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平度市自然资源局森林动植物保护站 张海英
该技术通过在人工湿地上建立人工水生态系统,经过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处理,利用植物、微生物等协同作用,去除或消减尾水中污染物,实现水产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当前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水产养殖尾水排放问题也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各地纷纷加大水产养殖污染清理整治力度,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了较大冲击。在当前形势下,亟待开展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既能切实减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又方便易行、具有可操作性,可推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技术原理。在目前流行的工厂化循环水处理、人工湿地尾水处理、“流水槽+”尾水处理、池塘底排污尾水处理、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等模式中,人工湿地模式具有相对成本低、技术简单、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湿地生态系统,将养殖尾水、污泥等有步骤地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尾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氨氮磷等养分吸收及各类水生动物的作用。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较为适合处理水量不大、管理水平不很高的水产养殖尾水处理。
二、技术方法。针对水产养殖尾水主要为氨氮磷等富营养化物的特点,采用科学组合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净化池等整套治理设施的多级人工湿地净化尾水治理模式,有效净化水产养殖排放尾水。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的关键在于工艺的选择和对植物的选择及应用配置。目前较为成熟模式中,养殖尾水处理面积可根据不同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确定,一般为不小于养殖总面积的6%~10%,处理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四池二坝”或“四池三坝”或环沟,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洁水池等。
三、 技术成效。经示范基地检测,人工湿地尾水治理模式科学运行后,效果显著。一是明显增加水体透明度,增幅达到150%以上。二是有效降低了水体中的悬浮物含量。降幅平均达到50%以上,符合淡水池塘水一级排放标准。三是大幅降低了水体的总氮总磷含量。处理前后降幅均达到60%以上,达到地表水3类标准。四是显著降低水体COD含量,降幅达到50%以上,且达到地表水4类标准以上。
四、推广建议。多级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已相对成熟,由于具有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利用该技术开展养殖水域和公共水体环境治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建议一是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集成优化净水技术模式,探索海水、中小型湖泊、城市水系等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技术。二是注重选择和搭配适宜的湿地植物、贝类、藻类及微生物种群,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净化能力。三是编制尾水处理技术规范,便于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全面推广。四是加大财政及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健全养殖尾水治理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