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睿,冯长春,邢文杰,王岩
(1.陇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陇南 746000; 2.陇南市畜牧草原站,甘肃 陇南 746000;3.陇南市畜牧兽医总站,甘肃 陇南 746000; 4.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 青岛 266000)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畜产品出口国间贸易往来日趋频繁,畜禽远距离运输成为导致动物疫病跨国跨区域传播的主要因素。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传播入境以来,迅速在我国传播流行,给国内养猪业造成严重冲击,导致生猪存栏量急剧下降,加之养猪从业者未能及时理性恢复生产,造成猪肉价格急剧上涨。鉴于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根除非洲猪瘟的成功经验及促进生猪及生猪产品贸易流通的需要,建设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对于预防控制及消灭非洲猪瘟、保障国内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1]。
按照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中的定义,无疫小区(Compartment)又称生物安全隔离区,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区域以保障国际贸易或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为目的,通过统一的生物安全管理系统,将饲养在一个或多个养殖场的动物亚群与其他易感群体隔离,对规定的一种或多种特定动物疫病采取必要的监测、生物安保和控制的区域化管理方式。
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均属于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模式,两者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由政府作为建设主体,以地理界限为主,借助自然、人工或法律边界划定;后者是以企业为建设主体,由政府引导、行业监管,通过一系列生物安全措施将一个动物亚群与其他家养或野生动物群体完全隔离[2]。无疫区的范围可划分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省,而无疫小区的最小单位可以是一个养殖场及其辅助生产单元所构成的小型特定区域。
2003年亚洲禽流感暴发,为稳定国际贸易和国内经济,泰国首次向OIE提出无疫小区概念。同年,OIE采纳了该项建议并研究起草了禽流感生物安全隔离小区试行稿,还在《法典》中列入了生物安全隔离区划的基本原则等相关内容;2007年,OIE进一步完善了《法典》中无疫小区的概念并明确了认可无疫小区的步骤。2008年,OIE正式将非洲猪瘟无疫小区认可标准列入《法典》。2019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印发《无非洲猪瘟小区标准》《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评估管理办法》。2020年6月,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指导各地加快推进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同年年底,山东等25个省份建成第一批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并通过省级评估;2021年2月,农业农村部对省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的申请进行批复,并完成了对其中62个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情况的评估验收工作,自此,我国建立了第一批非洲猪瘟无疫小区。
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深化和贸易全球化加速,加之国内外基础交通建设不断完善和延伸,跨国跨区域动物贸易频繁,传统的自然屏障如山脉、河流、盆地等地理屏障作用被逐渐弱化,建立和维持以国家或省份为单位的地理区域无疫状态十分困难。在此动物疫病防疫背景下,我国推行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计划的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非洲猪瘟无疫地区内,建设无疫小区作为非洲猪瘟暴发前的人工屏障,预防及控制非洲猪瘟等疫病的传播和流行;二是在疫情暴发、流行的区域,在贸易双方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借助无疫小区继续开展贸易流通,从而避免疫情对养殖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保障我国生猪及生猪产品贸易健康稳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不断深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家还同步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术文件和标准,如《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2020年非洲猪瘟无疫小区评估工作方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非洲猪瘟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建设及评估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与企业在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过程中的职责及任务,规范和加强了无疫小区建设的相关措施。
以养殖单元为建设核心是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的基本模式,确定所有相关辅助生产单元(如饲料厂、屠宰厂、无害化处理厂等)构成具有生物安全隔离状态的特定小型区域。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内容包括完善、统一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及监督管理体系,这三大体系确保了无疫小区的完整性。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健康运行的关键,该体系包括生物安全屏障体系、组织管理体系、生物安保计划、生物安全措施、疫病监测、标识追溯、应急反应处理等方面内容。建立生物安全体系无固定标准,可以根据不同养殖单元建立与自身情况相宜的生物安全体系,但需考虑到核心单元和辅助单元之间相互的关系并涵盖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建立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包括建立企业的自主监测体系和兽医主管部门的官方监测体系,二者应遵循全过程风险管理,在加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内部监测的同时还要对无疫小区临近的流行病学单元或是与之有潜在流行病学关联的单元持续监测。建立监督管理体系是指兽医主管部门按照风险管理原则对无疫小区的基本情况、从业人员、生产环节及周边流行病学单元持续进行监管,兽医主管部门有权暂停、撤销和最终认可无疫小区的无疫状态。
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是在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监督引导并给予政策扶持的基础上,由养殖规模化程度高、动物疫病防控和监管体系较完善、生物安全管理较好并取得相应资质条件的企业主导,遵循自愿申请和自主建设的原则。无疫小区建成后由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参与评估并给予技术指导;省级兽医部门参与无疫小区的建设管理和评估;地级、县级畜牧兽医部门负责行业监管。
近年来,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当前我国兽医体系建设和疫情防控保障能力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机构改革后,基层官方兽医机构和兽医队伍力量被削弱,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兽医领域相关单位同比下降20%,至少33%的省份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被撤销,并且基层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兽医队伍专业化能力不足的现象[3]。目前,基层兽医机构和队伍建设现状已不能满足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评估、运营乃至后期监管的需要,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强化防疫机构力量,以保障无疫小区建设过程中官方协调推进、评估及监督等相关工作顺利、高效进行。
面向全国范围推行和建立非洲猪瘟无疫小区,首先要出台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非洲猪瘟无疫小区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不断提升无疫小区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建立非洲猪瘟防控阵地,保障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快兽医体系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依靠不断完善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来强化兽医体系建设,保障无疫小区防疫体系完整及后期在官方监督下健康运营。
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协调推进,由政府主导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支持省、市、县三级兽医主管部门创设新政,支持各地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生猪养殖企业创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探索建立分级管理制度,按照不同级别如通过国家级或省级评估的无疫小区名单,在生猪及生猪产品流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倾斜支持,针对没有通过省级以上评估但防疫水平较好的无疫小区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应给予相应的技术支持。此外,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设立非洲猪瘟无疫小区专项奖补资金,该项资金必须用于内、外部监测预警、兽医实验室和标识追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应急物资储备等基础设施设备投入方面。
对现阶段国内外无疫小区尤其是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的进展和成效进行大力宣传,以无疫小区建设对贸易流通特别是疫情期间给养殖企业带来的正面经济效益为切入点,阐明建设无疫小区的科学性和必要性,逐步扩大社会影响力,营造生猪养殖企业主动参与、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良好氛围。加强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标准、技术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要采用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积极组织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及企业工作人员参加培训,以确保官方监督管理人员有能力指导企业建设、运营非洲猪瘟无疫小区、企业相关人员熟练掌握生物安保原则及操作,面对突发情况能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
无疫小区建设是确保生猪养殖生产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和产业安全的重要管理举措。按照《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要求,要积极推进并鼓励自然屏障好、畜牧业较发达、防疫基础条件好的区域或相邻区域,如海南岛、辽东半岛、胶东半岛以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边地区建设无疫小区;鼓励引导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建立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在行业内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以龙头企业取得的实际经济效益作为无疫小区建设推广的宣传内容,促进中小企业不断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以期达到稳定生猪产业发展、强化企业品牌建设、保障市场供给、推动产业升级、全面实现生猪及其产品优质有价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无疫小区建设标准和规范、评估程序及管理办法,但由于国内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起步较晚,国际认可度不高,现阶段应加快推进首批通过国家评估的非洲猪瘟无疫小区适时启动国际认证工作,并争取和相关贸易伙伴开展非洲猪瘟无疫小区互认,通过互相交流促进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及贸易双方对我国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管理、评估的了解和认可,积极促进双边或多边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