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定国
《庄子·应帝王》云:“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思是说,修养高尚的至人,其心如镜:不遣送走的,不迎接来的,应和物类,而毫不隐藏;所以他能穷尽物类而不会因此劳神费心。教师距庄子眼里的“至人”也远,然为师者如镜,这一点倒有相似之处。
不遣。“往者不可谏”,所有时光里经过的人事物,不可重来,可以思念,不可迷恋。每一届学子都有羽翼已成腾空而去之日。彼时,为师者唯有祝福,断不可对来者妄下断语:“以前某届如何如何好,你看看你们这一届。”殊不知,这样的断语,已流露出消极暗示,让当下学子黯然神伤:老师喜欢以往的学生,而不是我们。
不迎。这里的“不迎”,准确地说,应当是不过分呵护来者。对求学者,需要让他们明白:教育不是迁就,学习者必须求学。我如此说,不是摆师道尊严的臭架子,而是说必须让求学的人明白:知识、学问是崇高的,学习是需要主动的。学习者主动尊重知识、尊重学问,最终才能尊重理性、尊重思想。教师如果“迎”,甚至无原则地“迎”,则会助长无知者不尊重知识、不敬畏理性的风气。至于将学生分三六九等,分等而迎,更当唾弃。“与圣人居而不喜,与凡夫居而不忧。”师者如镜,公正对待每一名学生,呵护每一名学生,不论他富贵贫寒,也不论他学业水平暂时的高低。
应和。庄子说的“应”,是至人与万物进行生命、灵魂的互动。庄子是齐物论者。“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没有学生,教师也就失去了其存在价值;如果没有教师的存在,学生也就无所取义。人与镜,无镜,人无法自观自察;无人,镜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师生没有精神的互动,就没有教育生命的成长,也没有教育的精彩。所有镜中的精彩,实是人的精彩,镜只是将人的精彩呈现了出来。所有教育的精彩,应当是学生的精彩,而非教师本人的精彩。就如课堂,教师的才华不在于他滔滔不绝,而在于他让学习者滔滔不绝。
不藏。不管何物置于镜前,镜都能客观映照:妍与媸、高与低、胖与瘦,无不神肖毕现。教师不隐藏自己的知识,对每一名学子都应倾囊相授。教师不隐藏自己对每一名学子的褒奖与批评,客观地展现他的优点与缺点,中肯地交流。一旦物体移开,镜无余影。师亦如此,一旦学生成长、远离,教师不必再将他们的成绩作为自矜的素材,更不可将他们的缺点、过失乃至过错四处传播。
当然,师如镜,镜者,平面镜,而非谄媚的哈哈镜。我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