倪佳祺 综述 吴卫泽 审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普外科,上海 200020)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uperior mesenterie artery sydrome,SMAS)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 (superior mesenterie artery,SMA)与主动脉(aorta,AO)间夹角变小,使十二指肠水平部受压,呈现急、慢性肠梗阻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满、腹痛、恶心、呕吐,严重时伴有脱水及营养不良等症状,有家族遗传倾向[2]。
SMAS的发病基础为SMA、AO及十二指肠间的解剖关系。分为先天性因素与后天性因素。通常SMA与AO成25°~60°[3]。无论什么原因引起肠系膜脂肪垫缺失,形成锐角(<22°),均会导致十二指肠水平部受压,引发 SMAS[4]。先天性的原因是SMA与AO角度太小,Treitz韧带太短,十二指肠的空肠曲固定在韧带上的位置很高,小肠系膜和后腹膜固定过多,SMA的起点很低等。后天因素包括消瘦、腰椎前凸过度等。女性、大龄儿童、青少年,尤其是体重轻、有快速减肥史的人易受影响。由于减肥、癌症、手术、外伤、烧伤等分解代谢严重,神经性厌食、吸收不良使体重过轻,在AO和肠系膜之间消耗脂肪。都会引起肠系膜脂肪垫丧失,形成锐角。
SMAS发病年龄为15~50岁,其中20~30岁多见。在瘦弱女性中常见。SMAS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年龄较小的儿童较少见,以急性发病为主。较多病人有饱食油腻食物史。成人主要以慢性起病为主,症状较轻。
急性SMAS相对较少见,多为医源性和外源性创伤所致。在脊柱术后第1周出现,可能与脊柱前突而使AO和SMA的夹角减小有关。发作时的症状与慢性SMAS相似,但程度、体征明显且严重。如不及时诊疗,病人会因激烈呕吐而出现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5]。
慢性SMAS病程长,表现为明显消瘦,与餐后上腹胀痛、恶心、呕吐等慢性肠梗阻症状相似。腹痛常在饭后站立或坐位时出现,但呕吐后或进食后转为胸膝位或左侧卧位可缓解症状。体格检查见上腹部胃肠型和蠕动波伴轻压痛,可闻及振水音。缓解期虽无体征,但有消瘦、贫血等症状。有报道,一部分SMAS病人可合并其他系统症状,如垂体腺瘤病。两者都有恶心、呕吐等[6]。因此,SMAS病人如经过治疗,症状也未缓解,需考虑合并其他疾病。
应从询问病史开始。典型的临床症状是饮食后,长期反复的上腹部绞痛,有时加重;伴腹部胀满、打嗝、恶心、呕吐。呕吐常在饭后2~3 h或夜间发生。饭后站立或坐位易发生。呕吐物含胆汁和未消化食物。呕吐后症状暂时缓解。如感觉想吐,即改变为俯卧或左侧卧位,症状会缓解。查体可发现,上腹部饱满、压痛、轻度肌紧张,但并无反跳痛;有些病人有胃内振水音[7]。为明确SMA、AO是否压迫十二指肠,可行影像学检查、胃镜检查等,排除其他十二指肠梗阻原因,以确诊SMAS。
笔者认为,消化道造影检查在SMAS诊断中占较重要地位,因其特征性以及对采取手术方法的重要提示意义。较典型的消化道造影表现如下:①造影剂通过十二指肠水平或升段时受阻,出现“笔杆征”压迹;②胃腔扩大,幽门管可通过造影剂;③梗阻以上十二指肠肠段扩张,并出现反复强烈的逆向蠕动波,或顺、逆蠕动交替,造影剂可反流入胃内;④造影剂可滞留在胃十二指肠,延迟排空;⑤在俯卧或胸膝位时,造影剂易通过[8]。
腹部彩超检查,无创、经济,具备特有的影像特征,清晰显示SMA与AO的关系。SMAS的超声特征如下:①AO与SMA夹角<15°;②十二指肠显示“斗形”或“葫芦形”;③SMA与AO夹角内的十二指肠,在饮水后蠕动时,肠管横断面最大宽度<10 mm;④十二指肠降段扩张,内径>30 mm[9]。 有报道,超声内镜检查的确诊率比X线钡餐造影高[10]。
腹部CT检查诊断SMAS准确率较高。CT增强后的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SMA、AO和十二指肠三者的关系,同时确认是否有SMA对十二指肠的压迫,排除其他疾病。Warncke等[11]研究报道,多层螺旋CT检查可有效提高SMAS的诊断精度,直观显示SMA的走向以及SMA和AO的解剖关系,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具有临床价值。
包括胃镜检查和超声内镜检查。胃镜通常只能到达十二指肠降段,所以很难直接诊断,但可显示消化道内的情况,排除其他疾病。超声内镜检查可观察消化道内情况,还可显示SMA与AO角度、十二指肠受压原因,对诊断儿童以及体质量指数正常或下降病人,是一种实用且迅速的检查方法[12-14]。
腹部磁共振检查对腹腔组织的分辨率高于CT检查,显示十二指肠的压力状况,且磁共振血管的成像可显示SMA与AO的关系。准确率与以往的血管造影相似。其还有无创、无辐射等优点,但缺点是费用高、检查时间长、体内金属异物影响显像等,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血管造影检查可准确显示SMA与AO的关系,但检查相对专业,对操作有很高的要求,通常不作为常规检查。
近年,肠内、外营养技术不断发展,SMAS保守治疗的成功率约83%[15]。前述导致SMAS的常见原因是消瘦。因此,对于消瘦的病人,改善其营养状况,可缓解SMAS的症状。对急性发作的病人,可先予以禁食、胃肠减压、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等。营养支持以肠内营养为首选。初期经鼻空肠管的肠内营养减轻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营养状况,增加腹腔脂肪含量,增加SMA与AO角度,缓解十二指肠的水平部梗阻[16]。对因心理因素造成的SMAS,如神经性厌食、长期慢性梗阻导致的抑郁等,笔者认为还需介入心理治疗和综合治疗,包括治疗前的心理评估、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同时抗焦虑、抗抑郁等心理治疗介入,从而达到缓解心理因素给进食带来恐惧的目的,同时解除解剖学十二指肠梗阻,避免因心理因素造成疗效不佳或症状反复。
对于慢性、不完全性梗阻的SMAS,经过保守治疗,可缓解症状。但因机械性因素造成梗阻,如不手术解除,SMAS的症状会长期反复发生,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约75%的SMAS 病人需手术治疗[17]。
既往对于治疗SMAS的手术方法很多,包括十二指肠环形引 流[18]、SMA 移至肾下 主 动脉[19-20]、十二指肠 水 平 部前移[21]、Billroth Ⅱ胃 切 除 术[22]、胃 空 肠 吻 合 术[23]和 十 二 指 肠 空肠吻合术[24]。治疗SMAS使用最多的术式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25]。除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外,其他手术几乎很少使用,因这些手术难以恢复到接近正常的生理和解剖。1998年,Gersin等[24]报道第1例腹腔镜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还有报道机器人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26]。有研究显示,手术成功率超过9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约7%[27]。
我国李文等[7]研究报道,治疗 SMAS的术式有 Treitz韧带切断松解术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两种。其一,Treitz韧带切断松解术是切断Treitz韧带和切开部分后腹膜,将横结肠向上翻转,提起近端空肠,暴露Treitz韧带,切断韧带及松解附近后腹膜。将十二指肠与空肠结合段下移约4 cm,使十二指肠水平部及升部下移到间隙较大的SMA与AO夹角中,从而解除压迫。此种术式简单、创伤较小,符合解剖、生理要求,是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其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是将横结肠向上翻起,暴露出扩张的十二指肠水平部,横行切开其上方的横结肠系膜,游离十二指肠,将距Treitz韧带7~10 cm近端空肠与十二指肠作侧侧吻合,吻合口>5 cm。李文等[7]研究认为,两种术式综合应用治疗SMAS的效果较好。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输入或输出攀梗阻等,还包括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水肿、盲襻综合征、十二指肠蠕动功能障碍[28],因而影响术后效果。微创外科发展至今,手术技术不断提升。Bing等[29]研究发现,腹腔镜Ladd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少,是一种可靠、可行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案,尤其对婴幼儿应用较多。
综上,SMAS作为一种慢性梗阻性胃肠疾病,询问病史对了解病因和诊断至关重要。对于部分因心理因素引起的SMAS,需心理治疗介入,同时配合营养支持,以期增加腹腔脂肪含量、增大SMA与AO夹角来缓解症状。对于病程长、保守治疗失败的病人,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术前消化道造影检查不仅是常规诊断方法,对于术式选择也具有重要意义。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是标准术式。笔者认为,如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十二指肠扩张肠段有较强逆蠕动,采用单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对症状改善有帮助;如提示十二指肠扩张肠段缺乏逆蠕动或较弱,应采取十二指肠空肠吻合+胃空肠吻合并关闭幽门,以防止食物进入无蠕动能力的十二指肠扩张部,再次导致梗阻症状。总之,SMAS治疗需从多方面考虑,改善症状为主要目的,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