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2021-12-05 18:35:24杨德雄
畜禽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嗜血血清型猪群

杨德雄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乡畜牧兽医站,青海 互助 810599)

0 引言

副猪嗜血杆菌病感染后容易引发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造成猪体温升高、关节肿大、呼吸困难且无法站立,是养猪场常见疾病。如果不加以科学的防治,则会造成猪的死亡。因而,通过对副猪嗜血杆菌病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其病理和感染症状,进而对症下药,科学合理地治疗和预防,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猪健康成长。

1 副猪嗜血杆菌病概述

副猪嗜血杆菌病学名革拉泽氏病,病理是猪感染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引发猪关节炎、多发性浆膜炎、脑膜炎和纤维素性胸膜炎等病,曾经一度认为是应激引起的,后来经过研究确定是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引发的疾病。副猪嗜血杆菌有多种形态,对应有15种血清型,其中在临床上常见的为4、5和13号血清型。不同的血清型所具备的毒力不同,对猪造成的危害也不同。具体分析:猪感染3、6、7、9、11号血清型后,不会出现明显的病症;而2、4、8、15号血清型划分在中等毒力范围内,猪感染后死亡率不高,但常常伴随着败血症,生长延迟;1、5、10、12、13、14号血清型毒力最强,猪感染后死亡率极高[1]。

副猪嗜血杆菌在医学上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常见的诱因出现在断奶、混群、转群、运输或换料中,再加上养殖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佳或天气突变没有及时做好防护更容易引发副猪嗜血杆菌病。同时,各个生长阶段的猪都会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引发严重的疾病,尤其是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的猪很容易感染该疾病,猪这个时期的免疫力较低,因而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高达50%以上。此外,免疫抑制性疾病像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的大范围暴发和流行,使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大幅度下降,且该类疾病已经流行全国。这类疾病的主要症状为猪呼吸困难、消瘦、关节肿胀等,病变为心包炎、腹膜炎、胸膜炎等,造成养猪行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2 病原特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主要病原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血清型15个以上,是猪上呼吸道常见的一种菌。由于本菌对抗生素能够很快产生耐药性,给治疗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麻烦。本病菌的实际外界抵抗力不高,在干燥环境中极易死亡,一般在60℃的环境下能够存活5~20 min,在4℃环境下能够存活7~10 d,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消毒药杀灭病毒[2]。

3 流行特点

病毒和带毒猪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为呼吸系统传播或消化道传播。2周~4月龄的猪极易发生感染,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常在恶劣的环境中暴发,养殖场内不卫生的环境很容易滋生病菌。副猪嗜血杆菌病常隐匿于环境中,属于条件性常在菌。

4 临床症状

仔猪在保育阶段经常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常见情况为仔猪刚转入保育舍时精神良好,但2~3周之后相继出现病毒感染症状。典型表现为短促的咳嗽、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甚至有些猪会出现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而感染病毒的猪随着病情的发展,咳嗽加剧、呼吸紧促,有的猪鼻孔会流出脓性分泌物,眼睑下很明显水肿。一些病猪出现关节肿痛,行走十分困难,趴在地上,不愿站立,且聚堆昏睡,没有食欲。有的猪皮肤呈潮红,后变为紫蓝,耳尖或边缘处呈紫红色,猪突然死亡的情况常有发生。而母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后,产期延长,有时会流产,且产后无奶,便秘。有的母猪会出现高烧、呼吸困难直至急性死亡。小猪感染后死亡率极高,由于出生体重小,感染后3 d发病,高烧且昏睡,呼吸急促,出现顽固性下痢,最终衰竭而死。

5 剖检变化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典型剖检变化为腹膜炎、脑膜炎、胸膜炎、关节炎、心包炎等多发性炎症,伴随着纤维素性或者浆液性渗出。经过剖检发现,猪腹腔中积满淡红色的浑浊腹水,像豆腐渣一样的淡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粘附在肠黏膜和脾肝的表面,胸腔内大量的积水,打开胸腔时积水向外溢出。心脏中包裹着一层厚厚的绒毛样被膜,且胸腔壁和心脏紧黏,肺萎缩,全身的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最为显著。

6 防治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要将败血性细菌感染和副猪嗜血杆菌进行区分,能够引起败血性感染的细菌有猪霍乱沙门氏菌、猪丹毒丝菌、链球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3~10周龄的猪支原体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与雇主嗜血杆菌的感染有相似之处,但两种疾病的治疗药物不同,因而要仔细辨别。

6.1 疫苗和消毒液

疫苗是预防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最为有效的办法之一,能够有效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已研制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副猪嗜血杆菌油乳剂灭活苗。然而,这种疫苗效力还有待提升。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导致疫苗的免疫在不同血清型中的交叉保护率较低,不能满足对副猪嗜血杆菌的根本防治。同时,由于菌株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因而还没有一种灭活菌能够完全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所有致病株产生有效的交叉保护力。因此只有加强饲养管理,营造猪干净的生存环境,进而减少或消除呼吸道病原。比如,提前断奶,杜绝猪生产阶段的各种混养情况等。此外,使用高效消毒液进行杀毒,也能够起到防治的作用。

6.2 药物治疗

首先,将发病猪和带病猪进行隔离,防止健康猪被感染。接着用头孢噻呋、替米考星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药物,连续注射3 d,2次/d。到了第4天的时候,改用氟苯尼考注射液、黄氏多糖注射液、清开宁药物,2次/d,连续注射3 d[3]。并且在猪饮水中混入葡萄糖和VC,来增强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对于同猪舍的健康猪,将0.5%氟苯尼考、黄氏多糖、1%复合多维药物和饲料进行均匀混合搅拌,连续饲养5 d。此外,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消毒2次/d。治疗3 d后,发病猪的病情开始好转,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大部分病猪的进食时间延长,食欲提升;少数病情严重的猪病情没有出现好转,出现死亡。为了进一步巩固疗效,在第4天将0.5%氟苯尼考、VC、清瘟败毒散与饲料混合,连续饲养1周,最后消除副猪嗜血杆菌,猪群恢复正常。

6.3 综合预防

6.3.1 加强饲养管理

养殖人员应合理规划饲养密度,将猪舍内猪群数量控制在正常饲养范围内,不要过载。同时,加强猪舍的通风和透光,保持干燥,做好保温和防寒工作。并提供营养、易于消化的优质饲料。此外,加强自身的饲养管理水平。积极学习饲养知识和技巧,一旦发现猪群异常,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科学的治疗措施,避免猪群暴发大规模感染。

6.3.2 健全防疫制度

根据养殖实际情况和当地防疫安排,建立科学合理的卫生防疫制度,制定标准化卫生防疫流程,并严格按照卫生标准和防疫工作进行猪群健康管理。同时定期进行猪群的抗体检测,掌握猪的基本抵抗力和免疫力,进而选择恰当的时间注射相应的疫苗,提前预防猪疾病的发生。做好消毒和卫生工作,每周1次全面的消毒、每天定时清理猪食槽、饮水处等位置的垃圾,用高压水枪彻底清扫和清洗场地、栏舍、用具,并用3%的热烧碱溶液进行消毒,同时使用益喷净带猪进行消毒,2次/d。此外,对病死的生猪,一定要采取严格的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丢弃,造成卫生隐患。

6.3.3 做好药物保健

在转群、运输和气候突变等因素中,做好药物保健和预防工作,及时在饲料中添加相应的抗应激药物,保证猪健康生长。

7 思考

根据报道,副猪嗜血杆菌很容易诱发沙门氏菌病,进一步加重病猪,使病猪后期出现严重拉稀现象,其粪便呈暗红色或黑色,猪整体皮肤苍白,最终因病衰竭而亡。因此,在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时要注重防治沙门氏菌病,提高治疗疗效,使病猪加快康复,降低死亡率。副猪嗜血杆菌病为条件性致病菌,在养猪场中普遍存在,特别是环境条件变差的时候,很容易与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等合并感染,对猪造成严重伤害。且所谓的“高热病”大多存在副猪嗜血杆菌。因此,养殖场要做好环境卫生工作,提供良好的养殖条件,防治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等系列疾病。这也是有效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和“高热病”的有效对策。

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型高达15种以上,侧面反映该病有着明显的地方性特征,这就使得不同地方不同养殖场的副猪嗜血杆菌致病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且流行不同的血清型,由于没有能够对所有血清型有效的药物,给疫苗接种防治带来一定难度。因此,通过开展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恰当的敏感药物,与饲料混合,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副猪嗜血杆菌的有效措施。

从上述可知,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危害的是哺乳仔猪和4月龄内的保育猪、生长育肥猪,以5~8周龄的猪出现副猪嗜血杆菌最为常见,特别是猪群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时,比如换群、断奶、运输等应激条件下,再加上高密度的养殖,很容易暴发疾病。因此,消除这些应激因素就要改善饲养管理方式。对4月龄内的猪群使用一定量的敏感药物,做好预防工作。同时,对病猪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及时更换药物,保持药效,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并注意用药的疗程和频率,尽快使病猪康复。在病猪康复后还需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将其放回原猪舍中。

8 结语

副猪嗜血杆菌广泛存在于猪的生存环境中,要想防治该疾病的流行,应首先加强猪舍的卫生防疫,定时定期清理垃圾和粪便,保证养殖场内洁净和通风,不为病毒滋生提供条件。同时,给猪接种副猪嗜血杆菌二价灭活苗,做好预防。一旦发现猪感染该种疾病,立即分舍隔离,并采取治疗措施。这样才能有效防治副猪嗜血杆菌病,促进猪健康生长。

猜你喜欢
嗜血血清型猪群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 19:19:53
浅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食品界(2016年4期)2016-02-27 07:36:44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河市某规模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猪群亚健康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医学综述(2014年14期)2014-03-27 10:31:04
一起猪圆环病毒病并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