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婉玉,付于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 300381)
外伤性嗅觉障碍(PTOD)是指头部受到外伤后发生的嗅觉障碍,12.8%~30%的头部外伤患者会发生PTOD,而且嗅觉障碍主要表现为嗅觉丧失[1]。颅脑外伤时,经筛板的嗅神经嗅丝可被撕裂,或嗅球被撕碎(挫伤)。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付于主任医师,师承全国名中医韩景献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二十余载,经验丰富,其使用皮部浅刺法治疗外伤性嗅觉障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发挥了中医的独特优势。
针刺取鼻周皮部,即督脉皮部、足太阳膀胱经皮部和足阳明胃经皮部。具体取鼻翼外侧循鼻外缘至眉头,再于两侧攒竹穴连线至巅顶百会间皮部。操作方法:针刺时选取1.5 寸(同身寸)毫针,用右手拇、食两指夹持针柄,针尖抵于皮肤时,运用指力稍加捻转将针快速刺入皮肤真皮层,针与针间隔10~15 mm。针刺后施以小幅度(<90°)高频率(120~160 次/min)捻转手法,施术10~20 s,留针30 min。
2.1 病案1 患者男性,37 岁,2018 年5 月20 日以“嗅觉丧失2 个月余”为主诉就诊。患者自诉2 个多月前因车祸外伤致头痛伴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1)左侧枕部少量硬膜下出血,左侧颞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2)右侧枕骨骨折。入院予止血、抗炎、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对症处理。出院后一般情况不稳定,遗有嗅觉丧失,查嗅觉通路磁共振示:双侧嗅球萎缩;嗅觉诱发电位示:嗅觉功能减退,服用中药汤剂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就诊。刻诊症见:嗅觉丧失,时有头晕、耳鸣,自觉记忆力减退,纳可,寐欠安,二便调,舌淡暗苔白有瘀点,脉细涩。西医诊断:脑外伤恢复期,外伤性嗅觉障碍。中医诊断:鼻聋。辨证:气虚血瘀证。治则:益气活血,疏通脑络,通窍聪鼻。付于主任予皮部浅刺治疗,每周4~5 次,治疗1 周后可闻及特殊气味;治疗2 周后可闻及酒精、香水等刺激性气味;连续治疗4 周后嗅觉渐渐恢复,可轻微闻及日常饭菜味道等。
按语:本案患者嗅觉障碍因脑部外伤所致,中医病机考虑为外伤损及脑络,脉络瘀阻,而致气血不通,鼻窍气机失畅,病程迁延,鼻窍脉络失营,气虚血瘀发为本病,故治疗上应以益气活血、疏通脑络、通窍聪鼻为主。《素问·痹论》谓:“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卫气行于皮部,针刺皮部可激发卫气,护卫肌表。又《素问·皮部论》谓:“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因此刺激头面皮部络脉,可行气活血,疏通脑络瘀滞。
2.2 病案2 患者女性,28 岁,2019 年4 月14 日以“嗅觉丧失1 个月余”为主诉就诊。患者自诉1 个多月前因意外摔伤头部致头痛、头晕就诊于当地医院,行颅脑CT 示:1)蛛网膜下腔出血。2)额骨骨折。3)额部软组织肿胀。4)考虑鼻窦炎。入院予改善脑代谢、抑酸、脱水及对症支持治疗。出院后2 周出现嗅觉减退,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就诊。刻诊症见:嗅觉丧失,头痛时作,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苔白,脉细。西医诊断:脑外伤恢复期,外伤性嗅觉障碍。中医诊断:鼻聋。辨证:血虚鼻窍失养证。治则:补气养血,健脾荣脑,通窍聪鼻。付于主任予皮部浅刺治疗,每周3~4 次,治疗2 周后可闻及酒精等刺激气味;治疗4 周后嗅觉基本恢复,可轻微闻及日常饭菜味道等;治疗8 周后嗅觉基本恢复正常。
按语:本案患者病程较短,中医病机考虑为外伤损及脑络,血虚脑失充养,鼻窍失司,故治疗上应以补气养血、健脾荣脑、通窍聪鼻为主。鼻居面部中央,肺开窍于鼻,鼻属肺系,鼻与肺的关系最为紧密,又通过经脉络属与心、肝、脾、肾功能密切相关,五脏病变均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肺不和而导致嗅觉障碍。《寿世保元·卷六》记载:“鼻者肺之候,时常和则吸饮香臭矣。若七情内郁,六淫外伤,饮食劳役之过,则鼻气不能宣调,清道壅塞,即为病也。”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治疗上除辨证治疗外,也应重视五脏的调和[2]。
嗅觉障碍,属于中医“鼻聋”“鼻不闻香臭”“鼻齆”“鼻中风”等范畴。《素问·皮部论》言:“皮者,脉之部也。邪气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气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因此刺激皮部可通过“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以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其选穴以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除了局部近治作用外,督主奇阳,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刺之可振奋阳气,温煦鼻部,助通达鼻窍,且督脉上行属脑,与足厥阴肝经会于巅顶,与肝肾关系密切,刺之可滋补肝肾,充养脑髓,助通鼻窍。阳明经多气多血,为五脏六腑之海,刺之可行气活血化瘀,且《东垣试效方》中言“若因饥饱劳逸损伤,脾胃生发之气即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顾不利而不闻香嗅也,宜养胃气,使营运阳气,宗气上升,鼻则通矣”,补益胃气,气血精微充养脑髓,上荣鼻窍,则鼻窍得通。太阳经是三阳之“关”,为一身之藩篱,统营卫而应皮毛,刺之可固护体表,扶正祛邪[3]。选取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皮部同刺,共奏益气活血、驱邪扶正、荣脑通鼻之效。此外,皮部浅刺安全性高,能减少针刺不良事件的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