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的疫病防治重点分析

2021-12-05 09:07郑秀琴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兽医疫病动物园

郑秀琴

(赤峰市红山区城市管护服务中心,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目前,在对野生动物的繁殖、饲养以及宣传方式上国内外都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对圈养野生动物疫病防治研究以及宣传却很少,尤其是对野生动物疫病防治的接种疫苗效果的研究更是鲜少。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圈养动物数量多、种类丰富、物种之间差异较大,研究过程复杂、对技术的要求高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对野生动物疫病防治的研究经费不足,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目前野生动物所使用的疫苗多为家畜家禽的疫苗,甚至个别物种只能借用人类疫苗进行疫病防治。为此,重点分析动物园野生动物疫病防治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有助于保障野生动物群体健康及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1 动物园疫病防治现状

1.1 管理人员防疫意识淡薄

大多数动物园管理人员未经专业的动物管理培训,在进行日常清扫及消毒工作时,防疫意识淡薄,常常出现不及时、不到位等情况,这对动物园的疫情防控极其不利,甚至有可能造成整个园区的疫病传播。动物园的环境及卫生与管理人员对疫病防治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管理人员疏忽大意,不利于动物园疫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一些动物园缺乏与畜牧兽医取得良好交流的链接平台,导致兽医无法及时掌握动物园动物的健康情况,而动物园管理人员若非专业出身,很难在疫病传播的早期及时察觉并进行防治,双方未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在动物疫病防治方面易出现纰漏和信息滞后性。

1.2 兽医防疫手段单一

随着社会公共卫生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畜牧动物健康卫生整体有了较大提高,疫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改善。但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受限于设备和技术的不足,动物防疫工作难以开展,再加上动物园圈养动物数量多、种类丰富、物种之间差异较大,导致疫病种类多,同一疾病的不同亚型多,对技术的要求较高,研究过程更复杂。因此只能使用现有的家畜家禽类疫苗进行疫病防治,但个体和物种差异巨大,使用剂量、药物副作用以及用药安全性都没有数据支撑,无法取得良好的防疫效果,甚至出现造成珍稀野生动物大量死亡的严重后果。

1.3 体系建设不健全

我国针对动物园的管理体系建设虽然时间晚,但是发展较为迅速,目前已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这是进一步有效防治动物园疫病传播,实现动物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提。但由于体系建设不完备,动物园在疫病防治、联合研究、专业兽医对接等方面受阻,现行的管理规定与动物园疫病防治指导意见不具有普遍性。当前我国大部分动物园在规划建设、日常管理、风险预警等方面得不到专业的指导意见,使动物园的合法权益缺乏专业执法机构来维护,动物的福利工作、身心健康维护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2 动物园疫病防治的策略研究

2.1 园所管理方面

近年来随着地球环境、温度等的变化,动物放置越来越多元化,对园区的管理要求也逐渐提升。动物园的环境卫生是动物疫病防治的主要方面。动物机能受园所环境影响巨大,若动物园环境恶劣,动物会产生极大的不适感,若在气候影响下细菌病毒肆意传播则会引发大面积的流行传染病,因此动物园管理人员应多方面考量,对不同动物群体进行养殖环境分析分类,远离居民区,并综合考虑水源、气候、声音等方面,合理规划安排动物的生存环境。

2.1.1 养殖方式科学合理

养殖方式不科学是疫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园区动物的主要负责人,要综合管理动物的吃、住、睡、活动、繁殖等各方面。根据不同物种对生存条件的不同要求,规划多样的养殖场所,保障圈养环境通风宽阔,动物饮食新鲜健康,繁殖计划科学完善。例如在规划群居动物的居住、活动场地时,选择同一种群或相同种类进行共同饲养,保障它们群居的生物特征,同时要保证群居动物在一起的陪伴时间。在饲养期间,饲养员与兽医还应共同细心观察群居动物相处中的状态,判断动物们有没有出现情绪低迷、被激怒等情绪,避免让动物出现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在养殖动物的过程中,动物时刻会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例如高温、细菌、病毒、噪音等应激因素,当动物感受到外界的应激因素过大时,就会调动体内的防御系统来应对应激因素,此时动物就会处于亚健康状态。动物园应加强关注动物的亚健康问题,实施有效的措施减少动物受到的伤害,提升其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

2.1.2 动物引入严控把关

经过数年发展,我国对动物的疫病防护和治疗做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纰漏和不足,导致一些疾病从源头上未能得到良好抑制。因此动物疫病的防治还应注重对动物引入的严格把控,预防各类原病产生。首先要充分了解动物引入地的基本情况,例如当地卫生条件、疫情状况等;其次要在引入前严格检疫,多次检疫,保障动物健康状况良好;在运输过程中要对运输车辆按时定期消毒,对运输环境做合理布置;进入园区后单批次进行隔离圈养,做好养殖记录,避免潜伏期疫病引发大规模感染。经过约15 d的观察期,确认动物健康状况良好后再进行混养。同时制定引入承诺制度,在进行动物引进的同时,相关机构、动物园和引入地需出具报告承诺书。明确动物引入地责任人,引入动物一旦落地后,就向有关部门提交隔离观察保证书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报告书。设置岗位监督责任制度、引入动物隔离区域管理责任人制度。明确岗位任务、要求和培训计划,完善引入动物的监督责任落实到动物园的管理工作中,确保引入动物健康安全地度过隔离期。

2.1.3 消毒免疫按时开展

对动物的居住场所及活动场所进行按时消毒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动物的饮食器具实施消毒也必不可缺;动物粪便要及时清理,并进行生物热消毒;另外对死亡动物所处的空间环境及时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对园区内所有动物,能够进行疫苗接种的及时进行疫苗接种,注意不同病原所用的疫苗不同,避免疫苗混用。设置隔离室、检疫室、观察室等完备的医疗卫生防疫设施。在日常消毒免疫工作中,推行持证上岗、择优上岗制,聘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来照顾患有疾病的动物起居,在动物接种疫苗或日常消毒过程中,若发现动物出现不适和非正常反应,应立即进行基本治疗和呵护,如果有超过自身专业知识范畴内的情况发生,立即向兽医进行求助。

2.2 兽医工作方面

2.2.1 创新疫病诊疗手段

熟练使用医疗技术,创新疫病诊疗手段,能够在动物的运输、防疫、诊疗过程中,减少对动物的伤害。首先在诊断病原微生物方面,由于野生动物来源广、种类多引发的多样性病原要充分利用免疫学和血清学生物技术确认病原体;其次完善麻醉技术,逐步推广吸入性麻醉提升诊疗水平和动物福利;再次将X线检查和超声诊断引入动物诊疗,提升疾病诊疗准确率;全面开展病理组织学检查,为动物防疫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对针对性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最后还可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兽医的诊疗技术,利用现有的兽医专著,如《元亨疗马集》,摸索传统动物疫病诊治手段,进行临床实践。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疫病诊疗手段有助于顺利开展动物园的疫病防治工作。

2.2.2 建立科学诊疗程序

由于生物多样性和个体、群体差异性,不同的动物对疫病的免疫能力有所不同,无论是水生动物、陆生动物、两栖动物这类根据生存环境不同区分的动物种群,还是食草动物、食肉动物这类根据饮食习惯不同所区分的动物种群,在疫病防治和诊疗方式上都有不同,通过对多样生物的疫病防治实践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诊疗程序,是积累疫病防治基础数据最主要的科学途径。统一标准,特定程序对各类动物的疫病防治更准确且更有说服力,例如在对猫科动物进行防治及诊疗程序时,通过吸入性麻醉,利用电子芯片做血液检查,通过影像学(X光、B超)等做特定检查,在诊断后记录数据、建立规范标准的诊疗程序,对疫病防治工作有重要作用。

2.3 完善防治参与机制

动物园的疫病防治除了园所在进行源头减少病源引入、规范化管理动物环境,按时做好疫苗接种、驱虫等工作外,兽医也应全面参与到动物园的疫病防治工作中,如对引入动物的防疫检疫指导;动物群居场所的设计与改造;区域建设规划指导动物饮食的营养标准,建立动物健康档案;对动物的疾病做基本诊断后,分析园所动物发病规律和发病原因,对死亡动物的死亡原因综合分析;全面指导园所对动物的管理,及时调整动物饲料、场所及环境等。从源头引入把控、日常饲养规范、疾病预防标准、营养管理、应急管理等工作做起,全面改善动物疫病防治现状,减少引发动物疫病的诱因,从被动诊疗变转为主动参与防疫,合力提升动物疫病防治效率。

3 动物防疫整体规划

3.1 建立动物疾病预警机制

我国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动物园内动物种类相对较多,建立完善的动物疾病预警机制,有利于动物园疫病防治化被动为主动,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国家应鼓励支持动物研究所建立动物园专项数据库,按照传染病、肿瘤、流行病、外科、内科、寄生虫、代谢性疾病、营养性疾病等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将动物疫病的发病原因、规律等综合研究成果作为园所、兽医方面及时防治疫病产生的主要指导依据,同时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充分发挥其优势,减少疾病的隐匿时间,缩短疫病治疗周期,将传统的动物疫病治疗向现代科学防疫技术转变,把疫病遏制在萌芽时期,有力防治疫病的产生和传播。

3.2 提升动物园准入标准

随着动物园的数量增多,专业管理人员和兽医紧缺问题凸显。相关人员工作量与工作范围不断增加,导致动物园聘用非专业管理人员,疫病防治工作不到位,兽医支援力不足。因此,严格提升动物园准入标准有助于动物园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制定动物园准入规范,由专业动物学者参与园区的规划,相关部门严格查验管理人员相关资格证书,工作人员培训上岗。要求一定规模以上动物园需配备一定数量的兽医,对动物提供更专业细致的诊疗、护理工作,动物园专职兽医能够在长期工作中掌握园所每个动物的健康状况,减少疫病发觉时间。对动物园的准入标准越高,动物疫病发生率将会更低。

3.3 联动多部门共同参与

鼓励动物园与高校、职业院校、研究单位之间的联动合作。目前,动物园与其他单位之间仅是人才与检验样本的交流合作,多方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加强动物园与高校、职业院校、研究单位之间的紧密合作有助于提升动物疫病防治、研究与教学。研究单位可定期派遣专家学者到动物园指导工作,提高动物园管理人员的防疫意识,帮助动物园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标准;动物园与高校可定期开展实践教学,把课堂引入现场,让动物园教学基地的职能充分发挥;高校可将动物园作为学生实践、实习的基地,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了解动物习性,参与动物救治工作,培养动物园的支持者,发展壮大动物研究群体。多方联动,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提供强大保障。保护动物并非创建动物园的唯一目的,要充分发挥动物园的多重优势,全社会和大自然的研究工作与之相结合,提升动物园在保护研究体系中的地位。推动其发展成为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学习基地,一个高质量的科研机构,为构建和谐自然、和谐生态提供科学依据。

4 结束语

动物在动物园内生存与在野外生存有很大不同,动物园在养殖动物过程中,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需要严格执行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建立动物疫病预警机制,通过科学完善的饲养体系,减少疫病的发生,为园所动物提供安全健康的生存保障。同时要从防疫意识、管理制度、防疫手段、消毒免疫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兽医的专业防疫水平,扎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做好动物园的疫病防治工作,能够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有效抑制疫病传播途径,全面提升我国动物园疫病防护水平,维系人与动物、自然之间的友好桥梁,促进动物园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兽医疫病动物园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辣椒疫病危害大 及时防治有办法
我是兽医志愿者
住在动物园里的“闪电”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中医药防控生猪疫病取得突破
摆摊后,一个喷嚏两个亿
你的新年flag是什么?
兽医改行搞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