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系,北京 102488)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在其即将到来之际,学界和媒体都在回顾和总结这个百年大党不寻常的经历和辉煌的成就。笔者以为,在盘点数据论证其是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兑现了多少此前作出的到建党100年所要达到的奋斗目标的同时,我们更应当看到,我们党这100年的历史以及正在开启的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更是一场以国家现代化为目标的接力赛,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并且强调,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1-2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从秦汉到唐宋长期为世人所仰慕,但是明朝中期之后走向衰落,鸦片战争以来更是陷入备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境地,沦为孱弱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自此,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从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从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从民国肇建到国民革命运动,各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历史学家蒋廷黻仍在发问:“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2]4蒋氏是旧派史家,长期在国民党政府担任要职,受史观和立场所囿,他当然意识不到自己搞错了依靠对象。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证明,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企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是根本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才真正使中华民族具备了开展工业化建设的前提,正像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讲的:“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在当时人们的认识中,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同义语,实现现代化就是要建立一个工业国,所以毛泽东接着就讲了那句名言:“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3]第22册:176新中国成立时的《共同纲领》明确提出要“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3]第26册:759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就选择了社会主义前途,也就明示了中国通往现代化的途径。所以,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后制定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启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实现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一体两翼”。工业化是“一体”,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二者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改造是为工业化提供服务和保障的。有了这样的保障,中国的工业化就有可能借鉴苏联的经验,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倾全国之力,从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入手,比较快地解决工业基础薄弱问题,同时又满足外敌威胁下的国防需要。1953年9月11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十九次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作总结时指出:“毛主席说过,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上已经独立,但要做到完全独立,还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如果工业不发展,已经独立了的国家甚至还有可能变成人家的附庸国。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能不能有依赖心理呢?比如由苏联搞重工业、国防工业,我们搞轻工业,这样行不行呢?我看不行。我国是一个近六亿人口的大国,地下资源很丰富,如果不努力建设自己的工业,特别是建设重工业,那就不能立足于世界。”[4]151当然,做出这样的安排,也是由于我们很好地抓住了苏联愿意提供援助和周边安全形势稍有缓解的有利时机。
我国通过实施“一五”计划,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框架,初步有了一个工业化建设的基础。于是,中共八大就顺势明确提出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工业化建设方针,并据此对第二个五年计划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的工业化建设任务做出了安排。诚然,开展工业化建设并不是要孤立地、片面地发展工业,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就曾强调:“在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相应地、有计划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如果没有这些事业的相应发展,不但人民的生活不能够改善,人民的许多需要不能够满足,就是重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实现也是不可能的。”[5]第14册:505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第一条讲的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但是,由于当时对工业化认识的局限,具体实践中确实出现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至上的偏差,最极端的莫过于提出“超英赶美”时盲目的“以钢为纲”“大炼钢铁”了,走了弯路,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在三年困难时期,中共中央一边领导调整国民经济,一边反思过去的经济建设方针,对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在书面报告《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对于我国从1963年到1972年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央有一个初步的设想。这个设想的主要目标,一是按照勤俭建国的原则和不高的标准,基本上解决我国人民的吃、穿、用的问题;二是基本上建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经济体系;在科学技术方面和工业产品的品种、质量方面实现大跃进,接近现代工业大国的水平。他说,这个设想是总结和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根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关系的指示提出来的。周恩来也解释说:“经过一九六三至一九六五年三年过渡和一九六六至一九七五年十年规划,基本建立一个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国民经济体系不仅包括工业,而且包括农业、商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国防各个方面。工业国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比只提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更完整。”[6]下卷:232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们党将工业化建设方针由“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变更为“建设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同时,也相应地把现代化的内涵定型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四个并列的方面(1)刘少奇指出:“实现了这个十年的初步设想,我国将能够奠定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巩固基础,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切实地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参见: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69-370.。而在此前的认识中,几个方面的现代化中还有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如1953年底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讲道,当我国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国家时,“我国的面貌、我国的经济情况就将发生根本的改变。到那时候,我们将有自己的强大的钢铁工业、机器制造工业和现代化国防工业,将有自己制造的大量的汽车、飞机、火车头、轮船和农业机器,将有更好的更发展的轻工业和现代化的运输业,以及现代化的农业,我国将有比现在高得多的技术水平”。[5]第14册:508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7]53。1956年这一目标写入了党章。1957年以科学文化现代化替代了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后者被纳入了工业现代化。此后一度只提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科学文化现代化。1959年重提国防现代化。1960年将科学文化现代化的提法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几个方面的现代化明确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后来又对几个方面的排序做了调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两步走”的发展设想:“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他还说:“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实现上述第一步任务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工作做好了,再经过大约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就可以有把握地使我国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6]下卷:439自此形成“四个现代化”的标准提法,一直流行了20余年。1975年1月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两步走”目标实现的具体时间明确为1980年和“本世纪内”,并强调指出:“今后的十年,是实现上述两步设想的关键的十年。在这个时期内,我们不仅要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要向实现第二步设想的宏伟目标前进。”[8]
1976年10月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此时,我们已经非常接近“两步走”计划中的第一步目标,建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9]对于如期实现“两步走”计划中的第二步目标,本来也满怀信心,但是当我们打开国门,对国外的发展情况尤其对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有了一些了解之后,内心难免会产生一些受挫感和紧迫感,导致作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安排,走上急于求成的老路。在这个时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至关重要的。
1978年1月至1979年2月之间,邓小平相继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我们可以看到,1978年下半年,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表态就与上半年有了明显的变化。他先是说,就是到这个世纪末,我们实现了四个现代化,我们也还是不富,我们的水平比你们(日本)差得远。(2)1978年9月6日邓小平会见以日本政治评论家内田健三为团长的日本新闻界各社评论负责人访华团时的谈话记录。其实,邓小平1975年就提出过类似的认识。该年9月15日,他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指出: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尽管有了工农业初步的基础,但我们还很穷、很落后,不管是工业、农业,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要几十年的时间。同年10月7日,他在会见英国保守党上院领袖卡林顿时说:中国有中国的问题,中国自己有自己的条件,因为我们人口多。即使我们的生产能力和总产值达到了美国的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跟你们西方的水平还差一个很大的距离。说赶上西方,就是比较接近,至少还要50年。这不是客气话,这是一种清醒的估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98,113-114.]这里有一个背景,1974年邓小平出席了联合国大会,1975年5月他又访问了法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西方大国)。然后又说:“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50年代一个样,60年代不一样了,70年代就更不一样了。”[10]上:372-373直到明确说:“在本世纪末我们肯定不能达到日本、欧洲、美国和第三世界中有些发达国家的水平。”[10]下:732应当说,在当时,能够正视这一现实是需要勇气的。但是,“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庄严承诺又不能一下子就丢掉,其依然有催人奋进的价值,于是,从1979年起,邓小平英明地先是将20世纪末所能实现的“四个现代化”称之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并且明确说明其只是相当于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3)邓小平1979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讨论国家计委1979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同年10月,他在出席中央召开的专门讨论经济工作的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时再次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后来他还解释说:“目标定低一点是为了防止产生急躁情绪,避免又回到‘左’的错误上去。”参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96-497.,然后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把这一“中国式的现代化”改称为“小康社会”。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使用“小康”概念,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1]2371980年5月,他在和英国前首相、工党领袖詹姆斯·卡拉汉谈话时说的又进了一步:“我们是讲实际、从实际出发的。我们头脑里开始想的同我们在摸索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有差距,比如,我们的雄心壮志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要在本世纪末实现,经过摸索,肯定了一点,我们的四个现代化,不同于包括你们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中国人口太多,要达到你们那样的现代化,人均年收入5000美元至7000美元,不现实。所以,我们提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之家’,这就是我们的目标”。(4)1981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说:“前一个时期,我们的脑子有点热,对自己的估计不很切合实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631-632.],“在本世纪末我们肯定不能达到日本、欧洲、美国和第三世界中有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日子可以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32.]1981年9月,他在会见日本公明党访华代表团时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相当大的目标,要相当长的时间。本世纪末也只能搞一个小康社会,要达到西方比较发达国家的水平,至少还要再加上30年到50年的时间,恐怕要到21世纪末。”[10]下:769-770
同一时期,我们党对过去近30年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明确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12]64社会主义不应该使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11]第2卷:31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12]149“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12]150,397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也是立足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准确判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冲破了人们思想上的禁锢,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这些极富创造性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当“小康”概念被大家接受并成为共识以后,邓小平开始和他的同志们一起在此基础上规划更加切合实际的现代化发展步骤和目标,于是就有了此后的“翻两番”和“三步走”。
1980年初,胡耀邦受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提出湖北工农业20年“翻两番”目标的启发,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实现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设想,得到邓小平的赞同。这一目标被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中共十二大所采纳,为了慎重起见,党内高层和国内学术界就相关问题展开了密集的研讨,甚至请世界银行的专家团队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论证了“翻两番”的可行性,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底。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翻两番的意义很大。这意味着到本世纪末,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那时不按人口平均而按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居于世界前列了。这一万亿美元,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的国家……翻两番还有个重要意义,就是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就可以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不是说制度,是说生产、生活水平。这是可能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说我们的奋斗目标,本世纪末这是一个阶段,还有第二个目标,要三十年到五十年达到,打慢一点,算五十年吧,五十年离不开开放政策。”[12]88-89
从上述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不难看出,我们党在确定了20世纪余下的10多年实现“翻两番”的“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就已经在思考21世纪中叶所能达到的第二个目标了,同第一代领导人一样,瞄准的依然是发达国家的水平。(5)经历了“大跃进”的曲折之后,1962年初,毛泽东曾清醒地预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小康社会”无疑只是一个初步的阶段性目标,正像1980年12月邓小平曾经讲过的发展思路:“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11]64此后,他讲得越来越清楚了:第一个目标(第一步)就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二个目标(第二步)就是要在30年至50年内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到1987年,邓小平明确地将“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提法修改为“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一年4月,他在接见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指出:“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看来一千美元是有希望的。……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过五十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在世界上虽然还是在几十名以下,但是中国是个中等发达的国家了。”[12]215-216同月,他在会见来访的西班牙首相时,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他接着讲:“现在我们可以说,第一步的原定目标可以提前在今年或者明年完成。这并不意味着第二步就很容易。看起来,第二步的目标也能完成,但第三步比前两步要困难得多。已经过去的八年多证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但要证明社会主义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要看第三步,现在还吹不起这个牛。我们还需要五六十年的艰苦努力。那时,我这样的人就不在了,但相信我们现在的娃娃会完成这个任务。”[12]226-227(6)这一年的7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中国在本世纪末摆脱贫困状态达到小康水平,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要花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0.四个月以后,他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重申了这一提法。据此,党的十三大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当年邓小平从国际国内客观实际出发,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也是高瞻远瞩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里,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经济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快速缩小,商品短缺基本结束,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保持世界前列,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97年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提前实现,2000年我国宣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对现代化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认识。早在1979年,叶剑英国庆讲话中就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3]204随后邓小平也讲道:“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1]208中共十三大之后,“四个现代化”基本不提了,代之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也多次指出:“我们追求的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一个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4]615“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15]下:548
基于上述认识,1983年,邓小平曾为他心目中的“小康社会”描述了这样一幅图景:“第一是人不往上海、北京跑,恐怕苏南大部分地方的人都不往外地跑,乐于当地的生活;第二,每个人平均20多平方米的住房;第三,中小学教育普及了,自己拿钱办教育;第四,人民不但吃穿问题解决了,用的问题,什么电视机,新的几大件,很多人也都解决了;第五,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什么违法乱纪、犯罪行为大大减少。”[12]88总之,就像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那样。1989年,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进一步指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15]中:754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16]262。此后,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了“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并进而把制度的成熟定型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别规划为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奋斗目标。1992年开启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指向的改革,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由探索走向成熟。
从统计部门的指标监测情况来看,我国20世纪末的“总体小康”还只是一个低标准、偏重于物质生活的“小康”。人均GDP仍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全国尚有3000万人温饱没有完全解决,城镇也有一批人口困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相当一部分地区与“总体小康”还有一段距离。除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外,“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15]上:14。有鉴于此,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具体化,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新三步走”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自此,“两个一百年”目标进一步明确了,而且,一个以低水平的“总体小康”为基础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发展思路也基本成形了。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指出“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87.2002年,党的十六大根据十五大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确定在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其中,经济和民生方面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8)2003年,胡锦涛明确指出:“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7.除此之外,十六大还为这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出了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全方位的奋斗目标。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在十六大提出2020年实现比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同期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新要求。从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来看,新的小康目标较之过往的“总体小康”,一是水平更高,要从一个国际上中等偏下收入的经济体向中等偏上收入的经济体迈进;二是范围更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无所不包,而且强调了城乡协调和区域平衡。
2003年以来格外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表明党对现代化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认识。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提出,明确对应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相应地,“和谐”进入现代化建设目标,列在“富强”“民主”“文明”之后,体现了我们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现代化认识的与时俱进。
党的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003—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9)本文所引数据均出自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恕不一一列注。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翻番的任务又提前完成,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8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民生事业大步推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提前达到了“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并且将十七大规定的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人均均比2000年翻两番的指标,调高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也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扩充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系统、完整。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2)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3)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针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体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经济双重下行压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我们党沉着应对,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但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判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显著,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3—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2016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8260美元,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6个国家(地区)人均GNI排名中,我国由2012年的第112位上升到2016年的第93位。
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鉴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17]9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强调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7]12。重申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并进而分两个阶段安排了2020年至21世纪中叶的建设目标: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安排中,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一方面说明我国发展的成就巨大,超出了预期;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我国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同时,在表述奋斗目标时对应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了“美丽”二字,并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概念更完整,内涵更丰富,目标要求也更高。
从党的十九大到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早在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就向全党发出动员令:“现在,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18]72党中央提出,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大攻坚战中,精准脱贫的成效尤其令世人瞩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十八大之后就开始了,持续了8年,习近平非常看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个全面小康的标志性指标,反复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近8年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经过持续奋斗,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而这一任务又完成在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和全球性经济衰退的2020年,就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2020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勠力前行、顽强拼搏,不但率先取得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保住了经济基本盘,率先实现复工复产,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按初步核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 101.6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预计达到 17%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民总收入连续两年突破 1万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粮食产量连续 6年稳定在 6.5亿吨以上,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制造业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还是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并且正在成为科技创新大国。2013年至 2019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 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2020年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完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回顾历史,工业体系也好,经济体系也罢;总体小康也好,全面小康也罢,都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同时也说明了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带领全国人民致力于实现这一目标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于在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始终怀有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探索。在他们的领导下成功地在中国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并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为中国确立了在20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他们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多数都与脱离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有关。基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调低了目标,认为20世纪末我们所能实现的只是一个较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在21世纪中叶也只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据此设计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全党形成共识,被写入了中共十三大报告。此后,从中共十四大到十九大,不断丰富“小康”的内容,并且都在完成了或是将要完成上个阶段的目标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下个阶段的新目标。而在国家层面,一般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将这些与时俱进的发展目标接续起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五年规划(计划)的制定和颁布逐步规范化,一般是先由中共中央提出未来五年和中长期发展建议,然后与各民主党派充分协商,再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由国务院制定规划草案,再交全国人大审议,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由政府及其他机关在全国实施,这样就确保了国家战略的连续性、稳定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21世纪以来的几个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实的、更新的都是新阶段新安排新目标,贯穿下来的是建党1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实现现代化的总规划、总追求。原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民主德国国务委员会主席埃贡·克伦茨在《我看中国新时代》一书中这样评价:“中国愿景的长期性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的领袖把愿景目标投射到21世纪中叶,我没有见到全世界还有哪个政治家能够做到这一点。”[19]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后,有外媒感叹:“当许多国家还在努力为今后几周做规划时,中国已经设置未来15年的议程。”[20]
“两个一百年”的总规划、总追求,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的话讲,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复兴之路》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他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他表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21]可见,“中国梦”的实现是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此后,习近平又多次做了类似的宣示。中共十九大的主题便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2]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已经从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上升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这既是因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23],更是因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24]。
“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奋力启航,我们再次站在新的历史关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此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我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我们决不能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要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5]
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26]5如今,我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民族复兴伟业推向新境界的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国内的国外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也要明确新发展阶段我们的起点依然是一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依然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比如我们的人均国民收入还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我们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格局中仍处于第三梯队,我们的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相差更多,我们仍属于追赶者的角色,我们在前进,我们的追赶对象也在继续向前发展,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现代化建设的主航道,胡锦涛当年强调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言犹在耳。我们相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全国人民的支持,经过持久不懈的努力,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全面复兴、昂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