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涛,马海龙,王娟,孟红梅,陈小丽
(定西市农科院,甘肃定西 743000)
在利用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时,要重视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例如应用整地技术、种植品种选择、种薯预处理、播种技术以及水肥管理技术等,同时还要结合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保证马铃薯在生长周期内持续健康生长,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与质量。
马铃薯需要良好的土壤环境,才能保证根系和块茎的正常发育,这就需要土壤中有适宜的水分、肥力、空气、温度等。土壤耕层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以及含水量。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应第一时间深松土地,耕深通常为25~40 cm,保证土壤疏松、细碎。随后进行深松作业,深松土地的时间应该根据实际降雨情况确定,尽可能让土壤吸收雨水,松地的频率通常为每2~4 d进行1次[1]。
要选择休眠期短,能快速发苗、膨大的薯块,同时选择抗性强、产量高、质量好、耐干旱、病害率低的优质品种。种薯包括整薯以及切块薯,各有优势,应根据种植的实际情况综合选择。整薯播种效果最佳,因为减少了切割的环节,能够有效避免病毒和细菌从切口处侵袭薯块,降低马铃薯腐烂率,提升出苗整齐度,保证结薯时间统一,有助于提高马铃薯质量和产量。选择切薯块能够降低播种成本,但患病率会有所增加,所以需要对切刀进行消毒处理,使用石灰水、盐水或高锰酸钾液提前处理切刀。此外,种薯需要催芽,种薯上有80%芽萌发时切薯,切薯后保证每个薯块大小均匀,充分利用种薯上芽眼,切块厚度适中,避免薯块过小,影响出苗率[2]。
种薯通常需要在低温下保存,此过程种薯处于休眠状态,因此不能立即进行播种,否则会延长出苗时间,导致出苗不均匀,苗弱等情况。所以在播种前需要晾晒种薯,或置于温暖的室内,使其处于10℃~15℃环境下,并适当光照,待出芽后再播种。在催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顶芽生长过快的现象,此时应抑制顶芽生长,促进其他芽萌发。此外,在种薯播种前,还需喷施驱虫药物,以防止地下害虫的侵害。在对种薯进行切块时,如果发现种薯患病,要及时将其剔除,同时使用70%酒精或3%来苏水对切刀进行严格消毒。
马铃薯播种过程中利用机械设备能够一次性完成对土壤的翻耕、施肥以及播种等工作,并能够减轻人力负担,提高种植效率。使用机械化播种技术需要注意:①在播种前要将机械调试到合适的水平及状态,确定播种距离、施肥量、播种量、种肥深度;②选择颗粒状化肥,避免使用粉末状化肥;③要保证机器匀速播种,下种深度均匀,耕地后地表整齐,在播种过程中不能停车或倒退,防止出现重播、漏播的情况[3]。
合理密植能够有效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其操作原则是:土壤较为肥沃的土地稀植,土壤肥力较为薄弱的土地密植;种薯块体积大宜稀植,种薯块体积小宜密植。种植密度的选择要综合考虑种植地块的土壤肥力、生产水平、气候变化、田间管理水平以及目标产量。通常情况下,普通地块的种植密度设置为3 000~4 000株/0.067 hm2较为合适[4]。
及时进行除草及松土作业,保证土壤中营养充足,根系正常发育。首先,根据当地马铃薯草害的发生情况,选用适宜的除草药剂,也可使用机械化除草技术除田间杂草。其次,在马铃薯植株生长至20 cm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根系生长,现蕾时进行第2次中耕培土,促进植株生长。
3.2.1 施足底肥
马铃薯的生育期较短,对土壤中肥料的要求较高,想获得稳定的产量,需要施足底肥。底肥主要施加农家肥,辅助使用部分化肥即可。
3.2.2 及早追肥
马铃薯是高产作物,需肥量高,喜钾肥,因此在施加追肥时,应以磷钾肥为主。
3.2.3 叶面喷肥
在马铃薯苗期,根据生长情况追施氮肥,对于长势较差的区域,叶面喷施少量氮肥加磷酸二氢钾。
3.2.4 减少化肥使用
施肥过程中,应以农家肥为主,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实现种植收益与环境收益双丰收。
马铃薯苗期、开花、薯块膨大期分别浇1次水,浇水至垄沟的67%即可,不能大量灌溉,避免出现土壤板结,使马铃薯产量降低。在浇水前要关注气候变化,避免冻害,高温期浇水能够达到降温的目的。马铃薯收获前15 d停止灌溉。
适时收获能够提高马铃薯收获率,降低其损伤率,并且可尽早上市,以提高种植收益。当马铃薯植株的茎叶干枯,块茎不再继续膨大,并且容易与植株脱离时,可进行收获。采取机械化收获的方式可以一次性的完成挖掘、分离土壤与马铃薯等多项操作程序。能够有效减少作业工序,节省人力并提高收获效率。
马铃薯在生长周期内发生病虫害,极大地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及质量,采用农药仅能在短时间内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无法根治。应对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更新,采取科学有效的绿色环保方式,在保证马铃薯质量与产量的同时,降低农药使用对环境带来的危害,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黑痣病的防控,首先要选择健康的种薯,在种植前用药剂拌种,同时采取轮作倒茬的种植方式。在植株患病初期,使用药剂喷雾治疗,效果显著。
选择抗病品种与禾本科植物水旱轮作,能够降低马铃薯青枯病的发生。发生病害时,用链霉素、50%氯溴异氰高氮水溶肥可溶性粉剂1 200倍液,喷淋或灌根治疗。
在马铃薯现蕾开花期使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兑水稀释后喷雾,可有效防治晚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应加强水肥管理,患病植株喷施丙森锌药剂1~2次;病情严重的植株喷施丙环唑或嘧菌酯,喷药间隔为隔7~10 d,连续喷药2~3次。
危害马铃薯的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可以采取信息素诱杀的方式。在马铃薯指顶端20 cm处设置诱捕器,或者使用灯光诱杀的方式,能够有效捕杀成虫。成虫数量多、危害严重的地块,喷施溴氰菊酯效果良好。在成虫出土前,可在地面撒施辛硫磷,或者在马铃薯播种前,使用绿僵菌、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预处理,防治效果良好。
获得高产以及优质的马铃薯产品,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高产种植技术,包括整地技术、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适时收获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同时还需选择抗性强、产量高的优质品种。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要尤其注重肥水管理。对于马铃薯病虫害,应采取绿色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