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科学课堂的实践方法

2021-12-05 02:16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徐兰琴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脉搏皮影戏饮水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徐兰琴

中国具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远古时期起,我国各个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创立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曾让西方人惊叹不已,其中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一直都是中国人的骄傲。马克思也曾评价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绩,对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科学课堂。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发掘科学元素,精心设计传统科学课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充分发掘这些科学元素,并将其引入科学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神力量,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还可以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

脉搏是人体活动最重要、最灵敏的信息源,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窗口。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能通过脉诊,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进而对症下药。中医把脉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可供学生研究的有:什么是脉搏?人体哪些部位能摸到脉搏?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测定脉搏?正常人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等等。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心脏与血液循环》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会测量自己的脉搏,知道心跳和脉搏的关系”。因而,在执教这一课时,笔者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把脉。首先,出示古代大夫诊脉的图片,激趣导入:“你知道古时候大夫是怎么给病人看病的吗?”学生们各抒己见,接着笔者介绍“中医把脉”,并提出今天的学习任务:“今天,我们当一次小医生,一起来测量脉搏。”接着,学生尝试进行把脉,并尽可能多地在人体部位摸到脉搏。笔者又提出:“人体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引导学生利用摸、听、看,以及电子产品等多种方法测量脉搏。最后,比较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学生认识到可以从价格、测量速度、准确性、难易程度等方面评价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对中医把脉有了深刻的了解,比较、归纳、分析等科学思维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或“驴皮影”,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皮影戏时,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将皮影人贴在幕布上进行表演,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皮影戏中蕴含着丰富的光学知识,可供小学生探究的有:影子的成因、滤光现象等。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七色光》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做滤光实验,使学生对光与色彩的关系有更深入的认识”。因而,在执教这一课时,笔者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首先,笔者向学生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并操作自制的小猪皮影,表演“小猪佩奇”皮影戏。在观看过程中,学生惊奇地发现:小猪皮影的影子竟然是彩色的,眼前的一幕与学生已有的思维产生了矛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物体影子的颜色与哪些因素有关?在明确问题之后,学生纷纷进行猜测:影子的颜色可能与物体的颜色,以及物体是否透明有关。接着,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彩色卡纸、彩色薄纸、彩色玻璃纸影子的颜色,探究影子的颜色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经过科学探究,学生得出结论:影子的颜色与物体的颜色、是否透明等因素有关。只有彩色、透明的物体,它的影子才是彩色的。由于透明物体具有透光性,而且彩色玻璃纸只能透过其呈现颜色的光,所以小猪的影子会是彩色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累积了科学知识,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研究过滤光现象,并创造了神奇的皮影戏而感到骄傲。

除了中医把脉、皮影戏,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许多多可发掘的科学元素,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发现这些科学元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这些科学元素成功引入课堂,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科学探究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求真求实,真实呈现古代科学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科学发明和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工艺烦琐,时间跨度大。要想将这些传统文化在课堂中完美呈现,教师们还面临着教学时间少,关键技术缺失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课堂开始出现“伪探究”的现象。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纸》这一课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纸术。观摩一些教师的课堂,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在介绍造纸术后,都会加入“造纸”这一环节。他们让学生将报纸或面巾纸撕碎后,放入水中搅拌成纸浆,最后用抄纸帘将纸浆抄起、晾干,并美其名曰“体验神奇的造纸术”。这是真正的造纸吗?显而易见,并不是,这是假造纸,这属于“伪探究”。真正的造纸,应该像东汉蔡伦一样,用树皮、旧渔网、破布、麻绳头等原料进行造纸。这种“伪探究”的做法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严重质疑,许多学生学完新课后,提出提问:蔡伦真的能用树皮、旧渔网、破布、麻绳头造出纸吗?

科学需要尊重事实,需要实事求是。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们不能因关键技术缺失等困难选择回避,更不能因各种困难选择“伪探究”。造纸活动只能局限于短短的40 分钟课堂时间吗?不,笔者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在学完《纸》这一课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真正的造纸。课前,笔者组织学生分组合作,通过上网查询、询问父母等方式,完成“古代造纸术”资料收集表;课堂上,笔者用课件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师生共同分析古代造纸的方法,并选用新工具替代古代造纸工具,制定古法造纸的新方案;课后,笔者为学生提供造纸的场所以及造纸所需要的桑树枝,学生从家中带来锅、锤子等工具,按照古法造纸流程,用桑树皮造纸。桑树皮造纸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造纸的过程,感受神奇造纸术的乐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开发STEM 项目,将传统教育与STEM 教育完美融合

STEM 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开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STEM 项目,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领悟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

“饮水鸟”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玩具,它能够不停地自动抬头低头,像正在饮水的小鸟,十分的新奇。“饮水鸟”涉及的科学知识有毛细现象和杠杆原理,教师可以将其开发成一个STEM项目。第一课时,以“明确问题和设计”为主要活动内容。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饮水鸟”的视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惊叹“饮水鸟”神奇、有趣之时,教师提出任务:制作一个饮水鸟,让它能够不停地自动抬头低头。在设计环节,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如塑料汤勺、吸管、铁丝、棉线、尼龙绳、橡皮泥、海绵、棉花、工字钉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并通过口述或画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形成“可能”的方案。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制作“饮水鸟”的“最佳方案”。第二课时以“制作、测试和评价”为主要活动内容,学生按照上节课制订的方案,用橡皮泥、铁丝等材料制作底座,用塑料汤勺或吸管制作鸟的身体,并在鸟体内加入海绵或棉花等材料,形成“饮水鸟的初步模型”。在“测试和评价”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评价各小组制作的“饮水鸟”,分析各小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建议。第三课时以“改进”为主要活动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改进“饮水鸟”的结构,尝试制作“一分钟低头4 次的饮水鸟”“一分钟低头6 次的饮水鸟”“一分钟低头10 次的饮水鸟”,并鼓励学生对“饮水鸟”的外观进行装饰和美化。第四课时进行全班展示和评价活动,各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最终全班通过投票评选出“最美观作品”“最具创意作品”。“饮水鸟”STEM 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发展优秀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的开拓精神。

综上所述,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学元素,精心设计传统科学课堂,力求真实地、完美地呈现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尝试开发STEM 项目,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脉搏皮影戏饮水
我们来演皮影戏
简易饮水鸟
养羊饮水技巧多
皮影戏
用心感受狗狗的脉搏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饮水
脉搏的检查及与脉搏异常相关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