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环
(新疆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人们对畜牧副食品需求的大规模扩张使得专业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动物粪便以及使用的添加剂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具体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养殖场养殖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畜禽排泄物会挥发出有害气体,造成一些污染性的粉尘,污染大气。另外,在养殖过程中动物饲料的发酵也会产生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和粉尘通常会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如果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量超出大气的清洁能力,打破大气环境的平衡,就会造成污染。伴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有害气体的排放会越来越多。未经处理的有害气体影响整个大气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养殖生产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有机物污染,来源于畜禽的粪便。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动物粪便,部分粗放型的养殖场粪便处理不及时,粪便进入水源或者地下水,会造成水体污染。如果水源没有完成循环和净化,很可能影响居民的用水安全。水体污染造成的影响范围很大。水体污染也会反作用于养殖生产,不干净的水质会增加畜禽的患病概率,影响畜禽生产。
畜禽生产的粪便也可能造成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一般分为两种污染方式。一是间接污染。先污染水体,再通过水体污染土壤。二是直接污染。粪便常用来给土壤增肥,这是因为土壤中含有有机物,有机物可以提高土壤的肥沃度。但是超量的有机物也会使土壤受到破坏,过量的有机物会改变土壤的性质,使土地减产。被污染的土壤也会使农作物受到污染,使用不干净的农作物会影响居民的饮食安全。饲料中滥用抗生素激素等添加剂,在饲养时使用发霉饲料,这些饲料中主要成分是农药、重金属,被动物摄入体内后无法分解,通过排泄,污染土壤,最后的农食品被人们摄入体内,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完善法律法规是污染治理的必要措施。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规范行业发展,对于不规范发展现象进行管理和处罚。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当前畜禽产业的发展特点制定并完善相关管理法规,从畜禽产业污水排放、畜禽生产标准、饲料使用规范、粪便处理方式等方面入手。畜禽生产规范可以因地制宜,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不同,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不同,所以生产标准和排放标准、污染物处理标准规模都可以有所差异。法律规范或者行政管理规范应该明确各个规模的畜禽场所应达到的标准,以减少畜禽生产的粪便、污水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另外,政府要明确规定奖惩条例,相关管理部门定期检查养殖场是否满足标准要求,不满足要求的养殖场进行整改,有效控制生产污染。需要检查的地方集中在:①养殖场是否配置有满足要求的粪便处理设备。②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达到排污标准。③禁养区是否出现违规饲养情况。④市场上有机饲料、有机肥料是否符合标准。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全面监督,通过完善的行政管理条例和法律规范减少畜禽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解决畜禽生产行业污染问题的根源之举是建立生态养殖体系。我国有不少小规模养殖场,这些养殖场相对分散,资金、设备、管理都不标准。这些小规模养殖场分散化的特点使得管理和行业规范无法达到统一。这些问题可由政府牵头,支持养殖户建立立体农业,建设小范围的生态循环系统。生态养殖体系综合了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根据环境的污染物处理能力,应用生态循环原理打造养殖体系。生态养殖系统循环利用畜禽排泄物,把本来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泄物变成有利于环境发展的肥料,一方面降低了畜禽生产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变废为宝,制成沼气,即环保又节能。根据生态学基本理论,建立一套生态循环体系,将畜禽与农业、渔业结合,真正实现生态畜禽生产。通过多级循环法,对畜禽排泄物进行了有效处理。总体而言,生态养殖体系分成土地还原型、厌气(甲烷)发酵体系、人工湿地处理型。生态养殖体系还通过一些物理化学手段降低污水中有毒物质的含量,使污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采用生态营养饲料进行饲养是减少畜禽生产污染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营养学原理,以生态理论和方法进行生态营养饲料配置。为减小畜禽生产公害,降低畜禽粪便和污水造成的生态污染,生态营养饲料要从选购原料、设计配方各个过程对饲料生产进行严格把控,最终实现降低或者完全消除潜在或者已经发生的畜禽生产的环境污染。生态饲养可以达到降成本、提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在配置生态营养饲料时,营养饲料的90%原料来源于绿色产品。绿色食品标准从根源上控制了生态污染。为增强禽畜对饲料营养的吸收,生态饲料的原料考虑了动物的消化代谢率、营养变异等因素。这种生态饲料按照动物种类、性别、生长阶段,搭配不同的营养,通过估计禽畜在不同生长阶段和生活环境下的营养需求,设计了符合禽畜代谢和营养水平的饲料和日粮,减少饲料的浪费,降低有机物排放。生态饲料中会使用一些无毒副作用、无残留的安全型饲料添加剂,主要包括微生态制剂、寡聚糖、酶制剂、中草药添加剂、有机微量元素添加剂、生物活性肽等。
强化养殖者的责任意识是减小畜禽生产污染问题的关键。畜禽生产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尤为重要。提升畜禽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对于减少畜禽生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行业协会应加强对畜禽生产者的培训,推广科学养殖方法,使畜禽生产者建立科学系统的饲养理论,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大力宣传《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及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等相关政策、典型经验。开展专题培训,扩大宣传和培训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养殖从业者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做好秸秆禁烧宣传,将相关内容写入乡规民约,引导群众开展村庄粪污、秸秆清洁整治,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大程度上降低环境污染,保证环境和经济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环境污染很容易产生,但是不容易消除。对于已经产生的环境问题,需要花费更大的财力和物力治理,代价很大,而且治理效果也不能有效保障。畜禽生产是食品行业中的关键一环,也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畜禽生产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但是也反作用于环境,不符合标准的畜禽生产会对环境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先污染后治理”思路不是畜禽生产行业发展的根本对策。畜禽行业应采用生态原理去构建生产体系,通过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将畜禽生产与生态环境有效结合,构成一个综合性的生产单元,协调畜牧业发展与环保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