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东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严坪林场,甘肃 陇南 742301)
小陇山林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秦岭西段,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2′~106°43′、北纬33°30′~34°49′,经营总面积82.87万hm2,地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和四大植物区系交汇地带。该林区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兼具我国南北方特点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区,是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场群和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区,也是嘉陵江、渭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该林区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海拔700~3330m,年均气温7~12℃,年均降水量460~800mm,无霜期140~218d。林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有224科945属2786种,是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植物基因库,植物兼有南北植物区系的特点[1]。
五味子为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常缠绕于其他乔、灌木上生长,长可达8m。五味子的茎皮为暗灰色,小枝红褐色,具密而凸起的皮孔;单叶互生,膜质或纸质,叶柄红色细长,叶宽椭圆形,长5~14cm,宽3~9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上部边缘具疏浅锯齿,近基部全缘;雌雄异株,花单生或簇生叶腋,花被片粉白色或粉红色,5~9片;穗状聚合果,近球形,肉质浆果,熟透深红色,干后表面呈褶皱状;有一两粒种子,肾形,淡橘黄色,表面光滑;花期为5—7月,果期为7—10月[1]。
五味子喜微酸性土壤,不耐旱,喜阴凉湿润气候,耐阴、耐寒、不耐水浸,幼苗怕强光。五味子主产于东北三省,山西、山东、宁夏、甘肃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大量野生种分布[2]。在小陇山林区,五味子主要分布在海拔700~3000m的湿润山坡边或灌木丛中,且缠绕在其他林木上生长。五味子的根系较发达,主根不明显,有密集须根。土壤肥沃、透气排水通畅以及温度、湿度、光照适宜的区域是五味子生长繁殖的理想栽培地,在此栽培区域中五味子生长发育良好[3]。
在林区栽培五味子应以林间、林缘栽植为主。依据五味子的生态特性,最好选择在半阴湿润的山坡林地或采伐迹地林缘畔,并伴有杂木林生长的区域进行栽植。同时,最好选择土壤通透疏松、排水良好、pH值在6左右的微酸性肥沃土壤。另外,所选苗圃地的水源、交通条件要相对便利,以利于后期经营管理。
为提高土壤肥力,在全面整地前应在每667m2圃地施3000~5000kg腐熟厩肥作为底肥。具体可将厩肥均匀撒在苗圃地土壤表层,再中耕10cm左右,使土壤与肥料充分混合。育苗前7d,打碎土块、整细、耙平,并清除草根、碎石。按床高15~20cm、宽1.2~1.5m、长10.0m和步道30cm的标准做成高床(具体按地块而定),做好苗床后等待育苗。
五味子的繁殖方法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相比,五味子无性繁殖生根较难、成活率较低、技术要求较高。因此,生产中一般会采用有性繁殖法,即通过种子播种的方法进行大面积繁殖,以满足苗木市场需求[4]。
4.2.1 繁殖。五味子的种子属于后熟种子,因此,可在9—10月选择熟透、果粒大、均匀一致的果穗作种用,阴干后单独贮藏在通风干燥处[4]。立冬前后将选作种用的果实用清水浸泡,待果肉泡涨时搓去果肉,去除秕粒,再用清水浸泡3~5d,每隔一两天换一次水,换水翻动过程中发现秕粒时需再次挑出秕粒。浸泡后捞出种子、控干,并将其与多于种子数量两三倍的湿沙混拌均匀。提前在室外干燥处挖种植穴,深0.5m左右,大小视混拌种子量而定,将拌好湿沙的种子放入种植穴,再覆盖细土,厚度为10~15cm,并压实,最后盖一些柴草。采用室内处理时,可在3月初将与湿沙混拌的种子装入木箱或箩筐进行沙藏处理,并将温度保持在5~15℃,待5—6月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于备好的苗床上,此时发芽率可达60%[5]。
五味子播种分为春播和秋播,小陇山林区以春播为佳。具体可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通过条播方式进行播种,行距10cm,覆土2~3cm,每667m2播种量为18~20kg。播种后视墒情浇透水一次,并覆盖草帘保墒。待出苗后及时去除草帘,搭建遮阳棚,适量采阳通风。及时清除杂草,保持床面干净。待苗高5cm时拆除遮阳棚,按株距5cm左右留优去劣间苗。定苗后浇定根水。7~10d后追施尿素一次,每667m2施5~8kg。视苗木生长情况,到第2年或第3年春季将其定植到大田,按株行距50cm×100cm进行定植。以后每年追肥一两次,并及时修剪根茎处新枝、使土壤湿度保持在35%左右[4-5]。
4.2.2 大田栽植。大田栽植时需人为搭架,在架的两边各栽一行,按行株距50cm×100cm三角形错行栽植五味子苗木,按长、宽、深均为30cm的规格挖穴并拌入肥料。植苗时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方法,视墒情浇水保湿,再覆一层隔墒土,防止水分快速蒸发。
4.3.1 肥水管控。五味子喜湿润肥沃土壤,苗期生长较慢,故要加强田间管理,常除草、浇水、施肥等。施肥时,需适时、适量,多次少量施肥。一般1年施两三次肥。第1次是在五味子抽蔓展叶前,第2次是在开花前,第3次是在坐果后。第1次施肥时,每株追施腐熟农家肥5~10kg,在离五味子植株根部30cm处开挖深度15cm的环状沟进行施肥,施肥后覆土并少量浇水。第2次追肥时,适当增加磷、钾肥,每株施入100g氮磷肥,促使果实成熟[5]。有条件的也可利用枯树落叶和森林腐殖土作为肥料。五味子虽喜湿但怕水浸,因此,应合理管控水分,少量多次浇水,做到湿而不涝。暴雨过后或在雨季,应及时做好排涝防汛工作,防止五味子的幼苗遭水浸而造成损失。
4.3.2 搭架修剪。移栽2a后,可根据五味子的抽蔓情况及时搭架,就近用直径2cm左右、长2.5m的木棍在移栽的主蔓处做立柱,用竹竿或木棍做横杆,再用铁丝将主横杆固定好,牵引五味子的茎蔓自然缠绕上架,并用麻绳绑住,以便后期茎蔓自然攀缘。因修剪的枝条不同,除冬季外,其他3个季节均能开展修剪工作。春剪时,长结果枝要保留10个芽左右,其余枝全部截去,修剪后要保持枝条疏密度均匀,相互不影响生长。5—8月间的修剪称为夏剪,此时主要是修剪病虫枝、新生枝,疏密打杈、去掉膛枝,促进通风透光,保证足够的养分以增加坐果。落叶后秋剪时要剪掉基生枝,每株选留三四个粗壮主枝作为下年度重点培育枝条[3]。
4.3.3 松土除草。松土除草是五味子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要确保土壤疏松不积水、无杂草,避免杂草吸收养分。松土时要深浅适宜,以免农具损伤植株根系。10月中旬,可在根部培土、浇水一次,防止冬旱。
五味子常见的病害有叶枯病、根腐病、白粉病和黑斑病,常见虫害有卷叶虫。
4.4.1 叶枯病。叶枯病多发于6月,发病时会导致叶片枯黄脱落,造成早期果穗脱落。在日常管理中应采取通风透光措施,勤加管理,预防病害发生。在叶枯病发生初期可用1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喷雾防治,7d喷1次;发病严重时,可喷施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进行防治。
4.4.2 根腐病。根腐病多发生于5—8月,排水不良的地块高发。发生根腐病时,五味子常表现出叶片萎蔫、根皮脱落、病株死亡等症状。对于根腐病,可在其发病期用50%多菌灵500~800倍液进行根部浇灌防治。
4.4.3 白粉病。白粉病主要危害五味子的叶片,通常发生在6月初至8月上旬。因此,需在5月下旬每隔7d喷一次1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提前预防白粉病的发生[3]。如果白粉病持续发生,需每隔7d喷施一次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每隔15d喷施一次12.5%腈菌唑乳油200倍液,交替喷施效果更佳。
4.4.4 黑斑病。黑斑病在5—8月均可发生,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可喷施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8%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d交替使用一次,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4]。
4.4.5 卷叶虫。卷叶虫幼虫通常在7—8月危害最严重,常会造成卷叶,影响果实生长发育,从而造成五味子减产。防治卷叶虫,可在其幼虫3龄前,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隔7d喷施一次,连喷一两次;对于3龄后的幼虫,可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每隔7d喷施一次,连喷两三次,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