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中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吴孟超院士

2021-12-05 14:11:11陈孝平
腹部外科 2021年5期
关键词:吴孟超肝胆院士

陈孝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

2021年5月22日,闻讯吴孟超院士于上海仙逝,我悲痛之情难以言表,夜深人静,思绪难平,与吴孟超院士相识相交的点点滴滴宛若一幅幅画在脑海里浮现。“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有的人生来就是一束光,让人崇拜、敬仰、追随。我写此文,一是缅怀吴孟超院士,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背负着信仰和使命的人是国家和时代的脊梁;二是希望吴孟超院士的贡献以及他的品格、教化、影响,凡此种种,通过我们的流传,能在未来的时空,依然如星辰灯塔,照亮前方,影响后人。

吴孟超院士曾说“最怕人家看不起我们中国人,因为在海外受的侮辱太多了,所以必须要强国。”吴孟超院士是马来西亚华侨,国贫民弱给他带来了切肤之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英勇作战的事迹成为马来西亚华侨的热议话题。他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活动,因战乱无法奔赴延安,他决心“读书救国”,报考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对国家的殷殷赤子情,拳拳报国心让他终其一生为国家的医学发展贡献了全部力量,也成就了一代医界传奇。我时常勉励年轻医生: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让知识发挥最大作用,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是以吴孟超院士为镜的感悟,古往今来都是这样。

2011年“感动中国”颁奖词中“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讲述吴孟超院士非常贴切,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将自己的人生规划与国家和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他曾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1956年,怀着共产党人的信念和热血,在递交了第十九次入党申请书之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用整整65年坚守本质,矢志不渝地践行初心。

上世纪50年代初,吴孟超请教恩师裘法祖先生今后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裘老告诉他:“我国的肝脏外科几乎是一片空白,你可以朝这个方向发展。”在那个年代,中国肝胆外科专业是一片荒芜之地,肝胆手术因为出血量大、病人容易死亡而成为外科禁区。裘教授安排吴孟超做组长,成立了一个肝胆外科三人小组,专攻肝胆外科的技术问题,现在,当年的“三人研究小组”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业研究所、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始创于中国。几十年的寒暑秋冬,吴孟超院士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见证了中国肝胆外科这个领域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卓绝探索历程,他是中国肝胆外科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于2005年荣获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吴孟超院士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医疗界的良心和光明,作为同行,我时常告诫自己要把吴孟超院士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

裘法祖院士和吴孟超院士,一位是中国外科学泰斗,一位是肝胆外科之父,在他们身上我看到很多让人非常感动的共同之处,其中心无旁骛、纯粹执着于自己的事业造福人类这一点尤为可贵。裘老曾经评价吴孟超院士:一个人对夫人好、对老师好,工作非常勤快,是真正的品德好。他和裘法祖院士之间年龄相差八岁,在裘法祖院士90岁上下的时候,吴孟超院士已经80多岁了,那时,我们经常在公共场合看到,吴孟超院士主动搀扶着裘老走,这样的场景非常感人。他尊重老师不是口头上,他是发自内心把对老师的尊重溢于言表,是一个自然的流露,这个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在当时的医学界被传为佳话。“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大家认为,他们师徒之情透视了中华民族深厚渊源的人文精神,是我们的楷模。

吴孟超院士一直致力于传承裘老的医术医道,他办公室挂着裘老的六字箴言“会讲、会做、会写”。2017年底,吴孟超院士率队参加“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裘法祖学术思想研讨会”时提到,全国肝胆胰专家一起研讨我国肝胆胰疾病诊疗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共同为提高我国肝胆胰疾病的诊疗水平而努力工作,就是回报裘法祖院士对我们的教诲;回报裘老对我国外科事业所做的一切。事实也是这样,吴孟超院士对“裘氏刀法”的继承是最好的,但他还不放心,常常私下里叮嘱我,希望我能把“裘氏刀法”继续传承下去。

吴孟超院士在很多场合,都强调对年轻人的培养,他希望他的学生不要满足于一个“开刀匠”,要不断地往前发展,成为名家。他说,中国的肝胆外科能否健康发展,关键是年轻一代。如果他们做得很好,那么就后继有人。他以自己的学识和品格,培养和影响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他不仅“授业”,而且更着重“传道”,他的传道,不仅仅靠言传,更多的是身教,他把自己身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稀松平常的点滴小事一丝不苟地做好,做扎实,做到极致,实际上就是帮助年轻人建立起今后赖以安生立命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吴孟超院士亲手带过四代徒弟,培养的博士、博士后绝大多数成为我国肝脏外科中坚力量。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吴孟超”这三个字就如雷贯耳,他是我们心目中令人仰止的大教授。然而吴院士为人却十分谦逊,我第一次与吴老接触是1985年12月我的博士论文答辩期间,当时我被安排到王家墩机场接他,那时候我还年轻,有点以貌取人,以为他是军人,应该高大魁梧,我在机场出口等了半天,最后旅客都走完了,也没接到他。后来我很紧张地回去了,担心导师裘教授会批评我。回去以后,我发现吴孟超先生已经住进我们学校的招待所,看到他正在跟裘老交谈。他身穿灰色的半旧中山装,戴着同样颜色的帽子,手拎一个半旧公文包,朴素、谦和,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一进门,我很忐忑,他却主动地跟我打招呼,说“你就是陈孝平小师弟吧”,一下子,当时那个紧张的气氛就没有了。这声“小师弟”一喊就是几十年,直喊到我自己也年近七旬了。

从我毕业答辩那个时候起,吴孟超先生给我的印象就非常好,和蔼可亲。在答辩当中,他提了一些非常关键的问题,我答上来,他就很高兴,答不上来,他就启发我,应该怎么回答,他是从内心真正在帮助年轻人。

后来的接触过程中,我们就比较熟悉,有时到上海,我会去拜访他,去他家里吃饭,我喜欢看他清澈透亮的眼神,他用平实的语言与我聊天,一些困顿和迷惑在这个过程中化解。他第一句话总是问“孝平干得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啊?”总归是这么一句,让我感觉到来自师长的关心关怀。虽然他在上海,我在武汉,他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与他的言传身教也是分不开的。

吴孟超院士的一双手被同行和病人称为上帝之手,他的一生,写满了“拯救”二字。我们交谈时,他说的最多的是病人的病程、治疗前后的变化以及由此得到的启发,看得出来他眼里看到的是病,心里想到的是人。吴孟超院士总是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从医生涯75年,主刀16 000多例手术,救治20 000多名病人……一串串数字带有温度,记录的是吴孟超院士医之大者匡危济世的至高境界。事实上,作为一个医者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的过程,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已给出去的人。吴孟超院士念念不忘的是“我要背着每一个病人过河”,他就是那个把自已给出去的人。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恩师裘老的话让我们心有戒尺。吴孟超先生遵循老师的教导,以仁爱为本,心怀正道,以仁爱立身,无私无我,成为了和老师一样的真正医学大家。作为他的晚辈,应肩负着怎样的使命?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吴孟超先生千古!

猜你喜欢
吴孟超肝胆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军事文摘(2022年18期)2022-10-14 01:32:44
院士寄语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4:12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吴孟超越院士简介
吴孟超院士简介
院士速递
广东饲料(2016年1期)2016-12-01 03:42:59
多处肝切除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
敬民深处见肝胆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