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双,崔艳丽,王莉莉,宋江富
(1.青岛市黄岛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青岛 266400;2.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41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鸡肉、鸡蛋等畜禽产品的需求量陡增,规模化养殖场随之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养殖业主的养殖水平未进行同步跟进,对鸡群的疾病监测、诊断、治疗及预防水平较低,导致禽流感等疫病发生率较高,而现阶段绝大部分鸡类的疾病都没有良好的治疗手段,一旦发生疫病,极可能迅速传播,波及整个养殖场,严重影响养殖收益和鸡肉、鸡蛋的有效供应,制约我国养鸡场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养鸡场疫病发生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改良措施,以期为养鸡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近年来,规模化养鸡场的养殖人员为追求更高的效益,从国外引入产量更高但对饲料消耗更低的新型优良鸡群品种,在提升养殖效益的同时,也导致大量疾病的输入。相关研究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养鸡场的疾病种类仅有30多种,而近年来,鸡群疾病种类已经高达近百种,给鸡群的集约化养殖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现阶段,疫病在国内养殖场发生概率较高,扩散较为严重,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1)养殖人员的鸡群养殖水平及疫病防控能力较差。现阶段,我国很多养殖场都是“家族式”的管理运营模式,大部分养殖人员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对鸡病的诊断和预防水平较低,在疫病发生早期,很多仅仅诊断为发育不良,而没有进行及时的隔离处理,错过了疫病防控的最佳时间,导致肾型传染病支气管炎、禽流感等疫病迅速扩张,造成极大损失。
2)不同生长期的鸡对于饲料的种类、配置比例及温、湿度的需求不一样,然而,当前很多养鸡场未采取“同进同出”的养殖模式,在饲养过程中却采用统一的饲料进行喂养,这容易导致鸡营养不良及肠胃消化系统紊乱,从而加大疫病发生的概率。
3)排泄物及病死鸡处理不及时。养鸡场为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对鸡的粪便及病死鸡进行简单的堆放处理,而未进行及时的消毒,或者消毒措施相对落后导致消毒不彻底,进一步使病原菌产生和扩散[1]。
养鸡场地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远离居民区、学校、城镇及水源上头,避免鸡类排泄物对水源的污染及养鸡过程中产生的气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②养鸡场应建设在地势较高、气候干燥、水源供给便利、污水排泄方便的地区。③养鸡场应远离其他畜禽养殖场,以避免畜禽疾病的交叉感染。
应结合养鸡场地所处地理位置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养殖鸡群的种类、数量,对养鸡场的生产区和生活区进行合理的划分,并依据生产管理的需求对种鸡、雏鸡、成鸡进行合理的划舍区分,以保证饲养的合理化。
养鸡场应在下风口建设专门的污染物及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场所,以避免病毒、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养殖场地的合理选址和养殖场内部的合理规划是保证鸡健康生长,防止疫病发生、扩散的重要措施。
2.2.1 加强饲料管理
鸡饲料的合理配比是保证鸡健康成长、提升鸡群免疫力的关键,应依据鸡群的种类、日龄进行饲料的选择,一定要购置正规厂家生产的鸡饲料;同时,健全饲料管理制度,对饲料的生产日期、质保期、存储条件进行详细的登记;在饲料存储过程中要定期对饲料的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在饲料的配置过程中,尽量选择同一生产厂家的饲料,并依据该生长阶段的鸡群对营养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配比,保证鸡群生长过程中对全价营养的需求。
2.2.2 选择合理的养殖密度
要依据养鸡场的规模及鸡群种类选择合理的养殖密度,如果养殖场鸡群养殖数量过多,导致养殖场内通风不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大幅度提高,容易引发鸡群发育不良及生长周期不一致,使鸡群的抗病性减弱,从而增加疫病的发生概率。
2.2.3 加强消毒及驱虫工作
在鸡群养殖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消毒措施进行病原菌及寄生虫的杀灭,避免疫病的发生和扩散。
1)加强鸡舍的消毒,在鸡群出栏后,新鸡群引入前,要对养鸡舍的所有相关设备和地面进行彻底的清理,并喷施消毒液进行消毒和晾晒,消毒2周后才可以进行新鸡群的引入。
2)加强雏鸡运送过程中的消毒工作,在雏鸡运送前,要对运输车辆进行彻底的消毒,同时尽量采用一次性运输箱,要对雏鸡的粪便等污染物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消毒,为增强雏鸡对抗病能力,可以适当喂食维生素、葡萄糖,要定期对雏鸡的健康状态进行检测,及时排查生长发育不良的雏鸡及患病的雏鸡。
2.2.4 维系养鸡场地良好的环境
保证饲养场所的干净卫生,创造鸡群生长的良好环境是抑制疫病扩散的有效举措。
1)加强通风,养殖场所要在天气晴朗的8:00—15:00进行通风,通风0.5~1 h/次,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菌的滋生和扩散,而且可以使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出养殖场,利于鸡群的健康成长及抗病能力的提升。
2)控制温、湿度,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鸡舍相对干燥的环境,并依据鸡群的生长需求进行温度的控制,从而创造利于鸡群健康生长的环境[2]。
2.2.5 对病死鸡和畜禽污染物进行科学处理
为从源头遏制畜禽疾病的扩散,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畜禽污染物和病死鸡进行处理。对于畜禽粪便,可以利用微生物菌剂进行发酵后作为农作物的底肥进行使用。对于病死鸡,则需要在固定的地点进行消毒和销毁,严禁流入市场。
2.2.6 采取封闭式管理制度
养鸡场所要进行封闭式管理,并制定与之配套的严格的管理制度。相关养殖人员进出养殖场所必须更换服装并进行严格的消毒。严禁养鸡场以外的人员尤其是其他畜禽养殖场的相关人员随意进入养鸡场,以免疫病的输入。采取封闭式管理制度是避免疫病扩散的重要举措[2]。
2.3.1 疫苗的选择
由于疫病在鸡群中的传播速度极快,因此,进行疫苗的接种是预防疫病在鸡群中扩散的有效手段。应依据养殖鸡群的类型、日龄,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和疫病发生现状,选择合适的正规厂家疫苗种类进行接种。当地畜牧部门要依据当地养鸡场现状定期进行合规疫苗的推荐[3]。
2.3.2 完善疫苗接种制度
疫苗接种时要依据母源抗体的含量,选择合理的接种时间;参照鸡群的种类、日龄及疫苗的种类、生产厂家选择合理的接种方法(点眼、滴鼻、肌肉注射)及接种部位。在疫苗接种过程中,要健全疫苗接种的管理制度,对疫苗的生产厂家、疫苗种类、生产时间、储存环境及接种时间等进行详细的记录,为保证对疫病的控制效果,要对场内的鸡群进行多种疫苗的接种。在疫苗接种前,要对养殖场内鸡群的健康度进行诊断,只有健康度良好的鸡才能进行疫苗的接种[4-5]。
2.4.1 加强养殖技术人员的防疫培训
各地区的畜牧部门要结合当地养鸡产业的现状,定期组织养殖人员进行鸡群疫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培训,增强养殖人员的防疫水平。同时各地畜禽兽医站的工作人员要依据养鸡场的规模、日龄、鸡群种类,在疫病易发生的阶段,进行定期的造访,对鸡群疫病的预防、诊断及科学防治进行专项指导,并对鸡群健康状态进行调查,一旦发现疫病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2.4.2 对疫情防控知识进行多渠道宣传
当地畜牧部门应联合畜禽兽医站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手段,进行鸡群疫情防控“小妙招”的科普宣传,增强养殖人员对鸡群疫病的鉴别及防范能力[6]。
采取多种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养鸡场的多种疫病进行综合防控,是促进我国养鸡场健康发展,保证鸡蛋、鸡肉有效供应,提升养殖收益的有效措施。畜牧部门应依据当地养鸡场的发展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指导养鸡场对疫病的科学防御,促进当地养鸡行业的健康、稳定及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