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帅 王衍婷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业是助力发展的新引擎,高等艺术院校作为创业人才培养、创业项目孵化的主力军,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高等艺术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借助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契机,适时发挥好教育引导作用,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各种问题,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完成项目组建促进项目孵化。当前高等艺术院校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立足当前我国艺术院校实施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面临的困境,提出促进艺术院校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有效措施,即不断完善孵化基地功能,壮大指导力量;加强沟通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借助文化优势,打造本土文化品牌等,不断促进艺术院校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高质量发展。
1.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基于当前社会就业情况,部分学生在毕业时未能及时找到合适工作,而找到工作的学生,会因多种因素影响,频繁换工作,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而高等艺术院校实施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借助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师团队等,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提升学生专业化水平和创造性思维。学校鼓励学生利用在校期间的各种资源和创业平台,把所学知识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学生通过自主创业,也能在校内产生影响力,带动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形成更多创业项目,提供更多工作岗位,以缓解就业压力。
2.顺应国家发展战略。高等艺术院校实施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顺应了国家鼓励、支持创业的战略需求,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对本土文化的传播。学校通过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搭建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等,能够促成生产力转化,有利于成果孵化。另外,高等艺术院校实施的创新创业项目,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服务性,有利于树立本土文化品牌。
1.指导力量薄弱。大学生创业成果孵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多方力量辅助完成,其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方面的老师扮演了关键角色,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然而,当前我国艺术院校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存在指导力量薄弱现象。如老师对于学生的指导,仅局限于课程培训、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等层面,而后期实践性较强的跟踪指导、项目推介、招投引资等环节,老师给予的指导力度不够。
2.平台建设力度不够。高等艺术院校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可以帮助大学生孵化成果,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然而,当前一些学校在相关平台建设方面力度仍需加大。
3.学生积极性不足。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性较强,但是也有着显著的依赖和从众心理等共性问题。如有些学生在角色转换后,从紧张的高中过渡到大学,开始放飞自我,对学习降低要求,只要拿到学分即可,而对于学校开展的一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认为这些与自己关系不大,不积极不主动。部分学生受传统思想影响,对自己未来的择业依靠父母或老师,自主性不够,创业勇气不够,这些因素都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4.品牌形象不突出。品牌形象对企业来说,会影响到它的生存和发展,而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品牌形象也极其重要。可以说,品牌形象能够发挥巨大的凝聚效能,能将学生牢牢凝聚起来,让学生立足团队转变思维方式,为了最终的项目孵化克服困难共同努力。然而,部分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易受市场化、功利化影响,品牌意识淡薄,眼光不够长远。没能充分依托艺术院校独有的文化氛围,孵化的项目成果缺少特色,缺少本土性,缺少一定的文化承载力,艺术性和服务性不足,造成综合竞争力较弱。
1.完善孵化基地功能,提升指导水平。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需要多方力量助力,除了学校还需政府、企业等发挥合力,为大学生提供场地、资金、科研等方面的支持。
一方面,高等艺术院校继续发挥教育者作用,立足不同院系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市场最新动态,及时掌握前沿信息,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政策、法律、心理等方面的援助,帮助学生解除后顾之忧,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创业项目中。另一方面,不断提升指导水平,完善基地各项功能。项目孵化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除前期课程培训等,更需关注后期的跟踪指导、项目推介、招投引资环节。因此,高等艺术院校除了要重视对校内老师综合能力提升外,还需不断加强指导力量,加强校内外合作。学校可以聘请有企业经营经验的优秀企业家、投资人、校友等担任创业指导师,对学生的项目孵化、项目推广环节给予更为专业、科学的指导。
2.加强沟通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需重视平台建设,相关主体也需要借助专门的平台来对大学生提供服务和指导,实现信息共享。鉴于此,艺术院校需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来加强专门的服务和指导平台建设。同时,不断丰富平台模式,可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线上线下结合。如吉林艺术学院在2015年牵头创建的“i未来原创艺术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提供原创艺术展示、信息交流和商品交易,吸引了大量艺术人的关注和用户注册。
平台建成之后,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还需重视宣传和后期维护。如可通过校园网站、公众号等进行推广,设置信息反馈平台,便于平台及时改进,还可邀请领域内优秀人员来校进行现场指导等。总之,平台作为一个重要载体,将有利于带动新项目发展,助力新项目孵化。
3.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师生创新创业激情。高等艺术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可以有效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助力学生创新创业。学校可以根据地方政府推出的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基金、奖学金等,如设立创新奖学金、创业奖学金,一是对创新人才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以奖学金或“优秀成果奖”的形式进行奖励和鼓励。二是奖励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业、创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创业奖学金或者“创业先锋奖”。对于完成项目组建,获得较好成果的项目组成员,可依据创新创业学分的赋分标准认定学分。同时将教师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情况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在校内绩效分配、教师考核奖励、职称职务评聘以及各级各类人才项目、教学科研项目遴选立项等工作中予以适当倾斜,稳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权重,最大限度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
4.借助艺术院校文化优势,打造本土文化品牌。
高等艺术院校以其自身的优势,有着深厚的校园文化气息,将这些优秀的物质、精神等文化融入到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将有利于拓展创新创业新思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和创新思维。因此,在实施项目孵化中,相关主体要注重发挥艺术院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功能,借助各种文化资源,秉持原创精神,让项目更具艺术性和服务性,体现出艺术院校独有的特色。同时,要在继承优秀传统过程中,赋予新鲜血液,使其与时代接轨。所以艺术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项目时,要鼓励学生立足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从本土文化中找寻灵感,打造本土文化品牌。
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在政策、资金、科研等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转化效果甚微。创业项目孵化面临的困境,给项目孵化带来诸多挑战。鉴于此,高等艺术院校实施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更需借助自身文化优势,继续发挥好指导作用,给予学生全方面支持,克服各种功利化、市场化冲击,建立流转机制,提高成果孵化率,提高艺术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水平,实现艺术院校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