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灾难医学的研究与展望

2021-12-05 00:03刘中民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灾难医学救援

周 丹,王 韬,刘中民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灾难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120)

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灾难频发,各类灾难所致的伤亡损失呈级数放大,这对医学救援的专业性和应急管理的时效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过程中,灾难医学和卫生应急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反映出中国灾难医学的创立与发展,对于填补我国应急管理理论体系的空白,创新医疗卫生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意义重大。

从战争期间紧急救治的应需而生[1],到灾害应对促使急诊医学的顺势出现,再到应急救援和灾害医学共生发展,国内外众多学者和组织机构的发展创新,都为灾难医学的诞生和完善积累了诸多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当今非常规突发事件频繁涌现,这对灾难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只有迅速完善灾难医学学科体系[3-4],多元化研究医学救援的目标与任务,将灾难医学研究延伸至灾难应对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灾难救援与应急管理的关口前移。基于新时期灾难发生的特征,在突发性、危害性、衍生性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更应强调其当下的涌现性特征。结合现有理论研究现状和创新研发趋势,中国灾难医学未来应当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满足社会化需求的全民教育

灾难医学学科融入了传统的急诊医学基本理论与专业技术,还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学科内容加以融合[5]。但从医学救援的社会化需求来说,现有学科教育多为研究生教学或短期培训,学科普及需要进一步增强。因此,要重视构建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医务同行,再到普通民众的多主体、多层次的衍生型灾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壮大灾难医学救援队伍;培育全社会的逃生意识和自救能力;同时创新多种形式的科普宣教活动,从而构成完善的灾难医学教育体系。

2 符合数字化趋势的远程诊疗

传统医疗模式向大健康模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但未来已不远。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并可能成为我国发展的新引擎[6],其在灾难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是渐入佳境。构建快速、安全、可靠的全功能数字化网络信息平台,打破灾难救援现场信息孤岛的现状,提升医学救援的机动性和联络性;借助无人系统和远程系统,延伸灾难救援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扩展灾难医学在灾情分析、预警预报、模拟演练等方面的价值功能。这些都是灾难医学系统工程数字化趋势的重要方向。

3 扩展模块化制式的移动医院

面向“全灾种”,促进新型移动医院的迭代升级[7-8]。模块化预制医疗设备、通讯设备以及配套的后勤保障设备,形成联动模式并搭载信息决策中心设备,为建设应急救灾医疗救治体系打造新范例,从而解决灾难救援现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

4 基于复杂系统的一体化管理

基于灾前、灾中、灾后“全流程”的内在逻辑,从众多实践案例中挖掘灾难医学管理工程系统复杂要素间的交互关系。构建“陆、海、空”一体化的立体救援模式,优化多空间、多结构协同的救援流程。开展“搜救、医疗、防疫、转运、重建”的一体化的战术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建设,实现灾难情景空间中救援流程专业化。进行“院前、院内、重症”的一体化救治模式与备灾医院研发,对业务流和数据流实现闭环管理。

综上所述,梳理发现国内外众多学者和组织机构,多年来致力于学科发展、方法探索和科技创新,为灾难医学的诞生和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下对于灾难医学的理论研究包括基本医学知识及救援规律的探讨,医疗管理制度及机构改革的创新,灾难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模式的探究,以及智能化工程管理平台搭建及科研成果产业化实践等方面。而实践应用应聚焦于数字化移动医院的建设,以移动医院为载体,通过5G专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技术创新应用,搭建灾难医学救援的无人系统和远程医疗平台,从而实现灾难医学救援智能化。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灾难医学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科体系尚未形成,理论方法仍需丰富,培育模式不够完善等等。此外,数字化、模块化、一体化等创新理念指导下的应用研发将是其热点趋势,这些均可能成为未来灾难医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重点方向。

猜你喜欢
灾难医学救援
雷击灾难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紧急救援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3D打印大救援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救援行动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