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劲榕,原 丹,邱彩霞,3,徐顺贵*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350004;2.福州市中医院,福建 福州350001;3.福建省中医儿科医学中心,福建 福州350004)
2021年9 月在福建省莆田市、厦门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截至当月22日24时,福建全省在院治疗的阳性本地感染者443例,其中14岁及以下儿童患者共105位,占比23.7%。9月23日莆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8名首批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其中包括4名儿童。目前国内病例数据显示,18岁以下儿童占所有报告病例的2.4%,尚无死亡病例[1]。根据此次莆田疫情溯源来看,密切接触是儿童感染的主要因素,儿童的发病主要以家庭内及学校传播为主,症状较轻,预后较好。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新冠疫情防治工作实际,从扶助正气、趋避邪气角度出发,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原则,我省中医药专家组迅速拟定儿童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本文进行分析归纳,供临床医师参考。
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氤氲潮湿,时值夏秋之交,暑热未尽,秋燥未起,加之8月以来福建省强降雨天气频繁,至五运六气反常,出现湿毒疫气。此次莆田市、厦门市等地出现的新冠病毒经基因测序为“Delta病毒”,相比于2020年1月初武汉冬令“寒”的大气候下,形成“寒、湿、燥”夹 杂 的COVID-19病 毒[2],传 染 性 更 强,潜 伏 期 更长。中医温病有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之分,此次疫情中有很多儿童是无症状感染者,研究数据显示大多数新冠肺炎患者在潜伏1至14天后发病,且少部分人在感染后没有出现症状[3]。发病患者的潜伏期和无症状感染期可分别归为温病发病类型中“伏而后发阶段”和“伏而未发阶段”,属于“有病无症”[4]。《黄帝内经》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已经指出风寒暑湿皆可伏而不发成为伏气温病。
基于伏气温病“内外合邪”的发病观,此次福建省儿童新冠肺炎疫情的病机为外有湿毒疫气,又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内因,进而出现“伏而后发、伏而不发”。这可能由于感邪较轻(病毒载量较低)或正气不足,正邪难以交争。正气不足或收敛时,无力与邪气抗争,故不发病。正如吴有性云:“正气愈损,邪气愈伏也。”可见于无症状感染的儿童、免疫缺陷人群。这就提醒我们,新冠患儿康复出院后应加强随访,以及增强机体免疫。
基于上述病因病机,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的“三焦辨证”较适用于此次儿童新冠疫情。小儿“肺常不足”,不耐湿毒疫气。温邪经口鼻传入,客于上焦肺,出现发热、咳嗽、咽部不适、鼻塞、流涕等。肺病逆传,则为心包,虽为逆传,然心、肺仍归属上焦。故少数患儿可进展出现胸闷、喘息气促,甚至神昏、谵语等表现。小儿“脾常不足”,一则运化水谷以供生长发育所需,二则转化水谷以供机体免疫所需。小儿脾胃为枢纽之官,更为免疫之器。湿毒疫气极易罹及脾胃,表现为味觉异常、纳差、恶心、腹胀、吐泻等。最后传变三焦,易于蕴热化燥、伤津耗气、累及心阳,主要病位在肺,可累及心、脾、胃、大肠等。
本病治疗原则为疏泄透达,引邪外出,分消走泄。小儿正气不足,不可正面迎邪,上焦宣透,中焦疏达,三焦清泄,引邪外出,使湿毒疫气分解、外泄而消除;湿毒缠绵粘滞,盘踞中焦为主,应时刻健运脾胃,扶助正气。
3.1 无症状感染患儿,根据不同舌象选用方药 ①感邪初期,邪在上焦,病情轻浅,舌质淡红,苔薄白,以宣透肺卫为主,经验方:柴胡5 g,藿香5 g,苏叶5 g,淡豆豉9 g,郁金6 g,射干6 g,枇杷叶12 g,莱菔子10 g,甘草6 g,芦根10 g,陈皮4 g,炒麦芽12 g。②感邪中期,邪在中焦,邪气深入,舌红苔黄腻者,加强疏解达邪,守上方,去陈皮加通草2 g。③感邪后期,津液耗伤,苔中后部黄厚,苔面干,以疏泄透达、益气养阴为主。守上方,去陈皮加通草2 g,沙参5 g。
3.2 无症状,轻型和普通型患儿
3.2.1 邪犯肺卫 临床表现:可无明显症状,发热或无热,轻微咳嗽,无痰或少痰,精神可,纳可,舌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处方:上焦宣痹汤加减。药物组成:枇杷叶6 g,射干3 g,酒大黄1.5 g,淡豆豉1.5 g,僵蚕3 g,蝉蜕3 g,通草3 g,姜黄3 g,大枣15 g,黄芪15 g,郁金3 g,重楼6 g。咳嗽可加前胡、桔梗。
3.2.2 邪郁中焦 临床表现:可无明显症状,发热或热势不甚,可伴咽部痰阻或清嗓,咳嗽痰少不易咯出,口渴,精神可,纳稍差,或有大便秘结,舌红偏暗,舌苔黄而厚腻。处方:薏苡竹叶散合升降散。药物组成:薏苡仁15 g,滑石15 g,黄芪15 g,连翘9 g,茯苓4.5 g,大枣15 g,白豆蔻4.5 g,重楼6 g,姜黄3 g,僵蚕3 g,蝉蜕3 g,酒大黄1.5 g,淡竹叶9 g。兼有咳嗽者可加泻白散、前胡、桔梗等。
3.2.3 邪漫三焦 临床表现:发热持续,咽痛,咳嗽频作,痰声重浊,口干,精神倦怠,纳稍差,大便秘结,舌红或暗红,舌苔满布,舌苔厚腻甚至偏灰。处方:蒿芩清胆汤合三石汤加减。便秘者加莱菔子;乏力者加太子参;咽痛者可予金线莲液局部外喷。药物组成:滑石9 g,寒水石9 g,大枣30 g,竹茹9 g,通草6 g,金银花9 g,青蒿9 g,黄芩9 g,枳实9 g,陈皮9 g,法半夏3 g,茯苓15 g,甘草3 g,青黛3 g,杏仁9 g,重楼6 g,黄芪15 g,薏苡仁15 g,石膏9 g。
3.2.4 肺胃阴虚 临床表现:无明显症状,或伴有鼻干,鼻衄,口渴,精神尚可,纳稍差,或有大便秘结,舌红而干,舌苔前部苔少,舌中、后部微黄。处方:沙参麦冬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药物组成:沙参9 g,生地9 g,大枣15 g,桑白皮6 g,地骨皮1.5 g,瓜蒌9 g,芦根9 g,鳖甲6 g,麦冬9 g。
3.2.5 肺脾气虚 临床表现:无明显症状,或伴有少食,不欲饮食,精神尚可,大便干、稀不调,舌淡红,苔白而润。处方:六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太子参9 g,茯苓9 g,大枣15 g,陈皮6 g,姜半夏3 g,乌梅3 g,甘草6 g,白术9 g。
3.3 康复出院患儿调护方 患儿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可康复出院。患儿历经温毒疫气传遍,三焦俱损,伤津耗气。治以益气健脾,养阴生津为主,经验方:太子参15 g,麦冬15 g,神曲6 g,炒麦芽10 g,焦山楂10 g,生甘草5 g,乌梅10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