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玉 指导:单兆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210029
单兆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孟河医派传人,从医50 余年,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较深造诣。现将单教授应用清化湿热法治疗多种胃肠疾病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飨同道。
“湿热”的产生,根源在脾,《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的运化功能是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生活中无论外感六淫致病还是情志内伤,以至于劳逸、饮食失度均可导致脾胃生理功能受损。以脾气虚为始,继而脾运失健,则水湿内停,久则湿郁化热。湿郁于内,则中焦气机受阻,进一步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故临床可见腕闷痞胀、纳呆的症状,进而脾不布津,津不上呈于口,加之湿邪久郁化热,更伤津液,可见口干喜饮的症状;胃为阴土,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湿热之邪犯胃,影响胃之降浊,可见嗳气、泛酸、烧心等症。浊气泛于口则有口苦、口中异味的表现。湿性趋下,重浊难解,挟携热邪侵袭下焦,故而大便黏腻,不成形。另可见舌质红,黄腻苔,脉滑等舌脉表现。故而在胃肠疾病的临床表现中,凡有腕闷痞胀、食纳不佳、嘈杂、反酸烧心、口干苦、大便黏腻、苔黄腻、脉滑等症状者,均属湿热[1]。治疗应使用清化湿热法。
2.1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以浅表的胃黏膜上皮溃疡破损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多见胃脘部不适、灼痛、泛酸、嗳气等,亦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当通过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
单教授认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机主要是“脾胃虚弱为本,湿热内蕴为标”。《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其易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故而脾胃正气受损,生理功能减退,脾胃虚弱乃糜烂性胃炎发病的根本条件。糜烂性胃炎患者胃镜下多见胃黏膜糜烂、出血,黏膜屏障损伤,加之胃酸侵袭,多有胃脘部灼痛,烧心等症状[2]。此类患者大多舌红苔黄腻。现代研究证实糜烂性胃炎与湿热的相关性,安晓霞等[3]通过放大内镜观察湿热体质的糜烂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结构,发现其胃小凹开口以E 型最多,说明湿热质糜烂性胃炎患者更易出现肠化或不典型增生;汤舒婷等[4]发现脾胃湿热型糜烂性胃炎,胃镜多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单教授认为治疗首当健脾益气以固其本,清化湿热以治其标。单教授在治疗中多用炒苍术、炒薏苡仁、茯苓、石菖蒲、黄芩、仙鹤草等化湿清热之品,不用黄连、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苦寒清热之品,使清热化湿而不至于苦寒败胃。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使用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恢复脾的运化功能则湿邪自除。黄芩、仙鹤草乃单教授常用药对,黄芩功能清热燥湿,又有良好的杀菌作用,《名医别录》云:“疗痰热、胃中热、消谷、利小肠”[5]。仙鹤草又名脱力草,功能止血、清热、补虚。两药合用清中喻补,使湿化热清而无苦寒败胃之弊。临床亦当随证灵活加减,胃为腑,六腑传化物而不藏,腑气以降为顺,故用药时当酌加炒枳壳、莱菔子、紫苏梗等调理气机之品。兼见食滞、消化不良者加炒楂曲、炒谷麦芽,健胃消食化积,善用鸡内金取其消导之力,以防食积于内助湿化热。单教授的用药特点充分体现了孟河医派用药清灵醇正的特点,于平淡之中求得神奇之效[6]。
2.2 幽门螺杆菌的治疗随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改变及外出就餐的增多,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几率不断上升[7]。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有近8亿Hp感染者,感染率约56%[8]。现代研究表明,Hp 感染为多种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发生的外在病因。龚瑞想等[9]研究发现,Hp 感染刺激胃黏膜炎症反应,使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可导致胃息肉、胃癌的发生;何绍亚[10]研究表明,Hp可引起DNA甲基化异常,增高胃癌发病风险;倪哲英[11]发现Hp 感染可增强早期胃癌的侵袭力,提高浸润转移的风险。Hp 感染无特殊临床症状,常可见脘痞、纳呆、泛酸、烧心等上腹部不适感,亦或无明显临床症状。西医普遍采用四联疗法,根除率高,但副作用较大,且容易复发,中医治疗Hp 感染可弥补四联疗法的不足。单教授主张从脾虚湿热论治Hp 感染,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湿热”作为Hp 感染的主要病机亦得到了证实。皱文静等[4]研究了234 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其中伴有Hp 感染者204 例,证明Hp 阳性患者中湿热证所占比例最大。
单教授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而治疗时当化湿治标不忘扶正治本,清热解毒当防寒凉败胃,用药清灵醇正以达中正和平之效,使得正复本固则邪不复感,湿化热清则病邪自除。单教授针对Hp 从“湿热”论治所研发的清幽养胃胶囊临床疗效甚佳。常用仙鹤草、黄芩、苍术、蒲公英、藿香、佩兰等以达清化湿热之功。仙鹤草与黄芩配伍亦常用于Hp 感染的治疗,取其清补相合,而无寒凉伤中之弊[12]。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芩对Hp 有直接抑菌作用[13]。然在治疗时当顺应脾胃生理,温燥不可太过,勿用苦温燥湿易于伤阴之品。湿热久蕴本易伤及胃阴,当出现胃阴不足之表现时,酌加玉竹、麦门冬等滋阴护胃,然滋腻之品亦不可过用,单教授用滋阴润燥之品时常以麦冬、法半夏合用,刚柔相济,润燥相合,以防助湿之嫌。
2.3 慢性结肠炎的治疗慢性结肠炎是由多种内外因素作用导致,纤维肠镜下可见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局部粗糙、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14]。症状多见腹痛、腹泻、粪质改变、甚则夹杂黏液脓血等。属中医“泄泻”范畴。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云:“诸泻痢皆属于湿,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郁,以致气液不得宣通而成”,指出湿邪乃其重要病机之一。而临床中慢性结肠炎所致之泄泻症属肠腑湿热者常见。彭晓婷等[15]研究发现,湿热型泄泻大鼠可能因为炎症因子影响了免疫系统,使色氨酸、核黄素、亚油酸代谢异常,导致泄泻。
患者无论素日饮食不慎,偏嗜荤腥、香辣、肥甘厚味者,亦或脾胃本虚,脾失健运以致内生水湿,湿邪久蕴化热者,均可致湿热邪气蕴结肠腑[16]。临症可见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质不成形,粪色黄褐,甚则夹有黏液、脓血,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泻时多伴有腹痛及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壅盛症候。单教授以清化湿热之法解肠腑湿热,用香连丸加减,常用仙鹤草、马齿苋、黄连、黄柏、石菖蒲、厚朴、木香等。单教授尤其喜用马齿苋合煨木香。马齿苋性酸、寒,功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对肠黏膜有一定保护作用。《本草纲目》记载马齿苋“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冯澜等[17]研究发现马齿苋多糖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调,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治疗作用。卞艺斐[18]研究发现,马齿苋内含有槲皮素和山奈酚,可以缓解肠绒毛损伤,对感染性及非感染性肠炎均有保护作用。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善行大肠之气滞,为湿热泻痢之要药,煨用可增强其止泻之效。
案成某,女,48岁,以“胃脘部胀满不适7月余”主诉,于2018 年7 月13 日就诊于江苏省中医药名医堂。初诊症见:脘腹部疼痛胀满不适,饱食后加重,伴有恶心呕吐,时有反酸烧心,无嗳气,口干口苦,食纳可,夜寐欠佳,大便日行1 次。舌质偏紫,苔黄腻。患者2018 年6 月22 日于某镇中心卫生院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贲门炎。病理显示:(贲门)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Hp(+)。中医诊断:胃痞病(脾虚湿热证);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治法:益气健脾,清化湿热。药物组成:党参10 g,麸炒苍术10 g,姜厚朴10 g,法半夏10 g,麦冬15 g,黄芩10 g,仙鹤草15 g,薏苡仁(炒)15 g,白花蛇舌草15 g,百合15 g。28 剂,每日1 剂,水煎服。另服清幽养胃胶囊。2018 年8 月10 日二诊,患者药后脘腹部疼痛已除,偶有脘胀,恶心欲吐较前好转,偶有反酸烧心,无嗳气,口干口苦,饮食可,夜寐欠佳,二便正常。舌质偏紫,苔黄腻。原方去党参,加太子参10 g、鸡内金6 g。28 剂,每日1 剂,水煎服。2018年9 月14 日三诊,患者偶有脘胀、恶心欲吐、反酸烧心,无嗳气,口干口苦,时感头晕,饮食可,夜寐欠佳,二便正常。舌红,苔黄腻。原方加潼白、蒺藜各12 g。28 剂,每日1 剂,水煎服。2018 年10月19 日四诊,患者无脘腹部疼痛,无恶心欲吐,反酸烧心已除,无嗳气,胃纳转香,畏寒,受凉后易腹痛,口干口苦较前好转,偶感头晕,夜寐欠佳,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腻。原方去炒苍术、姜厚朴,加炒白术10 g、煨木香5 g、干姜2 g。28 剂,每日1 剂,水煎服。
按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Hp(+)。病史日久渐伤脾胃正气,脾虚失运故而湿从内生,日久湿郁化热,因而出现脘腹部胀满不适,饱食后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口干口苦,舌质偏紫,苔黄腻等临床表现。治疗当益气健脾,清化湿热。初诊方中以党参、炒薏苡仁、麸炒苍术扶正益气,健脾化湿。姜厚朴、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配伍麦冬滋养胃阴,燥湿化痰而无温燥伤阴之弊。黄芩配仙鹤草用于Hp 感染的治疗,二药合用清热化湿,取仙鹤草清中寓补之效[19]。萎缩性胃炎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方中用白花蛇舌草取其清热解毒之效。患者夜寐欠安,以百合养心安神。二诊患者胃脘疼痛已除,仍有口干口苦、苔黄腻等湿热之像,故去党参,加太子参益气养阴和胃。患者偶感脘胀,用鸡内金健胃消食,兼以消导。三诊患者时感头晕,加潼、白蒺藜功能补益肝肾精血以固其本,平抑肝阳以制其标。二药合用则标本兼顾。四诊患者湿热已除,舌苔转白,另有畏寒表现,故去温燥化湿之苍术、厚朴,改以炒白术健脾益气,木香煨用行气止痛且增强其健脾消食之力,加干姜温中散寒,妥为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