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 捷 ,邢孔萍 ,卢秋咏
(1.佛山播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28100; 2.农业农村部生物饲料重点实验室,江西 赣州 341000)
近年来,对规模猪场母猪淘汰原因的统计数据表明,肢蹄病的比例高达11%左右,占非正常淘汰总数的30%~40%。尤其是低胎龄母猪,繁殖性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时,不得不因肢蹄病提前淘汰。大幅度增加了种猪培育成本,对整个繁殖母猪群的生产性能影响很大。
从猪的生理结构来说,四肢的末端是蹄部,“四肢”和“蹄”不是并列的概念。目前行业内常说的猪肢蹄病,是包含蹄部在内的四肢病变,或者说是蹄部和腿部病变。事实上,蹄部在四肢病变中情况最为严重,“肢蹄”或许看起来更强调蹄部的重要性。
养猪场暴发口蹄疫或水泡病时,会导致大面积的猪只同期染病,几乎每头猪的蹄部都出现发红、长水泡、不能站立等症状;同时,病猪有发烧的全身症状,如果蹄部不继发感染,基本都能自然耐过。病猪因为蹄部疼痛不能正常采食和饮水,快速消瘦。这2种特异性病毒疾病症状特点鲜明,非常容易诊断。但事实上,规模猪场因肢蹄病淘汰的母猪,主要是非特异性疾病导致,本文重点阐述此类肢蹄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发病母猪因肢蹄损伤、蹄掌出水泡、关节肿大、蹄部破裂或蹄夹脱落、蹄部角质增生等因素,造成病猪站立不稳、跛行、运动困难和瘫痪等症状,最终被淘汰。
猪属于偶蹄目猪形亚目的动物,重量轴通过最大的2个脚趾之间,由四肢的8个脚趾承担全身的总量。其生理结构决定了,猪蹄部的承重面积相比体重来说太小了,蹄部负担重、压力大,容易损伤且难治愈。
集约化养殖的猪,经过高度选育,体重大肢蹄小,以符合产肉的需求。母猪饲养周期长,体重越来越大;妊娠母猪后期体重大,肢蹄承担着比其他阶段猪更大的重量,极易发生肢蹄疾病。
2.1.1 母猪品种因素
肢蹄尤其是蹄部病变首先取决于体重与着地面积的比值,而腿部病变还与腿的高度和脂肪含量有关。四肢上脂肪组织少,较长的四肢更容易受到外力损伤。品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型,生产实践的数据表明,外来瘦肉型猪品种肢蹄发病率高于我国地方品种。杜洛克因四肢比较粗壮,相比大约克和长白猪,肢蹄病发病率稍低。
2.1.2 母猪体型差异
动物进化的过程,是不断自然选育的过程。脊椎动物的骨骼构成骨架,维持身体姿势。四肢骨骼通过相互之间协作,支撑体重、缓冲着地时的冲击力,以减少对骨骼的伤害,骨骼构架对肢蹄的健康至关重要。腿和蹄部的所有骨骼,都一定程度影响着力的传导。如肱骨与桡骨的角度过大,前肢容易发生病变;股骨与胫骨之间夹角过大,后肢容易病变。着地脚趾越大,蹄部病变的风险越低。
2.1.3 母猪体况差异
母猪体重越大,肢蹄受力越大,易导致肢蹄病,尤其是蹄部。个体偏瘦的母猪,腿部刮伤的可能风险略大。
母猪肢蹄直接接触的环境,包括外伤性及病理性的损伤,是诱发肢蹄病的重要因素。
2.2.1 外伤性
2.2.1.1 物理伤害
对母猪肢蹄健康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地板。坚硬的地板,易磨损蹄掌;粗糙的地板,易刮伤腿部或蹄掌;坡度大、光滑的地板,猪容易跌倒损伤腿部;地板不适宜的缝隙,易夹伤蹄脚。漏缝地板的应用,进一步降低了蹄部着地面积,增加了蹄掌磨损的风险。猪栏内有不光滑的坚硬物质,如铁丝头、钢筋头或有断面的食槽等,也会损伤猪的肢蹄。
2.2.1.2 化学伤害
栏舍地面潮湿、不平,如不及时清理粪尿积水,蹄部长期在其中侵蚀,容易得腐蹄病。另外,用强酸、强碱或强氧化性消毒剂消毒栏舍后,没有冲洗地面,就将猪转入,也会腐蚀猪的蹄掌。
2.2.1.3 病理性损伤
潮湿寒冷的环境,容易诱发母猪风湿关节炎,站立不起甚至瘫痪;湿热的环境,病原菌容易繁殖,一旦有创伤面,极易诱发肢蹄脓肿;而干燥寒冷的环境,易诱发裂蹄。
2.3.1 缺乏运动
现代规模化养猪场中绝大多数母猪,从配种开始一直在限位栏中饲养。母猪缺乏足够的运动,肌肉力量不够,当母猪起卧时,极易伤害到腿部骨骼。
2.3.2 并栏打斗、暴力驱赶损伤
后备母猪并栏时打斗,或母猪转群时暴力驱赶,造成母猪跌倒损伤肢蹄。
2.3.3 母猪饲喂不当
母猪后备培育期和妊娠期过量饲喂,母猪体重过大,诱发肢蹄病。
影响肢蹄的营养因素主要有钙、磷、钙磷比、锌、生物素、有机硫等,维生素D、维生素K2、钾、镁、锰等与钙的沉积相关的一些营养物质,也有间接的关联。
霉菌毒素可以影响猪对维生素D的吸收,进而影响钙的吸收。同时,长期过量使用极性霉菌毒素吸附剂(水合硅铝酸盐),可能会吸附生物素,导致机体可利用的生物素减少,而引起裂蹄。
口蹄疫、水泡病直接侵袭猪的蹄部,猪副猪嗜血杆菌造成关节损伤。同时,环境中支原体、链球菌、葡萄球菌、坏死杆菌等病原体载量高时,当肢蹄轻微破损后,容易造成溃烂、腐坏和化脓,致使肢蹄病很难治愈,往往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从不同的病因入手,综合防控母猪肢蹄病的发生。
理想的后备母猪体型、四肢结构以及脚趾的形态,是防控母猪肢蹄病的根本。
3.1.1 全身体型
母猪应具有粗壮的骨骼,背臀部和腹部呈水平直线,尾部高。类似杠杆原理,垂直的四肢支撑水平的身体,最省力也更稳当。
3.1.2 四肢结构
前后肢及关节应有适度的弯曲,能够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母猪起卧更为轻松。前肢肱骨和桡骨间夹角小于90°,后肢股骨和胫骨间夹角也要小。这两个角度过大,会因直线受力导致蹄掌易磨损。淘汰外翻肢(X型)、内翻肢(O型)、前肢粗大、屈膝腿的母猪。
3.1.3 脚趾结构
恰当大小、分布合理的脚趾可以更好地分布体重。蹄部大、蹄要向外,趾头之间应有合适的宽度。中间着地的2个脚趾大,大小一致且独立分开,特别是后蹄。检查蹄是否存在裂蹄,蹄掌磨损以及其他损伤。淘汰中间2个脚趾过小、大小差异达到1.27 cm或者更大差异的母猪,多趾的母猪也应该被淘汰。
3.1.4 运动协调性
轻轻驱赶后备母猪,行走时步态要轻盈。稳健站立时,后腿两腿间要有适当的距离,蹄大且各脚趾独立分开。对两脚间距过窄,3只脚着地站立的母猪要淘汰。同样,行动不自如的后备母猪也要淘汰。
3.1.5 检查母猪的肢蹄
患有肢蹄病的母猪进入繁殖群后,代价是昂贵的。所有的后备母猪均要检查是否存着以下情况:裂蹄、蹄掌磨损、脚趾损伤、悬爪损伤、关节肿胀。治疗损伤的母猪并观察伤势是否改善,如果不能改善,应及时淘汰。
母猪体况决定了母猪的体重,与承重力相适应的体况,才能保证母猪肢蹄的健康。
3.2.1 后备母猪的培育
控制后备母猪的日增重,实现体成熟与性成熟同步。可计划在230~240日龄、体重为135~145 kg时配种。后备母猪体重达25 kg之后到配种,日增重应在740 g左右即可。
3.2.2 调节妊娠期母猪体况
根据母猪体况和繁殖的营养需求,进行个体化饲喂。保持母猪体况中等评分,妊娠中期背膘控制在16 mm左右,妊娠后期背膘控制在18 mm左右。
3.3.1 母猪并栏
确有必要将不同群体的后备母猪并栏时,新群体的猪应平均来源于之前不同的群体。不要将1头猪赶到一群原来同栏的猪中,这样会成为被围攻的对象,造成损伤。
3.3.2 母猪转群
用连廊或挡猪板,只给猪留一条路,让猪自己慢慢往规定方向走。不要暴力驱赶、惊吓母猪,突然疾跑后易跌倒。如果地面坡度大,可以事先铺撒垫草或泥土,避免滑倒。
3.3.3 增加运动
如果条件许可,让后备母猪和断奶母猪多运动。为保证安全,在运动场铺上一层厚厚的垫草、泥土或沙子,防止滑倒和蹄掌磨损。
3.4.1 地板选择与处理
选择对肢蹄比较友好的材质做地板,如新型复合漏缝地板或钢丝网漏缝地板。混凝土漏缝地板最易造成肢蹄损伤,铸铁漏缝地板次之。漏缝周围边缘应光滑,板条宽度80~100 mm,缝隙宽度10~20 mm。相比实体地面,漏缝地板对肢蹄损伤更大。
在实体地板上铺垫草或者撒泥土,都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减少肢蹄损伤。地面坡度控制在1.5~2.5°,让4个肢蹄受力均衡,同时避免尿液浸蚀猪的蹄掌。
3.4.2 处理坚硬突出物
清理所有母猪可能站立或行走到的地面上的坚硬突出物,或者对其钝化处理。
3.4.3 合理的消毒剂及消毒流程
母猪饲养期间带猪消毒时,选择温和的消毒剂,如过硫酸氢钾、季铵盐消毒剂。空猪舍用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的消毒剂后,一定要清洗地面,干燥后方可转入猪群。
3.4.4 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母猪舍内最适温度15~20℃,最适湿度65%~70%。
3.5.1 饲料的配制或选择
繁殖周期的不同阶段,营养需求不同。在保证繁殖性能的同时,关注肢蹄健康的营养。合理的氨基酸配比、足够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要重视合理的钙磷比。
3.5.1.1 后备母猪饲料
后备母猪阶段要为繁殖期骨骼的健康打基础,与育肥猪相比,后备母猪对钙、磷、锌、维生素D及生物素的需求量要高得多。所以,应选择专业的后备母猪料,而不能使用以增重和降低产肉成本为目的的育肥料。
3.5.1.2 妊娠母猪饲料
妊娠母猪阶段限制饲喂,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能量的摄入,也影响了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因此,优质的妊娠母猪料,应该有比后备和哺乳阶段更高浓度的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量。
3.5.1.3 哺乳母猪饲料
母猪通过分泌乳汁流失大量的钙。饲料除了应含有需要的营养浓度外,还应设法提高采食量,这决定了营养物质的摄入总量。
3.5.1.4 提高矿物质的利用率
使用部分有机矿物质,可有效提高利用率。如有机钙、有机锌、有机锰等。
3.5.1.5 关注霉菌毒素
选择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清洁饲料,勤清理料塔、料线和料槽,避免发霉。谨慎使用蒙脱石之类的水合硅铝酸盐霉菌毒素吸附剂,更不要大量长期使用。
感染性的母猪肢蹄病,都跟生物安全密切相关。包括病毒病、支原体病及细菌性疾病。值得重视的是,非感染性的肢蹄病,也多数因继发感染而遭淘汰。
3.6.1 控制传染源
实行全进全出的批次化生产模式,清栏后对猪舍彻底清洗、消毒,并干燥空置1周以上。待产母猪清洗消毒后,方可从怀孕舍转入产房,避免体表携带病原体进入产房。
3.6.2 切断传播途径
饲养员同期只饲养一批母猪,确有必要到其他不同批次猪舍的工作人员,应洗澡、更衣、换鞋后,方可进入;不同猪舍的用具专用,不得交叉使用。避免交叉传播病原。
3.6.3 保护易感猪群
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防止暴发群体性损害肢蹄的疾病。同时,重视动物福利、饲养环境让猪更舒适,提高免疫营养物质的供给,以提高母猪的抗病力。
一旦发现母猪患肢蹄病后,要单栏饲养,避免运动。
4.1.1 无创面非感染性
指钝性损伤的非感染性肢蹄病,包括风寒导致的风湿关节炎、扭伤、脱臼等。可注射消炎镇痛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安痛定等。同时,以冷敷或骨骼复位等措施,帮助病猪康复。
4.1.2 有创面的非感染性
如发生裂蹄、肢蹄机械损伤等,但暂时没有感染时,可注射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钠等抗生素,防止感染。
4.2.1 无创面感染性
主要针对猪副猪嗜血杆菌病导致的关节肿胀,可以选择氟苯尼考、头孢噻呋钠、恩诺沙星、阿莫西林、卡那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磺胺嘧啶钠等抗生素中不同类型的2种药物,与地塞米松同时注射。猪副猪嗜血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最好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抗生素。
4.2.2 有创伤感染性
对已经感染病猪,先清除化脓组织,双氧水清洗干净患处,用龙胆紫药水消毒,防止再次感染。同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筛选结果,选择注射头孢噻呋钠、阿莫西林或者青霉素加链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发现非生产时期的母猪患肢蹄病后,及时治疗并仔细观察,淘汰预后不良的母猪。对在生产期的母猪积极进行治疗,尽可能完成当批繁殖周期。断奶后,对所有母猪进行肢蹄健康评估,淘汰不能治愈疾病的母猪,以避免浪费更多的饲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