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甜甜
(1.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精神谱系的构筑与传承史。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如此重视精神的力量,这和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经历的各种艰难险阻是分不开的。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百年来,对精神谱系的构筑与传承,是中国共产党无往而不胜的重要法宝。正是凭着这一股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在救国兴国富国强国之路上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
从中国学术传统来看,谱系二字常用于表示族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尤见于家谱、族谱。《说文解字》(言部:第1 719 条)对“谱”的解释为籍録也,从言普聲[2],即按照事物的类别或系统编排记录,“谱系”一词便指向有迹可循的系统,各种谱表的系统(《辞海》),并且强调系统的同源性、类聚性和发展性。“谱系”一词从概念上表明了它的应用须以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为基本前提,并“顺藤摸瓜”对众多衍生要素进行同源同质同向的耙梳归类。当今社会,“谱系”一词不再限于生物学意义上的系统判别,而逐渐被应用到医学、语言学等更广泛的领域和范畴。
从西方话语体系来看,谱系(Genea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包含代际传承的意义,主要指家族的起源和发展。谱系学作为一种定位与分类工具,和系统指向性的家谱概念并无二致。然而,在尼采(Nietzsche F.)、福柯(Foucault M.)的诠释下,谱系学逐渐发生了哲学意蕴的转变。它不再强调系统的同源性和稳定性,反而走向了传统谱系学的对立面,更加关注散落在谱系之间的细小的、冷僻的、偶然的甚至具有瓦解性的要素,在这些细枝末节的历史插曲之中呈现系统的异质性、不稳定性,拒绝和排斥历史发展的客观性、连续性和必然性。由此可见,谱系学在中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中虽同样基于历史学研究,却具有截然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基,对中国传统谱系观念的继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质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强调,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3];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勉励大家要描绘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4];2021 年2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重要概念,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5]。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一个同源同质同向发展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不同于西方谱系学,旨在从同根同源的稳定系统中探寻其本质和必然,发掘百年党史中蕴含的丰富思想资源和实践智慧。
关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学术界大多以时间主线纵贯的历时性要素或以英雄模范、历史事件、典型地域等共时性要素进行归类划分,对其中所蕴含的核心要义、基本理念、品格特色等进行归纳总结,详尽而全面。实际上,从“谱系”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一系列伟大精神赓续迭代构建起的整体系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政治品格和工作作风的高度凝结和具体呈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的流线性,在“历史—理论—实践”的维度上建立起丰富的内涵,凸显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基于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回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的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体现了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自觉;是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之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开创未来的行动自觉。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纵横交错,绵延赓续,纵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横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众多领域[6],呈现出同根同源性、次第序列性、内在稳定性、自由生产性的鲜明特征。
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能够代代相传,根本原因在于其同根同源性。在种类繁多、内涵丰富的精神谱系中,任何一种精神都能够在同一“根系”中找到归属和解释,即“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5]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树的强力根基,是百年大党开创未来的生命支点和意义原点。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与传承中,对其根系的探寻并不是简单地对历史进行还原,而是在旁骛复杂的历史事实和具象纷呈的各类精神中,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增强党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
从时间流线来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所涌现的伟大精神在阶段特征、品格塑造、目标指向等方面皆有所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侧重坚定理想信念、不怕艰难险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等侧重为保卫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而奋勇拼搏、无私奉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涌现的特区精神、女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则注重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姿态应对社会发展潮流和自然灾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涌现的脱贫攻坚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则更加鲜明体现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境域以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心和底气。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流脉络不断演进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同源于伟大建党精神。同根同源性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能够在时代更迭中连续发展、支脉纷呈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能够维持谱系结构稳定持久、绵延赓续的重要基石,从而能够凝聚成为立党兴党强党的磅礴伟力。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这一概念提出之前,学术界主要以“革命精神”对源远流长的精神谱系进行内涵界定和分类,在精神谱系的结构层级方面还存在一定研究空间。“精神谱系”和“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流结构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纵横跨度之广、交错盘结、相互关联,为其画像,并非易事。近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 周年之际予以发布。这些精神共计46 种,纵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它们集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彰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7]。第一批伟大精神的发布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结构层次的铺排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并列层级、代际传承等时空交错关系。因此,厘清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之间的次第序列、代际更迭,把握精神谱系的源与流、主流与支流等基本问题,构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次第序列性,十分必要且重要。具体运用传统谱系学中哪种系统记录样式,如牒记式、宝塔式、书籍式、表格式,这需要对宏大的精神谱系系统进行宏观把握和综合考量,同时也要注重微观视域的审视和考察,诸如,新时代北斗精神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其核心内涵是自主创新,在精神谱系的整体结构中应有所呈现。对精神谱系的微观呈现必须坚持把握重点的原则,避免精神谱系图景演变成为繁乱的“大杂烩”。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历经百年依然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在于其内在逻辑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即在众多伟大精神之中蕴含着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内核和特质。根本上来讲,这种精神内核和特质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8]。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本,能够唤起民众,使人民群众成为无坚不摧的“铜墙铁壁”和“汪洋大海”,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成为“批判的武器”。毛泽东曾经说过:“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9]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所创造和培育的。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从单独个体逐步发展至枝繁叶茂的精神谱系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前进道路上的必然逻辑结果。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10],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在稳定性。“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精神、“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精神、“生命至上”的伟大抗疫精神等,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特质。这种特质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能够保持稳定统一的发展逻辑和历久弥新的发展状态。
一个谱系的生成和谱系的创生主体息息相关,并且随着主体的历史实践活动而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依托于中国共产党这一创生主体,集结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孕育而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的精神生产即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1]。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在当时批判德国哲学的具体语境下,成为反驳“纯粹精神”“自我意识”的利刃。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当前现实世界中,阶级、国家、民族等集团和组织的存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而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还具有一定“自由的精神生产”的属性。马克思关于一定社会形态下自由的精神生产的论述主要针对阶级社会中精神生产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想取得从意识形态组成部分向自由的精神生产的突破,必须从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中去寻找答案,“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11]。自由精神生产的程度依赖于物质实践活动的内容、方式及其深度、广度。越是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贴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原貌,揭示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诉求和愿望的精神生产也就越具有自由性。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所创造和培育的,这当然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政党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积淀了文化根脉。基于此,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精神生产,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具有更为宽广和坚实的“可依赖的基础”[11],能够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依然风华正茂,离不开伟大精神的激励与推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新时代赓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凝聚民族复兴伟力、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蕴含的核心要义和鲜明特色,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能够与时代共前进、与人民共命运的成功之道。新时代赓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能够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防范政治风险,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理想信念不可能凭空产生。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都闪烁着理想信念的光芒,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营养剂,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优良工作作风、无私为民情怀等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所体现出的人民性特质相统一。赓续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能够进一步坚定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
文化软实力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过程[12]。当前,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尤为重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核心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精神引领力。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交融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之中,充分显示出其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凝聚精气神的巨大作用。赓续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广泛宣传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创新精神谱系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综合竞争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齐头并进。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发人深省:“经济总量无论是世界第二还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够巩固住我们的政权。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显然,没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真正强大的国家,更谈不上中国梦的实现。
民族的特性和品格是由思想和精神所铸造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和文化习俗的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力量的形成,离不开精神的引领和凝聚作用。赓续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才能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团结统一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5]。
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优良作风、顽强意志等,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是中国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红色沃土。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感召着广大青年长志气、强骨气、厚底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新时代赓续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应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讲好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的感人事迹,使青年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使中国青年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红色基因,领悟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自觉做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者和发展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者和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