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辉,李胜利,徐振,郭菁,李雪,何洋
(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辽宁鞍山 114051)
在1946年后将近50年的时间里,前苏联海军专利审核专家、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和他的同事们,在研究世界各国超250×104个专利(包含超20×104个高水平发明专利)的基础上[1],提出了一套体系相对完整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揭示出隐藏在专利背后的规律,构建了TRIZ的理论基础并加以完善。在冷战期间,TRIZ的内容不为西方国家所掌握。直至前苏联解体前后,随着部分TRIZ研究人员移居到欧、美等西方国家,TRIZ才系统地传到了西方并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特别是美国在密歇根州成立TRIZ研究咨询机构等,使TRIZ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个别人员在研究专利史时了解到TRIZ。1997年前后,少数学者在参加国际会议时再次接触TRIZ,并自发进行预研究,在某些专业开设了小范围的TRIZ选修课,2001年忆维讯公司将理论培训引入到中国,TRIZ得以在中国逐渐推广。
2007年7月,王大珩、刘东生、叶笃正3位资深院士给温家宝总理写信,提出了关于加强我国创新方法工作的建议,温总理随即做出重要批示,要求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中国科协认真研究、落实创新方法工作。经过调查研究和充分酝酿,四部委于同年10月联合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报告》[2],并形成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2008年4月23日公布),推进创新方法工作的重点是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3个群体[3]。科技部还相继批准黑龙江、四川、江苏等省为国家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从官方角度正式推进对TRIZ的研究与应用。
TRIZ理论“本土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本土化”理论体系构建是这一工程的基础,其涉及“进化”“泛化”“简化”3个方向[4]。但就中国较长一段时期的国情而言,在“简化”方向的研究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发展期,创新方法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真正需求[5]。
高校教师深入研究TRIZ理论,分析TRIZ各部分具备的教育意义,将其与教学知识相结合。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拓展能力等各项具体情况的了解,合理制定教学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6]。
辽宁科技大学教务处和各学院相关教师注意到TRIZ理论创新方法的科学性和重要性,陆续开设多门相关课程,工管学院教师负责全校各专业的创业管理课程教学任务,材冶学院开设TRIZ创新理论及训练课程、科技发明与创新课程、新工科背景下TRIZ创新理论的应用与实践课程、TRIZ创新理论在专利技术中的应用课程,机械学院开设创新思维与TRIZ理论课程、创造思维课程,工管学院开设创业学课程,土木学院的创新教育课程进行TRIZ教学。
王宇飞等[6]注意到TRIZ理论体系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创新的平台,利用它可以解决用普通方法难以解决的生产技术问题,产生创新的解决方案可以用于新产品的规划布局,并且应用于生产管理。因此,对高炉铁沟料进行九屏幕法、小人法、金鱼法、STC算子、最终理想解分析,经过实践得出综合性能最优的方案。
孟昕等[7]利用TRIZ理论对钢包内衬耐火材料进行性能优化,运用TRIZ中的九屏幕法、功能分析法、提高理想度法则、最终理想解等方法对原材料及其他添加成分进行系统分析,最终通过检测这些成分对耐火材料试样多项性能指标的影响,得到最佳方案。
王洪斌等[8]意识到TRIZ理论混合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学经验总结,从新时代大学生行为特点、TRIZ混合模式的特点、TRIZ理论的教学应用及学生群体对TRIZ教学模式的反馈等4方面进行研究,为TRIZ理论在高校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提供很好的借鉴。
庞启航等[9]将TRIZ创新理论应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从学科特点、TRIZ创新教学方法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TRIZ创新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3个方面入手,对TRIZ创新理论的应用进行实践,为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激发更多的教学产出作出贡献。
哈尔滨石油学院高辉等[10]通过对市场上传统运输车的调研,发现传统运输车在占用空间和转向及可操作性上存在不足,运用TRIZ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创新设计。通过九屏幕法、因果分析、最终理想解、功能分析、矛盾、物场分析等TRIZ工具的运用,结合40个发明原理,制造出新型全方位运输车。克服传统运输车转向不灵活的缺点,减少运输车占地问题。
台州学院王志勇[11]针对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分析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基于TRIZ创新理论,提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完善理论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式改革、开发互联网教学平台和构建新课程综合评价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大力推动新工科建设,加快实施创新创业发展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传统讲授型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少、学得更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成为教学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高校“双创”教育课程设置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成3个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双创”通识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面向部分学生的“双创”辅修课程(创业管理与实战);“双创”实践活动课程(互联网+比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挑战杯等)[12-16]。大学生就业竞争所需的能力分为3个方面,即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而这3个方面刚好与高校所定向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向高度吻合。运用TRIZ中IFR的概念分析教学系统的理想解,用TRIZ中对物理矛盾的定义分析“双创”教学的必要性及教学中出现的4种典型矛盾问题,经四大分离原理启发,提出了教学中可实操的解决方案。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在新工科背景下重视相关专业的有效衔接,突破原有专业的限制,重新融合各种学习创新思路,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支持。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实现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立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不同专业的多位一线教师努力耕耘,整合资源,建立一支青年教学团队,骨干教师热心于教育事业。运用创新理念开设全新的课程体系,采用TRIZ创新理论为手段,在理论建设、课程建设、竞赛建设、平台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实验设备高效利用等6个方面,进行“六位一体”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完成了新工科背景下TRIZ创新理论的应用与实践的慕课建设,在智慧树平台上线供学生线上选课。希望以此带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TRIZ实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