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水稻工程技术中心 陈登霞
马铃薯早疫病是由链格孢属茄莲格孢引起的,在马铃薯的叶片和块茎上发生。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的薯块上越冬,当气温达到26 ℃,叶片上有露水或水滴时,经过35~45 min 即可萌发,从叶面气孔或穿透表皮侵入,潜伏期2~3 d。肥力不足或瘦田发病较为严重。病苗出土后,借助雨或风力传播,进行多次侵染,老叶易感染,遇到中小雨或湿度在70%以上的天气,该病易发生和流行。叶片感染后,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黑褐色病斑,有3~4 mm 大小,湿度大时,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出现黑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植株成片枯黄。块茎染病后,产生黑暗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近年,该病发生呈上升趋势,对马铃薯的危害不亚于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起的,是茎叶和块茎腐烂的一种卵菌病害。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带菌丝的薯块播种时,往往不发芽,或发芽后成为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助风力进行传播,由点到面,迅速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顺着雨水,渗透到土壤感染薯块,形成病薯,翌年成为新的传染源。病原喜欢高湿环境,当相对湿度在95%以上,温度在18~22 ℃的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水滴的存在,有利于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因此,潮湿或温暖多雾的天气易发病重,若薯田里出现晚疫病遇到潮湿高温天气,在10~14 d 后会大面积流行。感染的叶片,先从叶尖和叶缘生长出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出现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会迅速扩大,在叶片的背面和茎部边缘生长出一圈白霉。湿度再增加时,叶片的正面也会生长出白霉,也就是孢囊梗和孢子囊,感染时在叶片的背面表现较为明显。干燥时变褐干枯,质脆易裂,白霉消失,扩展速度也明显变慢。严重时叶片卷缩、萎蔫,全株黑腐,一片焦枯,散发腐败气味。颈部和叶柄感染时,初期出现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病部皮下薯肉也出现褐色,慢慢向四周扩散,出现褐色条斑,最后腐烂。
(一)根据种植经验和品种说明,选择抗耐早疫病的品种,适时提前收获。
(二)选择土壤肥沃干燥的田块,增加有机肥的施用,推广配方施肥,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三)选择优良健康无病的田块作为留种地,选用无病薯块作为种薯。
(四)培育壮苗,调节好育苗床的温度和湿度,在2 叶1 心时进行分苗,防止徒长。喷施奥力克-霜贝尔500 倍液,防止苗期患病。
(五)轮作倒茬,种植马铃薯的田块,最多不能连种3年,应和非茄科类作物轮作,减少病原寄主的生存。
(六)加强田间管理,实行高垄栽培,合理施肥。定苗后及时封垄,促进新根发生和生长。增加通风透光,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及时摘除下部病叶,深埋或销毁,减少病原传播的机会。
(七)严格防止病害的侵入,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进行深埋或销毁,并用硫酸铜1000 倍液,或40%多菌灵800 倍液,或50%百菌清600~5800 倍液,或25%叶枯灵250~400 倍液对周围的马铃薯进行喷雾,7~10 d 喷施1 次,连续喷施4 次。若遇阴雨天气,缩短喷药间隔期,增加喷药次数。为了防止抗药性,应当经常更换药剂品种。
(一)选择无病种薯,减少病原侵染,做到秋收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严格防止病菌侵入,发现病薯立即剔除。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
(二)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早播,选择土质松软、排水条件较好的田块栽培,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抗病能力,促进健康生长。
(三)轮作换茬,防止同一田块连续种植,防止与茄科作物连作,应与十字花科类蔬菜3 个以上种类轮作,避免大面积种植马铃薯。
(四)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实行配方施肥,不要过量施入氮肥,增施磷肥、钾肥。定植后要及时拔除田间杂草,根据不同的马铃薯品种,合理整枝、打杈,减少养分消耗,促进主茎生长。
(五)合理密植。根据马铃薯的品种不同,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每667 m2双秆整枝种植2000 株,每667 m2单秆整枝种植2500~3500 株。合理密植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六)实行种薯消毒,一是用75%酒精、漂白粉200 倍液或0.1%~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 min;二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2%农用链霉素与滑石粉充分搅拌,撒在种薯块上,不仅可以防治晚疫病,还可防治早疫病、茎基腐病、立枯丝核菌病等;三是用72.2%普力克水剂600 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浸种薯10~15 min 后播种。
(七)发病初期药剂防治,选用80%代森锰锌600~800 倍液,或58% 甲霜灵·锰锌500 倍液,或64%杀毒矾500 倍液,或60%琥铜·乙磷铝500 倍液,或50%甲霜酮700~800 倍液。以上农药喷施2~3 次,每次间隔7~1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