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油画的艺术特点及其成因

2021-12-05 00:43赵刘柳卞向阳
艺术品鉴 2021年33期
关键词:吴冠中创作艺术

赵刘柳 卞向阳

一、吴冠中作品中的艺术特点

吴冠中作品的气韵首先蕴含在作品表面的形式美,是点线面的巧妙贯穿与融合;其次是独到的多角度透视的结合,使得画面层次丰富;最后则是本土化的艺术意象高度提炼,以求形的简化达到写意的高度。通过对吴冠中先生的所有作品进行对比,会发现在传统的美学观念上,吴冠中先生一直在创新自己的表达手法、写实理念、写意方法,本文通过以下三点来具体分析其艺术特点。

(一)注重形式美表达

吴冠中对于形式美的注重在1979 年其发表的《绘画的形式美》一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形式美应该作为教学的主体,描绘对象的能力只是绘画的手法之一,它始终应该服务于捕捉对象的美感,居于从属地位[1]。”可见吴冠中把形式美的表达是放在第一位的,而创作技法是为表达形式美服务的。在吴冠中长达几十年的创作中,所形成的形式美具有高度的个人风格特征,在构图上对描绘意象的编排保持着一定的规律,注重画面中各种形体的形状、比例、走向等变化,把整体画面当作几何来分割,为达到视觉上的和谐统一以及整体与局部的有机组合。纵观吴冠中的作品,线条的表现总是变幻莫测的,走向多变,组合交错,体现出深刻的气韵与张力。在线条上,吴冠中受古希腊陶罐与马蒂斯的油画启发,开始在浓厚的油画底色上用工具刮出流畅生动的线条,并再镶以色彩,使得不致与底色混为一团,常用来表现弯曲的树枝树梢,这样的表现手法在其许多作品中都能找到踪迹。在色彩上也体现着高度概括,化繁为简。吴冠中善于利用黑白灰铺平做底,再施以色彩明度高的点,这也是其作品具有立体感的原因。吴冠中把西方油画的色彩关系与光影关系提炼到极致,到创作后期对与纯色的运用更上一层楼,白更纯洁,黑则更彻底,使得画面东方韵味更浓[2]。吴冠中十分善于把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黑白灰与油画中的点、线、面、色彩等元素结合形式规律加以组织,使得画面和谐美与气韵美。

(二)结合多种透视法

吴冠中在风景写生方面的造诣及其之高,这与其创作经历脱不开关系。1955 年吴冠中从清华建筑系调动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外出写生机会,这段时光也成为吴冠中创作的高峰期,从井冈山到海南、西藏,再到自己的江南故乡,在不断的写生过程中,吴冠中探索出了独到的透视法,取名为“移花接木”。该方法不拘泥于西方单一的焦点透视法,而是打乱现实中原有的意象位置并进行主观的排列组合,同时还利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如其著名的《长江万里图》把各种自然风光巧妙排列布置在一条长卷中,达到画面错落有致。在1977 年的《鲁迅故乡》这幅油画中,吴冠中采用全景式的表现手法描绘江南水乡,从画面俯视的角度可以得出艺术家写生时处于比较高的位置,视角十分的广阔。首先,是一道拱桥把画面水平式的二八比例分割,其次,利用河网巧妙的穿梭其中达到浅色系与黑瓦白墙的建筑对比的目的,再向远眺远处的青山若隐若现。整幅作品虽然采用较大的视角进行描绘,但是细节也没有忽略,水面的船舶与桥上的行人寥寥几笔尽显生动。

(三)写意与写实融合

如果说西方艺术注重形与质,那么中国艺术则更珍视神与韵,这是蕴含在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绘画里的根。吴冠中是如何做到两者平衡的,第一,既是在对于景物的取、舍、提炼和概括,这是西方现代主义对于物象的分析和解构;第二,则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创造者在自然游历后,将现实中的美转化为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的相互交融的艺术美。作为一代宗师,吴冠中先生学贯中西,在传承和创新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在油画的写实基础上添加了写意的美学,不仅是让写意美学的柔和感对写实的硬朗进行了一定的柔化,也让写实的观念把写意的意念进行了强化,使得作品不仅在表达本土的元素符号上有了更明显的张力,也使得在民族观念上有了更加明确的外放力。所以,吴冠中不仅是把美学中的认知、想象、情感、意志等元素进行了柔化处理和硬性的承载,还让绘画艺术的表现纲架变得更加的有活力[3]。传统意义上的“意境”二字不再束缚中国水墨,吴冠中将情感注入线条之中,将西方写实性的线条作为承载体,把传统的以意抒象拆解成更加细致的部分,使用但不局限的进行单一场景或者视角的再现,把油画的本土化进行的更为的彻底,通过了取舍和概括的表达去体现主观的情境和意境。所以,当我们再看吴冠中的作品,写实风格经过写意理念的柔化后,我们就发现线条上附着筋肉,刻印着灵魂。

二、吴冠中绘画作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我们在对一些艺术大师们的研究里可以发现,这些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从出生到成长为一代宗师往往都有着非凡的经历或者多方面的接触才融合成完美的艺术领袖。这些宗师们往往都是取百家之长补其短,使得自己的作品无论在经过岁月的磨砺还是经过艺术形式的变迁都具有明显且独树一帜的特点[4]。而吴冠中之所以能形成上述所提到的鲜明艺术特点,同样并不是偶然,而是与其一生的艺术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师承关系影响深远

首先,如果说吴冠中没有求学于林风眠、吴大羽那就谈不上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启蒙以及对形式美深刻的理解。在吴冠中青年时期求学于杭州艺专,除了都曾留学法国主教西画的林风眠与吴大羽两位老师,还有一位老师正是中国水墨画的集大成者潘天寿。在学习国画中吴冠中继承了潘天寿在绘画构图上面的思想,这为日后吴冠中在“形式美”的探索上打下了基础。在学习西洋画时,林风眠对吴冠中最大的影响体现在如何处理中西创作方法上的融合。吴冠中在仰慕西方艺术期间并没有放弃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以至于在后半生的创作中,中国本土的审美元素一直是吴冠中主要描绘对象。他们之间不仅是一种师生关系,更是一种东方新兴艺术的血脉关系,这里边有着一条独特而重要的历史脉络。其次,三年的留法学习经历奠定了吴冠中创作手法的成形。吴冠中从未停止过向西方后印象派艺术大师致敬的脚步,如凡·高、高更、赛尚。吴冠中曾经说过“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求学中,对吴冠中艺术路上启发最大的人物是苏菲尔皮教授(J.M.Souverbie),他是四五十年代巴黎重要的代表艺术家,风格磅礴而厚重,主题大都是对人性的颂扬。据吴冠中回忆,这位教授深刻影响了他对西方艺术的品位,造型结构,色彩技巧的认识。

三年的留学生活使吴冠中真正认识到西方现代艺术的精髓。面对西方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吴冠中认为,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些暧昧、荒诞而喧嚣的表现方式肯定是不可取的。然而,西方现代艺术的本质是视觉体验的新颖性、艺术的敏感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抽象形式的共性。这些领悟在其作品都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二)克服众多干扰反而造就了充沛的艺术生命力

回顾吴冠中回国后的艺术创作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可以说异常的艰辛。吴冠中归国后虽一直从事艺术教学,但是作品在当时的美术权利场域处于一个边缘化的地位,因为,当时的主流是苏联社会主义艺术创作,采用写实主义刻画无产阶级形象。在美院任职中经历文艺整风,吴冠中把巴黎所汲取的艺术精华传授给学生们却遭到批判,被判为资产阶级,是毒害青年。为纪念自己参观湖南一带土改后农村积极参军抗美援朝而创作的《爸爸的胸花》,却被认为是形式主义,后来又试画别的题材,也总被说是丑化了农民工,在那个年代吴冠中的艺术思想遭到孤立,艺术抱负实现之艰难。这正是吴冠中改变方向专注创作风景画的最现实的原因。但吴冠中坚韧地在转变创作方向中夹缝求生,离开了美院的擂台,吴冠中任教与清华大学建筑系,专门教授素描和水彩,这次的工作变动虽然让吴冠中暂时远离了文艺圈子,但却好在终于能在无干扰中探寻自己的独木桥,“建筑系像一把伞,庇护了我这个风雨独行人。”同时,在教学中探索如何将他擅长的水墨与水彩相结合,吴冠中在自述中提到:“群众最先是从水彩认识我的,我被认为是一个水彩画家。”水彩画仿佛如一把钥匙,正式打开了吴冠中艺术被认可的大门。调动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由于多次的外出写生机会这段时光成为吴冠中创作的高峰期,从井冈山到海南、西藏,再到自己的江南故乡,这批风景画终于得到了极大的认可。1979 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吴冠中个展,这次展览意义重大,之中的作品也被不少省市邀去巡展。从中可以看出吴冠中克服了众多的干扰,在约束中不断开辟新的创作领域,从人物转向风景,反而名声大噪,自此在中国艺术场域内站稳脚跟。

(三)自身的乡土情怀深刻

吴冠中自身的乡土情怀与坚韧低调的精神是形成其作品画面气韵最主要的原因。相比赵无极与朱德群之所以选择留在西方的艺术场域,一是由于两位艺术家为了有一个更为开放与自由的创作的环境,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二是担心祖国是否能接受自己的艺术。而吴冠中对于是否归国也曾犹豫再三,苏菲尔皮教授也曾劝说吴冠中再延长三年签证,但在研究其与老师吴大羽的通信中便可得出吴冠中的故乡情结极为深刻。“当别人画圣诞节时,我想画端午节,耶稣与我有什么相干!”每当他想起自己所崇拜的凡·高、高更及赛尚等大师,便问自己为什么他们都——离开巴黎,或扎根与故乡,或扑向原始质朴的乡村荒岛,仿佛跨越时空成与他们成为知己,这种想回国为祖国的艺术做贡献的念头便深埋心中。这种情怀不仅促使他创作出对祖国饱含深情的艺术作品,更是勉励他用低调与平民化的形象贯穿一生。相比同时期的朱德群与赵无极,他们在巴黎都有着十分优裕的工作室,而吴冠中在艺术教育与创作事业中几经辗转,甚至长期都未有自己独立的画室,但是画却并没有少画,直到1979 年在家中才有了一间11 平方米的小画室,也曾调侃道“海外朋友来访时,我可以让他们参观我的袖珍画室了。”可以看出吴冠中一生都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即使后期艺术作品频频在拍场破亿,吴冠中仍然保持着十分朴素的形象,一直到去世前还是潜心创作。离开巴黎的三十年后,吴冠中与熊秉明重逢,熊秉明问道:“如果你当年也留在巴黎,大致也走在无极、德群他们的道路上,排在他们的行列里,你满意吗?”吴冠中微微摇头:“我今日所感知的巴黎与三十年前的巴黎依旧,三十年前的失落感也依旧,这种失落感恐来自于故乡农村,我的出生地——苦瓜家园。” 因此,在吴冠中内心深处,始终有两位观众,一位是西方的大师,一位是中国的大众,他一直在做人民的艺术家描绘人民的艺术。同时,他既无法抹去西方艺术精神的烙印,更难以抗拒身上流淌着的中华文化血脉。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吴冠中艺术最深层次的蕴意。

三、结语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举足轻重的绘画艺术家,近代绘画史上的开拓者和提灯人,吴冠中其在形式美的表达、绘画透视的创新、写意与写实相融合的艺术造诣,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站在其恩师角度上看,自二十世纪初期以来林风眠、吴大羽、潘天寿等人开创了中国现代艺术道路,如果说他们皆为奠基人,而吴冠中便是开拓者,穿梭于油画与水墨两种媒材,让中国与西方两种美学价值不断追寻,互为牵引。站在其同窗角度上看,如果说赵无极和朱德群在艺术上走过的是一条平坦的大道,尽管他们的内心也曾在东西方艺术的交融问题上挣扎,那么吴冠中的艺术和人生之路则充满荆棘,他克服各种干扰,在夹缝中奋力向上攀登,而这反而造就了他作品中独特的张力和充沛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吴冠中创作艺术
春江水暖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