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雕塑与中国文化
——全国雕塑艺术理论学术研讨”综述

2021-12-05 00:47朱剑
文艺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国美术馆雕塑概念

朱剑

为了加强雕塑艺术与中国文化理论研究的“培根铸魂”,推进新时代全国雕塑艺术理论的探索和发展,2021年6月4日,由中国美术馆与《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写意雕塑与中国文化——全国雕塑艺术理论学术研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方工业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杂志社、《中国美术报》和中国美术馆的专家学者对写意雕塑的有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一、写意雕塑的理论建构

自2002年8月吴为山在福建惠安“第八届中国雕塑论坛”上首次正式提出“写意雕塑”概念以来,写意雕塑越来越受到学界的认可和重视。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写意雕塑的理论基石、形式资源、文化意蕴、创作方法论等理论建构问题发表了观点。

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认为,写意与写实可以并列为两种艺术创造类型。写意属于中国的概念,但并不排斥写实,只是不同于西方以模仿客观物象为基础的写实主义,它强调基于客观进行的主动改造与升华。西方表现说与写意有相近之处,也强调主观创造。但二者的深层内涵却并不相同。写意突出艺术家建立在反映客观基础上的写心,更符合艺术规律与原理。20世纪以来中国雕塑界一度重视借鉴西方的写实手法,直到写意雕塑的出现,才真正形成一股纠正忽视民族传统倾向的强大思想与创作力量,对此,吴为山功不可没。作为写意雕塑的概念提出者和写意雕塑风格的倡导者,中国美术馆吴为山在发言中将写意雕塑的理论基石分为三部分:原型、原始意象;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理性主义精神、人本主义思想和使命意识。这些理论基石既有古代思想,也有现代观念,既有东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还有超越文化差异的普遍人性。吴为山认为,写意雕塑的审美和创作体系是广泛吸收中西方艺术并融会贯通而形成的,故而书法、绘画、音乐、诗歌都是其形式资源。而创作写意雕塑的关键,是保持具有激发灵感之功的速度感——“迅捷”。通过迅捷,率真性灵将获得释放并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象。在此,“意”与理想贴近,“象”与现实联系,因各自对应着不同方向而留给创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一方面,意象与“不似之似”的传统形神观造型观相通;另一方面,它又融入了时代精神与现实需求,使写意雕塑实现雕塑传统的当代转化。《文艺研究》杂志社金宁提炼了写意雕塑的文化意蕴。他指出,写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观念的基础性的文化形态,凝结于造型手艺之中,创造出厚重与飘逸兼备的审美范式。写意雕塑的美学品格与实现路径,充分彰显了这种来自民族最深层的基因的形态与范式。如今,写意雕塑不仅指向传统的延续和创新转化,也关系到民族艺术的历史文脉和现代表现语法之间的对接。从根本上说,写意雕塑是在确立一种多极化的世界艺术语言内部的中国表达,更是在雕塑艺术本体的演进格局中贡献中国智慧。要完整理解写意雕塑,则需要从两个层面切入:一是作为基因形态的传统状态,一是作为现代创新的一种内在依据。清华大学肖鹰提出,建构写意雕塑的理论体系应有两个参考坐标,即西方造型艺术哲学和中国造型艺术哲学。中国造型艺术的形体观既不是以形统神,也不是形神统一,而是以既超越形神又融通形神的“神韵”为指归。借用北宋邵雍的话,神韵可以理解为“神无方而易无体”,是一种通过无限、无形、无定状态彰显出的生意。由于需要表现出这种生意,写意雕塑的造型观不应该在形神二分或形神冲突的层面将“写意”孤立化或神圣化,而是要抓住一种“大象无形”的精神。中国美术馆王萌则尝试总结写意雕塑的创作方法论。他认为,写意雕塑以中国写意的造型观念和艺术家心灵表现机制作为创作方法论的动力点,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基因中提炼出视觉要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并与人类千百年来雕塑语言系统的历史成果高度融合。在当下视觉新秩序形成过程中,写意雕塑的提出,不仅为中国雕塑第一次赋予鲜明的“主体身份”,还影响了一批中青年雕塑创作者开启体系性和规模化的创作研究,使建立民族艺术创作新地带并与世界雕塑界进行深层交流成为可能。

二、写意雕塑的定位、价值和意义

写意雕塑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建构,是中国近年来一种现象级的艺术与人文景观。鉴于写意雕塑在当下艺术界乃至文化界产生的广泛影响,与会专家学者就其历史定位、文化价值、社会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

中国美术学院孙振华将写意雕塑的提出视为一种革命性的突破。提出者借用中国传统语汇来解释艺术问题,本身便意味着当代中国艺术家对传统价值的重估和对传统的深入认识与发掘。借中国传统语汇的目的,绝非抱着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抢占话语权,而是为人类文化贡献更加多样的精神财富。写意雕塑概念不是封闭的,它具有普遍性意义,不仅可以解释中国雕塑现象,也可以解释世界雕塑现象。只有将写意雕塑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与写实雕塑、抽象雕塑一起纳入相对完整的概念系统,才能更彰显其价值与意义。《美术》杂志社尚辉立足于现代精神的视角分析了写意雕塑与传统雕塑的不同。他认为,引进西方写实雕塑促使中国雕塑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中国雕塑由此进入现代阶段。但传统的写意精神并未就此消失,它在中国雕塑写实性的现代性转型过程中逐渐复苏,继而显现为中国雕塑现代精神的另一维度。雕塑家虽深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但并不创作那种纯粹西方式的抽象作品,而是选择将写意和抽象进行调和、对接,使作品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性审美诉求。中国当代雕塑发掘了写意中的现代精神,并使之成为跨越写实与表现、抽象与意象、符号与象征的一种路径和选择。中国美术馆朱剑也就写意雕塑与中国雕塑的现代性转换之关系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并非原发而是植入性的,中国雕塑进行现代性转换时,便同时面临着如何接续传统文脉以及如何回应西方影响的问题。前者表现为传统雕塑中的写意观念和技法本来统一,由于西方文化艺术的强势进入而开始割裂。20世纪的中国雕塑一直在寻找一种合适的民族化语言以实现写意观念和技法的统一。后者则表现为中国雕塑如何在西方现代艺术理念的影响下发展到自觉与自律的阶段。写意雕塑的正式提出和践行,表明写意的观念与技法已经统一,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雕塑达到自觉与自律。

中国美术馆魏祥奇讨论了写意雕塑的艺术史定位问题。他认为,写意雕塑的出现一方面源于近现代以来中国雕塑界对由欧洲传入的纪念碑性、写实性雕塑创作理念的省察;另一方面则源于改革开放之后,欧洲现当代艺术创作、思想经验激发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诉求。可见,虽然写意雕塑诞生于中国文化土壤中,但它也是面向西方文化的产物,具有世界性意义。也因此,对写意雕塑进行艺术史定位,不仅要关注本土维度,更要发掘其世界艺术史的维度。北方工业大学乔迁从全球化视域来审视写意雕塑。他认为,写意雕塑既不是对中国古代造型手法的沿袭,也不是对西方抽象雕塑的挪用,更不是世界当代雕塑的背反,而是新时期世界艺术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艺术家创作探索上的尝试、创新与发展。写意雕塑代表了一种主动选择下的方向和路径,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术报》王平以主题性创作中的写意雕塑为例,分析了写意雕塑的时代超越性。王平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写意雕塑兼容了写意与抽象等多种表现语言,是一种气质俱盛的“真”,属于更高层次的“写实”。尤其当它置于中国的“比德”文化语境下时,审美内涵更丰富,形式亦更具审美价值。基于此特点,写意雕塑已经成为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当中的一种潮流,在三方面体现出时代的超越性:一是引导中国雕塑的当代转型,二是重塑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价值,三是建构民族气派的中国雕塑的风格。中国美术馆邵晓峰也看到了写意雕塑在主题性创作中的出色表现,可以为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带来一种新的启发与思考。他以吴为山雕塑作品中的红色精神作为考察对象,从重塑革命导师的伟大精神、凝固重大事件的历史瞬间、阐发模范人物的高尚情怀三个角度阐述了写意雕塑与红色精神的关系。中国美术馆程阳阳结合新时代国际传播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指出写意虽然是中国传统美学概念,但在当代的再次提出和践行,某种程度上却成为了融通国内外艺术认知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更易于为不同文化背景、审美习惯的观众所接受。写意雕塑便是当代中国艺术家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审美元素融入对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典范,也是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和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的绝佳案例。

三、写意概念与内涵的梳理辨析

写意是传统美学的概念,古代自有其特定的内涵。近现代以来,写意概念却往往基于西方美学、艺术的背景而被提及和运用,因此内涵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化。研讨过程中,与会专家学者就写意概念与内涵的梳理以及如何在当下语境中运用写意概念发表了看法。

北京大学彭锋立足于中国写意美学的体系性研究,将写意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之间”与“之外”。他认为,对“之间”与“之外”的追求,在中国艺术中具体落实为意象和意境的营造,二者皆是一种对本性和本质的追问。写意的“意”其实不是所谓的主观情绪,而是对超越性的关注。写意雕塑与其他写意艺术的共性,就在于既有题材和媒介之间的游戏,同时也有对更高超越性的追求。超越还是写意雕塑的最终目的,它让“之间”“之外”形成某种对峙并从对峙走向超越,彰显中国美学的独特维度。中国艺术研究院杭春晓用知识考古的方式考察了“写意”的词源与词义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发生过程。他指出,南朝时期它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就已经出现。但直到元代才逐渐成为绘画范畴的经典语汇,不过尚未与写实艺术形成二元对立。写意与工笔的写实性特点进行对举,明确出现在清代的《画耕偶录》中。及至民国,写意才完全被视为一种与西方写实绘画迥然不同的本土画法。今天,当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概念来概括民族艺术风格以实现文化重构之际,写意的话语意义将越来越凸显。至于写意和雕塑进行结合,则要摆脱中心主义的思考方式,摆脱写意与写实、写意与现代、写意与传统等二元框架,在现代的文化背景下重建讨论的前提和立场。这样,写意概念才不会成为一种终结事态,而产生更大的扩散力和影响力。南京大学尚荣也对写意思想进行了溯源。他认为,中国艺术中的写意观念可以追溯至先秦哲学领域中对“言”“意”“象”三者关系的思考。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促使“意”在文学艺术等审美领域中得到积极探讨,尚意美学亦由是滥觞。此后,“写”与“意”在不同艺术类型中也开始广泛交涉,写意则逐渐成为中国艺术的精神核心。传统雕塑自然也蕴涵着写意精神,若对传统雕塑的美学特征进行观照,可以看到“尚意”和“重象”两条体现写意精神的脉络,但都属于传统的文人美学范畴。中国美术馆张晴亦从思想研究角度对写意概念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写意观念可追溯至先秦对于“道”的体悟。在绘画理论中明确提出写意概念之前,写意观念在哲学范畴已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从根本上说,“意”就是“道”。写与意结合,便既强调艺术家对客观物象的主观传写,又体现宇宙之间的生意,使事物的本质认识转化为意象的表达。然而,现当代语境下提出的写意概念已经不同以往,而是透显着积极精神和主动态度的融合性美学概念。中央美术学院于洋对中西艺术中的写意共性研究做出了省思。他从中国艺术思想的近代演变与转型视角,展开对中国写意与西方表现的本质阐析,指出写意传统的起源和它的当下意义,并由此触发中西文化艺术相通性的思考。于洋还认为,写意雕塑作品作为中国写意和西方表现关系之契合的范例,正是一条解读中国文化现代性方案的正确途径。

四、写意精神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与会专家还进一步将写意雕塑的话题进行了拓展,讨论了写意精神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及其特点。

中央美术学院邱振中经过考察比较书法和装置作品,对“写意”概念做出了个性化阐释。他的切入点是思考书法中绞转笔法的本质,将绞转书写时笔毫锥体接触纸面的部分不停地变换的特点应用于不同视觉艺术形式,进而体察其中与书法之写意相通的审美精神。据此,写意可以解释为:面对复杂的世界选择某一支点,其他一切都围绕这一点自然生发。而生发的前提,是由创作者内心支点所外化的技法与构成元素——手法、工具与形式要素的单纯性。生发的过程,则可概括为:深入、舍弃、凝聚、生长。中央美术学院戴士和从写意精神引入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现状谈到对“写意”的追求,认为“写意”这个问题的提出具有针对性。写意精神也可以与油画结合,发展出与雕塑不一样的话题。1960年,罗工柳先生就提出要牢牢把握中国绘画传统的写意精神,并说“写意油画是一种创造”。写意油画从提出至今已有六十多年,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共识。正是写意精神,召唤了无数中国油画家的创作灵感、无止境的探索和全方位的主体建设。写意的“写”并非一种纵容,反而是挑剔、讲究,强调一笔一划都要跟真心感受相联系。写意的“意”也没有特别规定,无论是写个人之意还是公众之意、社会之意皆可。立足于当今中国的文化语境兼容并蓄就是“意”的真正内涵。中国艺术研究院侯样祥介绍了写意性雕塑在陶瓷材料方面进行的探索。他提出,写意的评判标准是作品是否具有诗意。陶瓷是一种适合塑型的天然材料,在漫长的中国雕塑史过程中,它与写意精神结合得天衣无缝,尤其是胎料和釉料在1300度高温下呈现出的自然流淌效果,可以充分体现写意精神所透现出的诗意。因此,要真正认识到写意雕塑的当代文化特性,对当代陶瓷中的写意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此次学术研讨会还首次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写意雕塑理论建构工作的主要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汇报。与会者探讨了新时代中国文化与雕塑艺术研究领域中探索出来的新视野、新方法、新理论与新成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推进了学科的发展以及理论体系的构建工作。

猜你喜欢
中国美术馆雕塑概念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巨型雕塑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我的破烂雕塑
幾樣概念店
写实雕塑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小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