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提升策略

2021-12-05 19:58
乡村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密度植株品种

罗 华

(重庆市荣昌区清升镇人民政府,重庆 402462)

玉米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与小麦、花生等其他农作物相比,玉米具有更强的耐寒、耐旱、耐贫瘠特点,在我国各个地区均有种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密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其直接关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如果种植过于稀疏,即便玉米棒大、籽粒饱满,也无法保证其总体产量。如果种植过于稠密,各个植株之间空气流通性差,植株相互争夺养分,难免会造成棒小籽瘪、空秆无棒等。因此,为了保证玉米产量与品质,合理控制玉米种植密度十分必要。

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是构成玉米产量的核心要素[1]。通常情况下,单位面积玉米成穗数、每穗粒数以及千粒质量这3项指标直接决定玉米的产量,而这3项指标均与玉米种植密度密切相关。种植密度较大时,叶面系数增大,光合作用增强,单位面积内玉米的成穗数会增加,理论上玉米的产量也会增加。但需要考虑的是,成穗数增加后,玉米棒数增加,但每穗粒数减少,总体产量可能会减少。以667m2种植4000株玉米、植株行距70cm以内为例,如果种植密度由4000株增加到4500株,成穗数会增加,但是穗粒的质量会比低密度种植的玉米有所下降。在种植密度较大的情况下,玉米个体生存成长与群体生存成长之间的矛盾会愈发尖锐,会间接导致玉米穗粒多但整体产量低。如果密度由4000株降到3500株,每穗粒数以及质量都会增加,但玉米成穗数会减少,同样影响玉米高产。因此,只有合理控制玉米种植密度,才能保证玉米产量[2]。

1.2 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籽大粒饱、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与淀粉含量较高的玉米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相关研究表明,种植密度不仅会影响玉米的产量,而且与玉米中的蛋白质含量、脂肪与淀粉含量等品质因素紧密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内蛋白质的含量会出现下降的趋势[3]。蛋白质是玉米重要的营养成分,如果其蛋白质含量过低,则营养价值会严重下降。

2 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的有效举措

2.1 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合理确定种植密度

玉米品种繁多,不同玉米品种的植株高度、叶片数存在一定差异,会对光合作用造成影响。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叶片的光合作用,要依据品种特性酌情控制植株密度。种植人员应根据区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科学选择品种,并基于玉米品种的特点确定其种植密度,保障玉米优质高产。茎秆高度、叶片的繁茂程度是影响不同玉米品种种植密度的两大重要因素。对于紧凑型的杂交玉米品种,种植人员在种植时应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以适应紧凑型植株的要求,达到高产目的。与紧凑型相反,平展型玉米需要稀疏种植。平展型玉米如果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玉米植株在生长中后期相互竞争空间、光能、水分等。因此,种植平展型玉米品种时,种植人员应将密度控制在每667m2种植3000~3500株,这是确保每株玉米吸收充足养分的最佳种植密度。再者,对于一些早熟型玉米品种,其叶片相对紧凑,且叶面比平展型小,可通过加大种植密度的方式确保增收增产。一般情况下,可将早熟玉米品种的密度控制在每667m2种植4000~5000株。总之,玉米品种植株大、叶面阔,要稀疏种植;品种低秆小穗,则要适当增加种植密度[4]。

2.2 适量增加玉米种植密度

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是由玉米株数、穗粒数以及千粒重等要素共同决定的。假设单株玉米籽粒质量基本稳定,随着玉米株数的增加,玉米的总体产量也会相应增加。因此,理论上可通过适量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来达到增产的目的。但是,考虑到植株过密会造成单株玉米水分、养分不足,因此,种植人员可通过增加施肥量的方法来给予每株玉米充足的养分,以稳定单株玉米的籽粒质量。待每株玉米籽粒质量稳定后,种植人员便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内玉米植株的数量来提高产量。增加玉米种植密度要做到适度,并且在种植中要科学选种、合理栽培、增加施肥量,不断提高玉米品种的耐密抗倒性。在未来,玉米种植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于如何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而追加施肥量、提高品种的耐密性将会成为重要研究内容。

2.3 调整种植形式

玉米种植形式与种植密度之间关系紧密,种植形式不同,玉米的种植密度也会存在差异[5]。在一些土壤较为肥沃的平原地区,可采用宽窄行的种植方式,这种种植方式具有较大的优势,能够增加单位面积内玉米种植的数量,还不会影响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采用一般的等行距种植方式,玉米在生长的中晚期可能会出现相邻植株之间彼此遮阴而削弱光合作用的情况,这对于玉米植株的茁壮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如果采用等行距种植方式,种植人员需要根据当地的光照、土壤、气候等条件确定好行距,在不影响植株养分吸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种植密度。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能有效解决等行距种植方式可能造成的相邻植株遮阴问题,且这种种植方式种植格局特殊,可使种植密度有效实现最大化。因此,如果区域地理环境条件允许,种植人员可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合理控制密度,确保玉米优质高产。

2.4 运用农业现代化技术

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深入发展,运用农业现代化技术来提高玉米种植技术水平已经十分普遍。在选择好玉米品种、把控好种植密度后,玉米种植人员还要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玉米种植模式进行优化,实现玉米种植机械化。一方面,要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改变人工种植玉米的现状。例如,一些新型的玉米播种机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能轻松完成播种、覆土等一系列工序,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播种效率,其播种率为95%~98%。另一方面,在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时,要根据区域环境特点及玉米品种特点,不断调整种植密度与水肥条件,以设置最科学的种植密度。

2.5 做好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田间管理包括苗期管理、穗期管理以及花期管理等内容。玉米在3叶期疏开丛苗,5叶期便可以按照不同品种的植株间距完成定苗处理。定苗时,要拔除弱苗、异株,留壮苗。如果发现存在缺苗现象,应及时进行补苗处理。定苗后要及时中耕,促进根系下扎。定苗后要适当浇水、追肥、松土,确保幼苗茁壮成长。玉米进入穗期后,对水肥的需求量加大,因此,要追施玉米整个生长时期需氮总量的50%,以确保玉米穗大粒饱。处于花粒期的玉米逐渐开始进行籽粒灌浆,这一时期应施加玉米需氮总量的20%。水肥施加要讲究方法,可沟施或穴施,施后要埋土、浇水。另外,还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常见的玉米虫害有蚜虫、玉米螟、双斑萤叶甲等,这些虫害会对玉米的产量与品质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对于病虫害,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灭杀。例如,对于在玉米露雄期出现的玉米螟,种植人员可选用敌百虫1000倍液进行灌心防治;对于苗期出现的蚜虫,可选用9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防治时应将药液均匀喷于苗间,以达到防治效果。

3 结语

相关研究证明,种植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只有合理控制植株密度,才能在保证玉米质量的基础上,最大化地提高玉米的整体产量。在发展玉米产业的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土壤、水分等条件,科学选择玉米品种,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在具体种植中,应抓住最佳播种时机,采用合理、科学的玉米种植形式,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还应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提升种植玉米种植技术水平。

猜你喜欢
密度植株品种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植物抗冷性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
哪些土鸡品种长得快来钱快
大尺寸高相对密度钨管的制备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防控措施研究
狗狗的常见品种
长匐茎与块茎
“密度”练习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知识归纳及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