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壮医经筋理论诊治硬瘫症

2021-12-05 00:23梁冬媚韦英才蓝毓营许宗迪莫雯智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经筋气血肢体

梁冬媚,韦英才,蓝毓营,许宗迪,莫雯智

(广西中医药大学 壮医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近年来,我国中风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每年平均增长约8.3%,总体发病率居世界首位[1]。中风病的特点为高病残率、高复发率及高死亡率,并呈现出年轻化的发病趋势,且带来较高的经济负担,成为目前社会对其关注度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在中风后遗症中硬瘫占60%~80%。硬瘫主要表现为肌肉群肌张力增高,造成肢体运动不协调,迁延不愈可发展为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等[2]。因此,关于硬瘫的治疗也成为中风后遗症的重点研讨方向之一。

1 中医辨证施治

根据硬瘫的症状体征,属中医学“中风后遗症期”范畴。中医学认为,中风病位在脑,疾病本质为本虚标实,病因上以气血亏虚为本,风、火、痰、湿为标,病机为阴阳失调,筋脉失养。《素问·阴阳别论篇》载:“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三阳”谓太阳,主诸阳之气及主筋;“三阴”谓太阴脾土,脾为气血化生之源,主肌肉四肢。两经合而为病,脾土生化失常不能化生气血,阳气无以生,脉道不利,不得实四肢,发为偏枯。又因“风”为百病之长,虚邪贼风,或风阳上扰,或引动痰浊。《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云:“中风使然……正气引邪,涡辟不遂”,即为正气亏虚,气虚血少,恰受邪风,正不胜邪,邪气直中入里,上扰清窍,气血运行受阻而滞,脉道不利,肢体拘急不用。又见《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论脾土中虚,木强贼土,肝阳耗伤津液,又化风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经脉阻滞,脑窍失清[3]。再有《素问·通评虚实论》载:“偏枯……高粱之疾,寒风湿之病也”,嗜食厚腻之品,中焦失常,湿蕴生痰,停聚中焦,郁久化热,热极动风生风,风邪走窜,引动痰浊,窍闭神逆,经脉痹阻,四肢不实。故正气亏虚之时,复因风邪直中,风火相乘,伤于阳;饮食不节,湿气聚集,而伤阴;阴阳失调,脉道不利,则受之。

治以调神导气为主,调节气血阴阳、疏通经络并重。取穴上沿督脉、手厥阴心包经及足太阴肝经,运用普通针刺水沟、三阴交、内关等穴位及不同配穴。

2 壮医辨病施治

2.1 病因病机

2.1.1 “三道两路”理论 壮医“三道两路”理论提出,“三道”即人体的气道、谷道、水道,人体通过“三道”获得生活所需的水谷、自然之气等基础物质,将其化生气血以濡养全身,同时排泄掉化生过程中产生的代谢废料。“两路”即龙路、火路。龙路,乃人体内血液运行的通路,“咪心头”(心脏)为调节龙路的枢纽脏腑。火路,为人体内的传感通道,联络上下内外各脏腑官窍,通过“巧坞”(大脑)中心指挥调节,由其主干与分支执行工作,以网状形式联络全身,连系承接人体的“三道两路”。人体通过“三道”获取的营养物质,不断化生为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并在龙路与火路共同作用下散布人体内外上下,向机体脏腑肌骨配送养分。“三道两路”的畅通维持着人体内外环境的调节平衡,使机体与外部环境二者相适应,完成壮医基础理论中的“天、地、人”三气同步,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达到并维持体健的状态[4]。

2.1.2 经筋理论 壮医中“筋”又称“伊”,广义上的壮医“经筋”解释为火路。《灵枢》认为,人体系统中骨为干,筋为纲,肉为墙,其中经筋的生理状态为肌肉解利,具体表现在筋者属节,乃肉之力,联络人体骨节肌肉。当三道化生气血津液正常,火路将营养物质运行至全身,经筋得以充养,足以约束肌骨的状态平衡,又可在接收到“巧坞”信息时,由龙路向肌骨关节发出对应信息进行协调,使肢体得以完成伸展、托举等动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其生理作用可总结为:筋壮者强,筋舒者长,筋劲者刚,筋和者康。在人体结构分布中,数条经筋攀骨附节,纵横交错地网布机体各部,形成数个“网结”,如同战时的“烽火台”,“网结”接收“巧坞”的指令并将信息向全身传递,以此调节机体生理平衡并支配肢体关节的协调活动。“因结致病”是经筋特有的病理表现[5],当肌筋劳损,复感邪毒,致使经筋失衡,产生筋结,横络盛加,气血津液生化失常,三道两路功能失责,致三气不同步,发为筋病。筋结对两路的卡压或阻滞,可表现为局部疼痛、肌肉痉挛,甚至萎缩不用、功能障碍等一系列影响肢体活动的症状。

2.1.3 “筋纵则瘫”理论 在壮医学中,中风也称“麻邦”,分为“龙路疾病”“火路疾病”两方面。中火路即筋不荣,属“筋瘫”;中龙路即脉不通,属“语瘫”。本研究基于壮医“三道两路”理论,以“筋瘫”展开,认为本病多缘于患者体虚劳累或邪毒侵袭,筋肉组织保护性挛缩、扭转等失去平衡,筋脉挛缩不解,经筋失衡,形成筋结,横络盛加,筋结集中发生在“巧坞”、督脉及肌骨活动的作用线上,形成筋结线,相互交错构建为成多维的病体框架,打乱了人体内环境的秩序,三道化生失职,两路得不到濡养,信息传导缺失,“巧坞”调控不到位,从而引起一系列相应症状。

“巧坞”为火路之中枢,在上属天,位高权重,为火路信息传导的中枢脏腑,指挥人体各部,是承载人体各种活动、行为的主要脏器,是人体的“总指挥”。当筋结盛加在“巧坞”(脑部),“巧坞”失其责,火路联系沟通内外上下各脏腑官窍的功能下降,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导致气血运行失常,经筋不荣,最后失去平衡。经筋失衡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筋纵致无力;二是筋急致疼痛[6],结合壮医“三道两路”及经筋理论,本文提出“筋纵则瘫”理论。《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载有经筋驰长为痿,驰长即为“纵”。筋纵者,即筋肉组织失去弹性收缩而生筋结,横络盛加,经筋失于气血津液及阳气的濡养,“巧坞”接受信息及发出指令的功能发生故障,导致肢体不可随意活动,肌肉紧张,对刺激极为敏感,出现筋肉组织弛纵、不收不用的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半身不遂等中风后遗症症状。

综上,硬瘫的病机可归纳为毒虚致病,横络盛加,筋结滞脑,火路不通,三道不畅,筋失濡养,筋纵则吟掘(瘫)。

2.2 治疗原则

基于硬瘫的壮医病因病机理论,治疗该病的关键点在于“消结”。沿十二经筋走向,摸结定位,找准致病的筋结点,运用手法松筋解结,再以燔针消结,畅通三道两路,加强其联系沟通内外上下各脏腑的功能,改善气血津液的生化运行,经筋得以濡养,从而恢复信息传导功能,并调节支配关节肌肉的协调运动。故笔者提出治疗硬瘫的原则为解筋结、通火路、养经筋、解筋纵。

2.3 治疗方法

2.3.1 头部放血 本文认为本病属毒虚致病,气血亏虚,且阳气主筋,筋病易耗伤阳气,因此须先调和人体气血,恢复阳气,促进人体内外环境平衡,为后续治疗创造良好环境。足厥阴经自大趾背毫毛部上行,出于额部。督脉起于小腹内,沿脊柱上行达项后,进入脑室上至巅顶沿前额下止于上唇系带。此阴阳两脉,共行于头顶,既调节肝血,又激发阳气,故沿巅顶的督脉及足厥阴经,予一次性注射针头点刺放血,疏通龙路运行,调节龙路、火路之气,增强三道两路功能,鼓舞人体正气,为驱邪外出打下基础。

2.3.2 摸结定位 筋结不仅为诊断部位,也是诊断及治疗的靶点。在直观触诊下,明确的靶点使得治疗更准确,疗效更显著[7]。硬瘫属筋病,病位在巧坞,阳气主筋,督脉通于巧坞,故先取督脉及足太阳经筋,再根据偏瘫部位的经筋线走向、麻木及痛点分布情况,寻找相应的阳性点,发现患者感受最强烈的瘢痕、条索、结节、高应力点,运用肘功为主、手功为辅的手法松筋,在一定的部位、力度及时间下(你硬我软,你软我硬,你深我尖,你浅我钝,刚柔并济),沿经筋方向,以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力度,通过直接法、间接法、强弱法及诱导法等经筋推拿方法,舒缓并放松肌肉组织,对具体经筋解结,疏通两路。

2.3.3 燔针消结 “燔针”中医学中多有提及,《素问·调经论》认为筋病需调筋,燔针劫刺以为法;《灵枢·官针篇》提出以燔针刺法治疗痹病;《灵枢·经筋》指出燔针刺法的取穴原则是以痛点为主要取穴点。壮医火针亦来源于此,但行针方式较传统中医又有其特别之处。传统医学中以韧针取常规穴位或阿是穴后,再以明火加热针柄至通红,此针法为“燔针”。而壮医火针讲求“固结行针”的准则,配合辅助用穴,如廉泉、足三里、阳辅等,在进行常规消毒后,将3~4寸0.4 mm壮医针的针尖在酒精灯上烧红,快速刺入选定的筋结灶部位,使麻胀感如触电般传导至所属经筋后出针,不需留针。行刺时注意避免损伤大血管与神经,根据神经血管的分布及肌肉厚度等调整行刺角度及深度[8]。“燔针”选结以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上筋结点为主,特殊选结上根据不同症状相应取结。如硬瘫中以足内翻及足外翻症状常见,《灵枢·经筋》中足少阳之筋病解释为维筋相交,根据阴阳维脉走向,取阴维脉上筑宾穴纠正足内翻,足外翻选用阳维脉上仆参。又如言语不清,予舌下脉络放血以释放舌部压力,再燔刺廉泉穴。燔针以800°以上的高温迅速刺激筋结点,高温向四周肌肉组织快速释放,达到解除筋结黏连、缓解肌肉痉挛及改善局部炎症的作用[9]。消除筋结点使经筋改善对巧坞的信息传导功能及支配运动的能力,畅通火路中枢,使经筋得以濡养从而解除筋纵,缓解肌肉关节的高肌张力。

三联疗法(头部放血+摸结定位+燔针消结)的综合运用,首先促进三道化生恢复平衡,再调节两路得以充分滋养,恢复“巧坞”的支配功能,筋顺肌柔,共同协调肢体关节活动。三道两路调和,三气同步,改善治疗效果。

2.4 经筋燔针疗法的现代治疗机制

研究[10]发现,头部放血可改善循环、营养脑细胞,对中枢系统恢复起重要作用。首先从人体系统的“开关”部分分析,燔针可调节细胞因子IL-1及TNF-α降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改善病理组织的黏连、水肿部分,即松解筋结灶[11];其次,在人体系统“水供”上看,以物理高温消除病理组织间的黏连,以及保护性挛缩与扭转状态,并解除血管痉挛,从而改善循环、肌肉组织及血管的双重松解,直接改善筋肉系统病理状态下的不良血供,调和气血,使经筋得到气血濡养;最后,从人体的“电供”系统看,刺激沿神经通路传导至中枢系统,激活并再生对应的神经细胞及介质,重建受损的神经通路,降低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梭内肌纤维得以放松,相应降低肌电图中F波的振幅,放松肌肉群,降低肌张力。在壮医经筋理论指导下,“开关”筋结得以松筋解结,开通“水供”及“电供”系统,气血充养“龙火”二路,肌肉群的反射活动得以调节,促进肌骨组织协同合作,加快硬瘫症运动功能恢复。

3 病案举隅

张某,男,35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半年余,2019年12月首诊。患者诉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左侧肢体乏力,症见:左侧肢体乏力,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立即送往当地医院就诊,急查头颅CT提示右侧颞顶叶脑出血,并行“右颞颅内血肿清除术+开颅颅内减压术”,术后复查头颅CT提示右侧颞枕顶叶大面积脑梗塞灶范围较前缩小,术区软组织肿胀较前好转。术后仍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左足内翻及言语不利等症状,以轮椅活动为主,不可独立行走。查体:神清,精神可,言语不利,对答切题,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左偏,左侧肢体肌张力3级,左上肢肌力近端2级,Fugl-Meyer运动分级上肢-下肢:Ⅱ~Ⅱ级,ADL指数50分。治疗上先予头部龙路放血,再沿手三阳、足三阳经筋及阴维脉摸结查灶,同时,针对语言不清方面搭配特殊取穴廉泉穴等,后对摸取到的筋结点以燔针消结,予该经筋燔针三联疗法治疗4个疗程。期间配合肢体功能康复锻炼。2020年1月复诊语言欠清,可借助拐杖行走,左侧肌力正常,肌张力1+级,Fugl-Meyer运动评分分级上肢-下肢:Ⅲ~Ⅳ级,ADL指数75分。

按:患者以左侧肢体活动功能障碍为主症,伴见言语不清,病位在“巧坞”。予头部督脉及足厥阴经放血调动阳气、调和气血。在督脉及足太阳经筋与枕骨下的交接处寻得筋结点,燔针向下颌方向刺之,刺激“巧坞”调节中枢,调节三道的恢复及维稳。沿患侧足太阳经筋寻筋结点,于约L1/2处可摸及,予长针燔针消结,将麻胀感传导至下肢,调动阳气,促进解除下肢经筋驰纵。再沿阴维脉、足少阳经筋的下肢走向,燔针刺之,纠正足内翻、膝关节屈伸不利症状,激活下肢龙路信息传导,改善下肢经筋对肌骨关节的配合活动功能。上肢部分,手阳明经筋之可转筋引痛、肩不举,以燔针刺该经筋于左侧上的筋结点,与下肢同理养经筋、解筋纵。针对言语不清,燔针取中医廉泉穴,配合手少阳经筋解除舌卷压力,缓解语不利。行4个疗程,日常规律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三道”有序化生营养物质,火路运行通畅,龙路得以充分滋养,在“巧坞”的指令下,带动肢体关节滑利运动,各部有序进行,以调筋治筋病的治病思想,达到三气同步,可有良效。

4 结语

中风后遗症宜尽早介入治疗,以恢复其肌肉关节运动功能,除日常康复功能锻炼外,针灸外治亦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壮医经筋理论指导,论述硬瘫的发病机理,以“解筋结,通火路,养经筋,解筋纵”为治疗原则,使用壮医经筋燔针疗法医治,起到减压排毒、畅通气血、消除筋结、充养龙火二路、激发三道两路的生理作用,使气血运行,经筋纵弛得以松解,肌肉痉挛得到有效放松,恢复肢体相应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猜你喜欢
经筋气血肢体
探讨经筋理论对推拿理筋手法治疗伤科疾病的指导意义*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搓手”可充盈气血
捋顺生命通道的保护神
肢体语言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肢体写作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