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饲料产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机制分析

2021-12-05 21:13:22
中国饲料 2021年24期
关键词:饲料行业国际化背景

曹 畅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营造更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实现共商共建共赢的发展目标,我国制定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相比于国内市场,国际化发展对企业的要求更高,竞争更为激励,不仅需要面对产品竞争、品牌竞争,还存在人才竞争、管理策略竞争(邱晶晶等,2021)。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能,企业国际化合作中包含着密切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拥有较强的人力资源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积累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分析一带一路政策下饲料产业人力资源现状可以看出,饲料产业人才竞争力相比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数量不足,制约了我国饲料产业的工作水平(王卫国等,2020)。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饲料产业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机制入手,为我国饲料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饲料产业人才创新培养机制进行研究,首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饲料产业人才培养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一带一路背景下对饲料产业人才专业素养要求更高、人才创新培养方式更灵活、人才国际化程度要求高的现状,因此,本文认为,饲料产业人才的创新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针对问题进行整改,才能真正带动饲料产业人才的发展。

1 一带一路对饲料产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1.1 对饲料产业人才专业素养要求更高为满足我国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要求,实现企业合作共赢的目的,需要人才支持。人才的专业素养是饲料产业加入一带一路发展的核心因素,且一带一路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不能再用传统的人才发展思路指导饲料产业发展。一带一路对饲料产业人才专业素养要求高体现在以下方面:(1)需要有良好的语言基础,能满足企业沟通需要,还要能熟练掌握贸易国家的政策、人文特点、文化、金融、贸易、法规等内容;(2)对一带一路相关政策有足够的了解,能运用好政策优势,符合一带一路的发展要求。总的来说,饲料产业要走向国际,对饲料产业人才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宋发富等,2018)。

1.2 饲料产业人才创新培养方式更灵活以互联网为主的新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为饲料产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由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大多通过网络开展,利用互联网能更快捷地帮助企业沟通,收集人才发展所需的技术、信息,从而提升人才创新培养的针对性。如饲料产业人才在国际合作下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网络培训,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语言锻炼,更好的辅助饲料产业人才提升语言技巧和沟通技巧。此外,一带一路背景下要充分借鉴其他国家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方法,不应只采用高校培养的单一方式,可以实现产教合作、联合办学、岗位交流、人才引进等方式丰富人才创新培养形式,满足饲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不同人才技能的需求。综合来看,只有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采用资源共享的培养方式,才能不断满足饲料产业人才培养要求(周秀琼等,2018)。

1.3 对饲料产业人才国际化程度要求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饲料行业要发展壮大,饲料产业的人才至关重要,其必须具备国际化合作人才的特征。要求饲料产业人才具有较好的语言能力,一带一路的许多企业并非以英语为母语,我国饲料产业与这些企业合作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如英语、小语种、商业语言等,从而更好的满足企业交流的需要。此外,也要求饲料产业人才具有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需要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企业政策、营商环境、对外贸易政策等内容,并能依托这些政策进行企业合作,从而与不同政策环境、文化环境下的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饲料行业在国际上站稳脚跟,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范新民和高志怀,2018)。

2 一带一路背景下饲料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与需求相比,现有的饲料产业发国际化人才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饲料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不足基于目前饲料产业国际化人才的数量、基本素养看,与饲料产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需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饲料产业参与一带一路政策的积极性较高,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较为密切,且饲料产业数量众多,导致在饲料产业国际化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国际化人才数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特别是顶级的国际化人才稀缺。在国际化人才素养上看,由于我国饲料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新技术、新方式和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问题,导致对饲料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饲料产业相关人才对国际化知识储备与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不能很好的在企业合作中发挥优势(赵路等,2017)。

2.2 饲料产业人才培养创新方式不够欧美等国外发达国家在饲料行业发展较早,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并且其在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已较为成熟,但我国在饲料产业人才培养创新方式不够。一方面,没有和国外一些知名企业及院校建立专业的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使得我国饲料行业培养的人才都是在自己固有认知模式和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不具备国际性思维和眼光,同时也没有具备国际顶尖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导致我国饲料行业的国际化人才和国外发达国家的人才体现出很大差距(穆正礼等,2017)。另一方面,我国饲料行业在国际化人才引进政策和制度中,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对海外顶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并没有实现完全开放,而对私营饲料企业来讲,虽然其试图通过更加国际化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技术来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但由于其自身规模和收益并不是很高,导致其没有足够的资本实施人才引进政策(陈海燕等,2017)。

2.3 饲料产业人才创新培养频率不足一带一路背景下还存在饲料产业人才创新培养频率不足的问题,这是由于饲料企业管理者对饲料产业人才创新培养缺乏完善的机制和培训计划,饲料产业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往往根据企业当下需要进行开展,没有及早进行谋划,导致存在现学现用、学习不够系统的问题,培训频次也相对较低,不能满足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学时要求(余淑秀等,2017)。另一方面,人才培养需要消耗较多的资金和物力,由于部分饲料企业缺乏培养资金,部分饲料企业只能通过降低培养频率来减少人力资源培养成本。

3 一带一路背景下饲料产业人才创新培养机制

3.1 重视饲料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饲料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不足,应加强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优化饲料产业人才创新培养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1)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向。饲料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应立足企业发展需求,把握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所需具备的技能,进而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了解国际合作的政策、宏观环境、语言能力、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2)国际化人才培养要善于借鉴经验和方法,学习借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创新培养理念、经验、方法,必要时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善于利用一带一路的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寸守栋和杨红英,2017)。(3)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及组织、管理能力,能更好的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并与其进行深度合作,发挥决定性作用。

3.2 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创新培养方式我国饲料行业发展较晚,规模较小,人才贮备少,目前在人才培养模式还很不成熟,必须尽快改变国内固有培养模式,创新灵活培养方式,弥补人才短板。从综合人才需求、供给模式看,目前“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主要采取人力资本管理要素互补、模块化产学结合、与供给侧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进行培养(阚阅和周谷平,2016)。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方面,饲料产业亟须从人才培养平台上进行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直播课程、网络课堂等创新工具优化培养模式,为饲料产业人才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3 加强对饲料产业人才的创新培养频率在饲料产业人才创新培养频率上,饲料企业需要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对培养的课时、时间分布进行合理安排,保证饲料企业人才培养节奏,使饲料产业职工能更好的掌握学习进度,提升一带一路相关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王丹和鲁刚,2015)。为满足饲料产业人才培养频次,减少饲料产业人才培养成本,企业之间可以建立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培养、共同培养的形式满足培训频次要求,给予饲料产业职工更多课程学习的机会,满足不同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需要。

4 结语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对饲料产业人才专业素养和人才国际化程度要求更高,要求企业人才创新培养方式更灵活,但目前一带一路背景下饲料产业人才的创新培养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如饲料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不足、人才培养创新方式不够、人才创新培养频率不足等,只有重视饲料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利用互联网等创新培养方式,加强对饲料产业人才的创新培养频率,才能真正有利于饲料产业人才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饲料行业国际化背景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42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饲料行业分析报告
广东饲料(2016年4期)2016-12-01 03:43:15
饲料行业质量体系建设思考(二)
广东饲料(2016年2期)2016-12-01 03:43:05
饲料行业质量体系建设思考(一)
广东饲料(2016年1期)2016-12-01 03:42:59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