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辉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文艺指导思想的发展历程,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同志为核心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分别从各自的社会语境与国际环境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以文艺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基本方向,准确把握社会发展与时代特征,对中国社会发展与文艺建设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文艺实践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根据抗日战争发展形势与国内基本国情的现实,围绕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解决“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并确立中国共产党文艺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邓小平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规律,从新时期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的实际出发,强调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等理论命题,指明新的条件下文艺发展的历史方向。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立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从社会需要、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等国内国际语境出发,创造性地坚持并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指导思想,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明确发展方向,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三个“讲话”是“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的领导集体在文艺理论领域里的政治话语符号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艺性质和意义的理解认知,因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文艺观念上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1]。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同志为核心的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特定语境下的民族与现实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继承传统文化精神,结合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分别从“为什么人”“写什么”“怎么写”“如何评判”等方面探索文艺思想的话语脉络问题,既有坚守又勇于创新。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实践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人民应成为文艺描写与表现的主体,这始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心的重要命题。在《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马克思致斐迪南·拉萨尔》等文中,马克思论述文艺表现的主体——人民问题,认为工人阶级、“农民和城市革命分子的代表(特别是农民代表)”[2],应成为文学积极表现的内容和对象。马克思结合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鲜明而深刻地批判宗教对人的压迫与奴役,揭露宗教的假象与欺骗性,明确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3]4,进而阐明哲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解放人民”[3]12。关于人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以往“人民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当兵和养兵”[4]178,过去的人民缺乏独立意志,只有人民有了自己的独立意志,才能消灭军国主义、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才能有未来的光明和希望。“一旦人民群众——农村工人、城市工人和农民——有了自己的意志,这样的时机就要到来”[4]178。不难发现,恩格斯所说的“人民”主要指的是“农村工人、城市工人和农民”。为了进一步彰显并培养人民的意志与精神,恩格斯在《德国民间故事书》中高度赞扬德国民间故事,认为这些故事表现并激发了劳动人民的意志与精神;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致玛格丽特·哈克奈斯》等文中,明确要求文学应该表现工人阶级、“革命的无产者”[5],表现人民群众,表现他们的生活疾苦、意志和精神。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并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艺思想,继承列宁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6]811的主张。毛泽东指出,唯有解决“为什么人”这一根本的话语问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民主问题。他根据中国抗日战争和革命实践的发展需要,明确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6]814,强调文艺必须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这一方针逐渐发展成为新阶段的文艺指南。1949年以后的某些时间段内,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国内外复杂的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方针被片面地、教条化地曲解、运用,影响了文艺的科学健康发展。新时期伊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为推进“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纠正以往将文艺过分政治化、工具论的偏颇,营造健康的文艺发展环境,围绕“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秉持坚守与发展的原则,做了进一步的思考与理论提升,并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进行了较为翔实的阐明:“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7]210,指明并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时代意义。这一指导方针的再次明确,推动了新时期以后文艺的复苏与发展。21世纪以来,中国文艺呈现繁荣发展景象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缺乏高质量的精品、丑化人民群众、“为艺术而艺术”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聚焦这些问题,从人民需求与国家发展的实际出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8]54,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文艺观,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守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紧密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实际,各自均不同程度地对“人民”的具体话语指涉对象有一定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人民的概念具有进步意义,其涵盖对象由普通的平民阶层发展成为社会历史进步的力量,由手工业者、小生产者及被解放的农奴逐渐发展为与统治阶级相对立的“革命群众”“社会的大多数”,[9]囊括马克思所说的“男人、妇女和儿童”[10],涵盖恩格斯所说的“农村工人、城市工人和农民”,并“由最初指涉的社会全体逐渐赋予革命的主体无产阶级身上”[11]。为了实现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并对“人民”的范围有了明确的界定和阐明。关于“最广大的人民”这一群体对象的范围,在毛泽东那里是随着历史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中,他认为中国社会“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6]766;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将“最广大的人民”进一步发展,其指涉范围延伸至“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6]812;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在《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1956)中,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强调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人民”的范畴进一步扩展丰富,提出除了工农兵之外,“人民”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开明的宗教人士以及开明地主”[12]。新时期以后,邓小平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一文中,强调必须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最广大的人民”这一根本方向,明确将人民的范围发展至具有“勤劳勇敢,坚韧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顾大局,守纪律”[7]209特征的广大群众,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7]203。进入21世纪以后,习近平紧密结合新时代的实践要求,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人民理念,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既坚守“人民”这一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发展了对“人民”话语的认识,明确强调“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8]19。
“写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的焦点问题,是文艺人民性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认为,文学艺术描写的对象应是人民,表现人民的风貌与精神,彰显人的本质力量。恩格斯强调,文学艺术必须反映人民的历史与现实问题,遵循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作家所传承的现实主义传统,以艺术化的方式表现无产阶级的情感与生活。在俄国批评家那里,文艺的人民性在于文学要忠实地描写社会的真实生活,真诚地表达人民的思想情感,艺术地揭示生活理想和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文艺人民性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强调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进行创作,主张“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进历史的进步”[6]818,而不是写“党八股”,言之无物,空话连篇。毛泽东坚持文艺应当服务于群众,服务于工农兵,助推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帮助人民群众的觉醒、团结、斗争和解放。从这一立场出发,文艺工作者无论是歌颂光明还是揭露黑暗,其“写什么”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之后才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与营养的问题。毛泽东认为文艺也可以正视、描写人民的缺点,因为“无产阶级中还有许多人保留着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都有落后的思想,这些就是他们在斗争中的负担”[6]806,因此,文艺应该描写他们在斗争中改造或正在改造自己的这个过程。毛泽东在讲话中强调,文艺描写的主体无论是工农兵,还是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描写的内容无论是黑暗还是光明,其立场都必须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目的是团结、解放。此外,在“写什么”的问题上,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肯定了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主张文艺应反映工农兵的真实生活,同时也强调作家的立场、世界观与意识形态观念等内容,因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6]817。
新时期伊始,1979年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彰显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所坚持的毛泽东文艺方向,明确提出文艺上的“新人”形象问题,并且指出有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哪些人是‘新的人物’,他们‘新’在哪里?毛泽东当时并没有具体解释”[13]。邓小平提出的“新人”形象话语问题,立足“人是什么”“人民是什么”,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同新时期文艺实践相结合。基于此,在1978年的《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便提出培养下一代的“新人”问题——“学校要大力加强革命秩序和革命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7]105,其中的“新人”既是为教育工作所树立的目标,也是间接地对文艺工作所提出的要求。之后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邓小平结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实际,对文艺上的“新人”形象问题做了明确论述,在“写什么”的问题上明确提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文艺方针——“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7]209-210。他以“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进行创作,并对创作实践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塑造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有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7]210。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新人”不仅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基础,反映他们个体的时代理想、态度、情感、面貌与精神,而且须以艺术化的方式加以展现,“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7]210。邓小平以“社会主义新人”为要求与目标,从艺术形象、创作内容及时代意义等方面阐释了文艺工作者的任务与使命,为新时期的文艺实践明确了方向。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针对21世纪文艺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与新问题,为了推动文艺的进一步发展,使文艺真正服务于人、服务于人民,2014年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文艺工作者应当“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8]7从创作话语的基本内容、思想倾向、精神风貌及时代意义等方面,对“写什么”的话语问题进行了解答。在创作话语的基本内容上,习近平强调“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8]17,主张文艺应当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在物质与精神文化上的需要,反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8]16。在思想倾向与精神风貌上,习近平强调文艺创作的内容须为人民服务、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8]28,既彰显民族传统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又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书写人之价值。在时代价值与意义方面,习近平强调以文艺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凝聚民族精神,彰显人之真善美,突显人民的价值追求,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增加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怎么写”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创作实践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创作实践中探寻答案,进行理论上的凝练与提升,认为文艺创作既要忠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既要反映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将文艺的真实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将作家的创作方法与世界观有机统一,既要继承又不乏创新,在表现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揭示人类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作实践论,围绕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反映现实生活的基本任务,要求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关于“怎么写”的话语问题,毛泽东通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具体创作实践等方面,对文艺工作提出要求,为党和国家之后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毛泽东注重作家自身对科学知识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同时强调作家必须深入社会,深入工农兵的生活实践,反映人民的真实生活与情感,洞悉社会现实,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以人民群众的生动语言和大众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反映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要创作优秀作品,必须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观察体验一切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而后进行创作实践。在继承与创新方面,毛泽东强调须以服务人民为目的,对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传统予以继承,一切文学的形式均可为无产阶级作家所借鉴、吸收和运用,应对旧形式加以改造,融入新内容。人民生活是文艺创作之源,过去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是流。通过继承、批判地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紧密结合人民生活,优秀的文艺作品才可能被创作出来。在文艺作品的创作实践方面,毛泽东赞扬鲁迅并提出向鲁迅学习的要求,要求文艺工作者与群众紧密结合,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创作。事实上,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1942)一文中,同样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有力地支撑并丰富了他的创作实践论。他主张作家应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实际需要,将文章写得短而精,批评那些写得“又长又臭”的文章,赞扬鲁迅的文章。在毛泽东看来,鲁迅的文章至少在以下几点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一是“多看看”而非“只看到一点就写”;二是“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三是写完后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四是避免“生造”,等等。[6]800-8011949年以后,毛泽东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基础,结合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实际,为了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4]的文艺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新的历史语境出发,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艺方向的基础上,为适应新时期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围绕“怎么写”这一话语问题,重申“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7]210,突显艺术创作与氛围的“自由”,“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7]210,鼓励文艺题材与表现手法的多样性,鼓励创新并要防止和克服文艺创作中的“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7]211。要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自己认识生活、分析生活、把握世界的能力;其次要密切联系实际,通过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强同人民在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血肉联系,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准和艺术生命。此外,在业务专业方面,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7]211,“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一切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7]212。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邓小平在祝词中提出对文艺工作应予以引导,而非横加干涉,他强调“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7]213,强调文艺创作应尊重自身的基本规律与独立性。
从新时代的国内外环境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文艺创作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围绕“怎么写”问题展开了新的、详尽的论述,探索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创作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指明了方向。在继承与创新问题上,习近平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8]135,突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问题,而对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应持有批判与借鉴的态度,从而彰显民族的立场与话语。在文艺工作者的“德艺”方面,习近平重视文艺工作者在专业素养方面的积累与提升,明确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8]13,同时指出他们须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此外,习近平清楚看到当前文艺发展中最突出的“浮躁”问题,指出文艺工作者唯有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8]11。具有以上条件,文艺工作者方能真正深入人民生活,洞悉生活现实与人民苦难,反映人的存在问题,方能“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8]16。
“如何评判”,即怎样甄辨作品的好坏优劣,是文艺研究中一个基本的批评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突出的品格在于其实践性和批判性”[15]。关于批判或评判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中明确提出:“批判的批判的主要秘密之一,就是‘观点’和用观点来评判观点。”[3]356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对于评判者而言,批判的实践是对自我意识的凸显,是对观点的凸显;批评者进行批判或评判时,通常所持的是善的或恶的观点,或者是批判的或群众的观点,但须警惕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将现实的人变成抽象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主张从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相统一的角度去评判作家作品。恩格斯强调文学反映内容的人民性,主张文学必须“反映‘代表人民群众的’现实真实和历史进步性”[11];马克思提高人民作为读者的地位,强调“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16]195-196。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从人民的标准去衡量作品的原则,指出文艺批评存在着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并进行了充分的阐述。他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眼光与辩证态度审视这两个标准,明确指出“我们不但否认抽象的绝对不变的政治标准,也否认抽象的绝对不变的艺术标准”[6]826,提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6]826的主张,主张实现从人民群众的立场、态度和要求同社会历史发展相结合的立场来评判作品。毛泽东注重评判文艺作品的人民性标准,但这种标准必须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告诫文艺工作者不要以抽象的定义来评判,“如果我们按照教科书,找到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的定义,然后按照它们来规定今天文艺运动的方针,来评判今天所发生的各种见解和争论,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6]810,而是要从实际出发,“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6]810。毛泽东认识到文艺批评问题的复杂性,指出要深入了解这一问题还需要许多专门的研究,文艺工作者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6]831,而非简单、机械地运用政治标准或艺术标准。
新时期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肯定人民在战胜、粉碎“四人帮”斗争中的功绩,提出只有动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7]143。同样,文艺工作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评判作品,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科学观点,使文艺作品真正满足人民的需要。为了恢复五四文化所凝聚的现实主义传统与精神,邓小平明确提出“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7]212的主张。邓小平继承毛泽东评判文艺作品的标准,认为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都必须归于“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内容。在艺术标准上,邓小平将之与社会效果相结合,主张“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7]211。关于政治标准问题,在1978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邓小平结合新时期的情势与发展要求,明确指出:“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积极贡献,这就是主要的政治标准。”[7]151不难发现,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原则,在文艺创作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方面发展毛泽东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提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7]211这一命题,主张应由人民来评判一切文艺作品的成就。
关于人民是文艺作品评判者的命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和理论提升。习近平高度重视新时代背景下的文艺评论工作,吸纳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一种开放的、超越自我的精神”[17],继承毛泽东所提出的“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6]825,发扬邓小平所支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的原则[8]15,重申人民是文艺作品评判者的重要性,提出对作品的评判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指明优秀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8]22。习近平坚持文艺批评人民立场的原则,首先告诫文艺评论者的批评工作要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但同时应警惕“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8]33;其次强调文艺批评的作用与功能,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8]33,明确文艺批评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再者批评当前“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8]33的问题,要求文艺批评应当具有鲜明的批评精神,追求真正的批评,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8]33-34,从而实践中国当代文艺的人民批评话语。
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文艺发展的经验与不足,面对新世纪文学艺术创作不断变化的具体实践,关于文学艺术的评判标准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相统一的原则,从文学艺术自身的基本规律出发,坚持将艺术标准同人的发展、人民的科学与健康的需要有机结合,坚持将美学标准同社会的近期发展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客观科学地评判作品的艺术价值、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消除市场经济发展对文学艺术所造成的过度商品化的不良倾向与危害,真正促进文学艺术的科学健康发展。
“所有真正伟大的文学尽管会汲收外国文学,但总还是要沿着自己特有的道路向前发展,而这条道路又是由这个国家的社会与历史条件所决定的”[18]。中国的社会与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及与之相适应的文艺理论。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至新中国成立,到新时期,再到21世纪,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人的这三次重要“讲话”,引导中国文艺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守文艺为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自均做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贡献与发展。“在构建学科、学术、话语这三大体系的过程中,在提出我们自己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守正才能创新这一研究理念,要始终以解决新时代的现实重大问题为导向,要始终把接地气的学术精品写在新时代的中国大地上”[19]。人民是具体存在的,而非抽象的观点或空洞的符号。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是真实的存在,有其自身的敌人或对立面。新中国成立以前,人民的敌人是一切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等反动力量及反动思想;新时期以前,人民的对立面包括所有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消极思想;新时期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增强,如何更好地确保人民的法律地位及各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既需要有效抵制西方各种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想,也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强并完善一系列法律、制度、理论等体系来确保人民真正的政治权力、法律权利和经济权益。对于当前文艺发展中的“浮躁”问题,将人民性泛化为公民性、弱化人民性中的阶级性、窄化人民性的内容等问题,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指导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更为科学、有益的启示: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确保文艺真正服务于人、服务于人民,以此为基本立场和方向,从“为什么人”“写什么”“怎么写”“如何评判”等基本话语脉络方面,将问题意识同建设意识相结合,将守正与创新并重,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实践,促进文艺的多样发展与繁荣,以优秀的文艺精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提升人民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及家国意识,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