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川
(甘孜藏族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康定 626000)
布鲁氏菌病在甘孜早就存在,分布广、感染率高,从而使甘孜被划为布病重疫区。据历史疫情调查表明,全州18个县均有布病流行。甘孜运用试管凝集、蓝色平板、虎红平板等方法,先后在87个区、乡(场)抽检牦牛24 748头,其中阳性2 678头,阳性率为10.82%,最高达17.07%;抽检黄牛3 636头,其中阳性394头,阳性率为10.84%,最高达30.48%;抽检绵羊14 080只,其中阳性1 093只,阳性率为7.80%,最高达33.33%;抽检山羊16 164只,其中阳性1 277只,阳性率为7.90%,最高达25.08%。甘孜1965年以来,先后在康定塔公、道孚八美、雅江、炉霍、泸定、德格等县,从流产的牛、羊胎儿和人血标本中共分离出布氏杆菌46株,经有关单位鉴定,其生物型均为牛型,其中牛9型41株,牛4型2株,牛7型1株,牛1型1株,另有1株未定型。据卫生部门资料表明,布病在甘孜人侵犯率为19.25%,发病率为1.30%,1973年雅江红龙乡用血清学检查牧民230人,阳性数39人,阳性率为16.96%,炉霍1972年、1979年检查262人(其中牧民177人),阳性率为21.40%,患病率为13.00%。
历年来由布病引起不孕的适龄母畜较多,流产畜数量也相当多,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甘孜州畜牧业的健康发展。1979年雅江县在塔子坝调查,该乡有成年母牛8 547头,其中“干巴牛”(不孕牛)1 308头,占成年母牛的15.30%,对465头只怀孕母畜进行调查,流产86头只,流产率18.49%,用血清学抽检流产后的母牛29头,阳性21头,阳性率达72.41%;抽检流产后的母羊37只,阳性10只,阳性率达27%。1981年炉霍县在宗麦、宗塔2个牧业乡调查成年母牛6 813头,空怀不孕的有1 260头,占适龄母牛的18.49%,经血清学抽检不孕母牛41头,阳性24头,阳性率达58.50%;调查怀孕牛1 460头,其中流产106头,流产率为7.26%,从14具流产胎儿中分离出布氏杆菌6株,出菌率达43.00%;调查怀孕羊2 237只,其中流产139只,占6.20%。色达县在12个牧业乡统计孕牛1 435头,其中流产71头,占4.80%;孕羊3 546只,其中流产383只,占10.80%。
甘孜畜间布病防制工作大致分为4个阶段:①1961—1965年甘孜首次采用布病19号苗在局部县区开展预防注射。②1970年,省、州共同组成布病防疫队伍,在色达县色曲、泥曲、城区等地对人、畜进行布病疫情调查和防治试点,在此基础上应用布病M5号苗开展气雾免疫,由于在防疫工作中一些具体问题未能妥善解决而停顿。③1980年在若尔盖布防工作会议后,全州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布防规划,调整了布防部署,培训技术力量,增添技术设备,先后在石渠、色达、德格、炉霍、道孚、雅江、白玉等县应用M5号苗开展气雾和注射免疫,随后在全州范围内大面积开展免疫工作,打开了布病防制新局面,从此甘孜布防工作走入了正轨。④1985年甘孜开始引用少量布病S2号苗在炉霍、九龙2县进行口服和注射免疫试点,取得了良好的免疫效果,从1989年起,布病S2号苗全面替代布病M5号苗。在此期间,省、州两级兽医站主持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猪二号菌苗免疫防制牦牛布病新技术》项目,先后获得国家星火科技四等奖、省政府星火科技成果二等奖、省畜牧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了切实有效地控制布病,甘孜在布病防制工作中坚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坚持“以免疫为主,免、检、杀、消相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把本病纳入甘孜指令性防疫的疫病之一,实行“查清一片,免疫一片,巩固一片,再发展一片,并着重保护幼畜”的原则。有计划地保持连续的高密度、高质量的连片免疫,采取连续免疫3年,第四年停免,第五年抽检考核的办法,对未达到控制标准的地区进行重免。
2)广泛宣传《四川省布病防治暂行办法》和有关布病知识,改善饲养管理,妥善处理流产胎儿及污物,防止病源扩散。
3)在检疫的基础上,对历年不孕或习惯性流产母畜结合调整畜群结构及出栏进行淘汰,对阳性种畜坚决宰杀。
在长期的布病防制工作中,为了抓好此项工作,全州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狠抓和落实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自布病防制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将此病列为甘孜重点防制疫病之一,并由州政府发布了关于布病在甘孜州实行指令性防疫的专门文件,同时州、县相继成立了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布病防制领导小组”和由兽医业务主管部门组成的“布病防制技术指导小组”,制定了畜间布病防制规划,各级政府对该病的防制也相当重视,并把布病防制纳入议事日程,坚持推行双轨目标管理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签定防疫合同,将目标任务落实到人,区、乡政府也很支持布防工作,积极配合兽医部门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
各级业务部门基本上有一名负责同志分管布防工作,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2~5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布防工作,在布防季节,集中技术力量,抽调基层防疫人员组成专业队伍,突击布防工作。在工作中,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定人、定时、定任务,奖惩挂勾,最后评比。由于甘孜兽防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各县在开展布防工作前,都要举办专业培训班,州兽医站分别于1980、1981、1986年举办了全州布病培训班,同时还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培训人员,交流经验,形成了一支布防专门队伍。
多年来甘孜各县为保证免检质量,在检疫中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并以试管凝集法为主,保证了监测结果的科学性,提高了检疫的精确度。为保证疫苗的实际效力,在开展免疫前都要进行菌苗活菌计数试验,在此基础上调整注射剂量,保证活菌总数,从而保证了免疫效力。
通过20年对布病有计划、有步骤地连片高密度、高质量免疫,甘孜州因布病导致的牲畜流产和空怀概率都有大幅度的下降,牲畜的布病阳性率和出菌率也有显著的降低,大大提高了全州牲畜的配怀和产仔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对免疫效果的考核,全州大部分县已达到农业部颁布的布病控制区和稳定控制区标准。
根据甘孜州先后3次疫病普查资料表明,甘孜州牲畜流产率分别下降为牛0.99%、绵羊0.39%、山羊0.40%,较免疫前分别降低了6.27%、10.41%、10.8%,就此项指标而言,每年减少牲畜产仔损失分别为牛68 036头、绵羊40 443只、山羊32 146只,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甘孜从1985年开始对连续免疫3年的县进行达标考核,通过历年的考核结果和疫病普查资料表明,全州牲畜平均阳性率由免疫前的牛10.82%、绵羊7.8%、山羊7.9%分别下降为牛0.35%、绵羊0.41%、山羊0.47%,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1990年开始,甘孜州根据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畜牧局《关于修改、补充“四川省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标准和控制、稳定控制考核验收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各县的考核申请,经省、州有关专家通过对布病资料的查阅、现场询问答疑和实验室检验等方式进行考核验收,截至2007年,甘孜18个县全部达到“控制区”标准,其中11个县已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
1)要继续加强领导,统一认识。虽然布病在甘孜有所控制,由于布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对布病的防制要长抓不懈,故各级布防机构要长期保持,布防队伍不能散。要坚持“以免为主,免、检、杀、消相结合”的防制方针。
2)要加强对布病防制工作的宣传力度。布病在甘孜畜牧业生产中造成的危害得到了控制,所以在农牧民心中产生了麻痹松动情绪,要加强对其宣传,防止疫情反复。
3)未达标的县要加大免疫力度,提高免疫质量,力争早日达到“控制区”标准。
4)达标的县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幼畜、生产母畜和种畜实行重点免疫和保护,巩固已取得的防制成果,进而达到净化布病的目的,为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