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柱
(四川省荣县度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四川 荣县 643109)
伴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黑山羊相比其他山羊品种有着很多的优势,因此,我国很多地区开始进行大规模养殖,但是在黑山羊饲养过程中传染性水疱性口炎这种疾病普遍存在,防治传染性水疱性口炎可以说是养殖业中的重要环节。
黑山羊与普通的山羊有着很大的区别,黑山羊有着更为纤细的肌肉纤维,并且肉质细嫩、口感鲜美;黑山羊膻味极小,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可以提升人体免疫力[1]。
黑山羊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且对生存环境有着一定要求,不适合高海拔地区,也不适合干旱寒冷地区,黑山羊的繁殖能力强且生长发育快,经济效益高,1年可成年并达到食用标准,且公羊8月龄达到性成熟,母羊6月龄可进行配种繁育,5~6个月就能产羔,非常适合大规模养殖,且经济收益巨大。
传染性水疱性口炎不是针对黑山羊这一种牲畜特有的疾病,而是在猪、马、牛等一系列家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病毒性疾病。这种传染性水疱性口炎与口蹄疫和猪类的水疱病很难区分,传染性水疱性病毒结构较为复杂,分为2个抗原型,在水疱的淋巴结和水疱液中含量较多。严重时可以导致牲畜死亡,传染性水疱性病毒又称VSV病毒,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蛋白质病毒,能感染多种昆虫和动物,但是传播途径目前未知,VSV病毒并不会随着汗液、体液分泌传播,但是可以通过皮肤破损处摩擦接触造成感染;而在无损伤情况下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被吸入。一般认为,传染性水疱性口炎具有上皮性,也就是通过上皮黏膜入侵,并在2 d后进入到血液,血液中的病毒会导致动物机体出现发热、呕吐、冷颤等现象,体温会稳定在40℃以上,持续3~4 d,这种病毒血症就会逐渐消失,并发生水疱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会逐渐出现流涎和上皮腐烂的现象。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的流行有季节性特点,一般在夏季高发,并且多发于热带潮湿地区,秋冬季节发病率减低,并在霜冻后消失。
黑山羊传染性水疱性口炎有着不同的叫法,常说的羊口疮、露水疮、脓包口膜炎都是黑山羊传染性水疱性口炎,属于一种急性传染病。黑山羊传染性水疱性口炎对成年期黑山羊威胁较小,但是对怀孕母羊和羔羊有着严重的威胁,如果不及时控制很容易大范围流行并且发生羊只死亡现象。怀孕期间的母羊很容易因黑山羊传染性水疱性口炎引发流产现象,对黑山羊的养殖造成严重的影响,大幅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收益,所以针对黑山羊传染性水疱性口炎需要及时发现、有效预防、科学治理,不能单纯依靠养殖经验进行防治。
黑山羊传染性水疱性口炎一般是由于水疱性口炎病毒引起的,并可以通过破损的上皮黏膜接触进行传染,整个传染时间较短且不易察觉,发病周期相对较长,且伴随一系列的并发症,从上皮黏膜接触后2 d以内病毒入侵到血液中并引发病毒血症,体温一度升高至40℃以上,随后会在72 h后体温突然降低并出现大量水疱,随后口鼻和唇部会大量流涎,并出现恶心、呕吐、冷颤、反应迟钝以及食欲减退现象,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科学的防治,黑山羊会逐渐发生无反刍或者卧地不起的现象,而羔羊则会发生口腔严重溃烂并造成吸乳困难,最终导致免疫力低下和饥饿损耗致死[2]。
在黑山羊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的防治上,首先需要科学的管理和饲料搭配,避免由于营养不良和营养不均衡造成免疫力下降;其次,黑山羊的养殖环境需要保证干燥、卫生、整洁和空气流通,养殖者应实时对黑山羊的养殖状态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及时防治。防治方面首先要去腐生肌,用适量温水兑高锰酸钾进行稀释溶解,随后涂抹碘伏和甘油早晚各一次,同时做好清热解毒的工作,用黄连、金银花、甘草进行泻火止痛协助治疗,经临床实验表明,这种辅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黑山羊的病情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大幅度缩短治疗周期。在早中期发病阶段则可以换成栀子、黄岑、桔梗进行煎汤喂药,在比较严重的晚期则需要用西洋参、天冬、白芍药、大地生进行治疗,在平时针对没有发病的黑山羊可以用金银花和黄岑进行防治[3]。
在平时饲养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羊舍进行打扫和消毒,保持羊舍干燥通风,并对饲料进行科学调配,针对不同生长周期的羊进行不同饲料搭配。对羔羊要格外注意,并注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适时适量地投喂盐砖并对料草和食槽进行消毒。要保证水源的干净卫生,这需要在羊舍选址时对周围实际环境进行考察,避免在化工厂工业废址和城市周边建羊舍。
平时对羊的口腔注意保护,避免因为受伤等现象造成感染,一旦发现黑山羊传染性水疱性口炎应及时进行隔离和科学的治疗。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不断引进现代化设备更好地对黑山羊的生长状态和羊舍内的水源、饲料等情况进行管控,及时发现各种异常现象并及时解决。
目前,我国已经逐渐形成完整的黑山羊养殖体系,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传染性水疱性口炎会给整体收益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养殖人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学习,更准确地对各种现象作出判断并解决,大幅度提升养殖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