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鹏
关键词:半工(农)半读;上海;发展阶段;成效经验
中图分类号:K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7 — 0138 — 04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前期的教育建设多集中在发展普通中小学,中等教育结构较为单一。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各地逐渐出现普通中小学毕业生升学难和就业难的困境。同时,为适应国家经济和工业建设的新一轮发展,急需培育大量的技术型劳动力量。对此,1958年5月,刘少奇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试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发展半工半读的学校。〔1〕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试办半工半读学校。此后,半工半读教育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
上海,作为率先响应办学的城市之一,凭借其城市条件,面向城乡学生和工厂企业职工,兴办起各级各类的半工(农)半读学校,服务城市工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办学成绩。本文通过回顾20世纪50—60年代上海地区半工(农)半读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与办学成效、经验,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下,我国是如何探索新型社会主义教育形式的。
上海半工(农)半读教育从1958年开始,至1966年后停办,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上海第一阶段的半工(农)半读教育是伴随全国“勤工俭学”活动兴起的。1958年初,教育部向全国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发出“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的通知,倡导学生参加各类生产劳动,指出学生一面劳动,一面读书,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对于国家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有极其重大的意义。〔2〕在此情况下,上海各类学校开始组织学生开展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活动。如在大学方面,同济大学将学校实习工厂和生产实验室改为生产工厂,安排学生参加各种科学仪器和工业器材的生产;上海体育学院在校内划出专门土地,组织学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种植农作物。〔3〕上海各中学也广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例如:复兴中学和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联系,固定地让学生参加农业劳动;徐汇中学承接多个工厂螺丝加工、电镀磨光等生产任务。〔4〕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半工半读只是一种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开展时间主要为学生假期、课余以及专业实习时间,还未上升为一种学校形式。
1958年4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大量发展民办农业中学》的社论,强调发展农业中学对于满足广大农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需求和小学毕业生的升学要求,有重大的作用。〔5〕随后,上海各郊区涌现出大量区办、乡办、社办的农业学校。据《文汇报》报道,至1958年8月,上海各郊区已有13所农业专科学校、370所农民业余中学、214所农业中学。〔6〕这些农业中学主要招收当地生产队的高小毕业生,课程以政治、文化、农业技术三类为主,采取半农半读的学习方式。1959年11月前,上海市农业中学学生总数已达27000余人,绝大多数农业中学的校舍焕然一新,生产劳动基地也已解决。〔7〕农业中学的大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上海城郊地区青年学生的求学和升学需求,并且支援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但是,由于试办时间短,发展数量多,缺乏办学经验,很多学校的发展质量成为问题,学生流失现象普遍。1961年后,受自然灾害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困难,各项事业进入调整阶段。不少农业中学所占用的土地被要求退回生产队,学生被动员回队劳动。
在上海市区,城市半工半读学校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式,1958年后发展迅速。除教育部门主导外,上海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办学,依托城市企业和工厂的数量优势,开始试办厂办半工半读学校。由上海国棉十七厂设立的半工半读学校是上海地区较早建立起来的半工半读类型学校。该校主要面向工人群体,首批招收的50多名学员为电工、铁工、木工、保养工人等生产者和技术员,他们每逢周二、周四、周六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逢周一、周三、周五占用工作时间学习,文化与技术学习相结合,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学习时间,使其达到高中毕业的水平。〔8〕在中学方面,1960年起,上海开始设立工业中学,多由工厂和企业组建,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三年,此类学校具有职业中学的性质,学生实行半工半读,以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普通熟练工人为主。此外,上海从1959年开始试办半工半读高等学校,最先创办的七所半工半读工业专科学校包括机械、电机、电力、化工、冶金、纺织、轻工7个方面,共设29个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在校学生1200名,学校设在各专业的工厂内,工厂的生产设备被利用来为教学服务,学校与工厂合为一套。〔9〕创办这类专门性质的半工半读高等学校,为之后上海半工半读教育向高等教育阶段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
1961年后国家经济发展困难,各项建设事业纷纷贯彻“八字方针”,进入调整阶段。半工(农)半读教育的发展也受此影响,先前出现的速度快、数量大的发展势头停止下来,不少学校被精减和改办。1964年后,随着国家经济情况的好转,中央再次提出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半工(农)半读教育再次兴起。
1964年后,上海半工半讀性质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快速发展起来。1964年,上海办起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31所。〔10〕这类学校中包括: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以及工业中学,他们多由工厂和企业开办,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工业中学多招收高小毕业生)。学生进入学校后采取既学习,又劳动的培育方式,具体的劳动安排一般会结合各自主办工厂的生产特色。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有自己的学校教室和劳动基地,会在对口工厂设置分校;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往往学校教学与劳动生产的设备条件有限,会采取与固定工厂挂钩合作的方式,学生学习在学校,劳动下工厂。一些中小型工厂还会举办规模较小的工读训练班,以此培养劳动后备力量。
在高等教育方面,上海半工半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发展。1960年前,上海以七所工业部门举办的半工半读专科学校、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和部分高校的试点专业为主。1964年后,上海在原有基础上新办起半工(农)半读师范学校2所(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师范学院各1所),为中等半工半读学校培养师资力量。1965年,上海在复旦、交大、同济、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等全日制学校的10个专业试点半工半读。〔11〕还有部分高等院校发挥办学积极性,支援工厂办学。如上海工学院利用全日制大学的师资设备等有利条件,与闸北区十二个工厂合作,利用他们的生产基地,试办起一个招收老工人与工厂领导干部的机械专业半工半读班。〔12〕另外,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是这一阶段中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该校于1960年创办,1965年改名为上海市半工半读工业大学,招收工厂内经验丰富的在职工人和技术人员。学校从最初的业余教育学校,发展成为上海市半工半读教育中的翘楚,在提高广大工人知识文化水平,提升技术科研能力,服务上海生产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该校的很多毕业生通过半工半读教育,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成为上海各生产战线上的技术骨干。据统计,该校1964年至1966年的三届1482名毕业生中,担任技术干部或技术管理干部的有1273名,有13人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15人次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3〕
在上海郊县地区,除农业中学的继续发展外,半农半读学校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中级农业技术学校的推广。上海郊区的中级农业技术学校于1964年开始试办,多由公社举办,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培育目标为中等农业技术人才。学校有自己的劳动基地,学生平时在校劳动和学习,毕业后采取“社来社去,队来队回”的办法,回各自公社或生产队劳动。这类学校的优点是能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直接为当地生产发展服务。以上海马桥公社农业技术学校为例,学校设有作物栽培、畜牧兽医、农村财务会计三个班,在公社领导下,畜牧班学生为当地四个生产大队提供猪牛防疫注射服务;农业班进行全公社的稻、麦、棉、油菜田的测产和丰产调查;会计班学生帮助各生产队进行收益分配。〔14〕
总结来看,1958—1960年为上海半工(农)半读教育发展的试办阶段,由勤工俭学运动开始,之后郊区农业中学和城市厂办半工半读学校快速、大量发展,为上海建立起了半工(农)半读教育的基础。1964年后,上海半工(农)半读教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中等教育阶段的发展成果得到巩固,高等教育阶段有所突破。同时,在教育服务生产方面,半工(农)半读学校既重视培育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技术力量,也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服务水平。1966后,伴随国内政治运动的开展,半工(农)半读学校停止办学,先前建立起来的学校也逐渐改变了办学性质。
作为一种新型社会主义教育形式,上海半工(农)半读教育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牢牢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展现出了一定的办学成效。
首先,半工半读有利于工厂企业发展。工厂企业因为招收青年学生进厂半工半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厂内劳动力缺乏的问题。相较于工厂内的普通学徒或艺徒生,半工半读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学习能力较强,工作积极性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够跟岗生产,完成工厂分配的部分生产计划。从长远来看,半工半读教育还能为工厂企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尤其对于因工人年龄问题而自然减员现象普遍的中小工厂来说,青年学生的到来,无疑为工厂增添了年轻血液,他们将学生作为未来生产线上的技术骨干培养。同时,学生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又可作为工厂行政管理人员来储备,对于工厂的长远经营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次,半工半读有利于教育发展。半工半读学校的办学形式多样,主要发挥了城市生产部门和郊区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能够节省国家教育开支,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的普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上海由于普通中小学发展过快,新建中学的速度已逐渐不能适应小学、初中毕业生的人数增长,而经过1958年后城市半工半读学校、工业中学、农村农业中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普通中小学毕业生的的升学问题。上海中等教育阶段的半工(农)半读学校和普通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起,组成了上海日趋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
此外,半工半读学校非常强调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能够促进教学上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上海轻工业学校的学生因为到了工厂,看到了生产实际,并且亲自动手操作,把老师课堂上反复讲的,却不容易记住的几十道工序记熟了;上海船舶制造学校的同学在生产劳动中参加了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活动,在16个班级中提出了230个革新项目,试制成功21种化学肥料(含重复),改进教具和其他科学研究共达31项。〔15〕相较于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在短期内,对学生技术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育效果是显著的。
最后,半工半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学生在工厂学习和劳动,直接接受老工人的培训和熏陶,工厂师傅们对他们既传授技术知识,又通过日常言行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许多学生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半工半读之后,思想情感上有了顯著的变化。如上钢三厂的工人盛赞“半工半读可以使学生丢掉知识分子的架子”,通过一面学习,一面劳动,学生从对生产陌生,一上炉子就出“洋相”,到不嫌脏、不嫌累,不用师傅吩咐就主动扒渣、铲垃圾,真正像一位炼钢工人。〔16〕洋浦纺织印染厂总机械部的党支部书记表示:“自己的孩子考进工业中学,亲身参加纱布的纺织,懂得工人的劳动和创造,对物资的爱护观念增强了,现在从不随意浪费一点有用的东西。”〔17〕可见,通过半工半读有利于培育学生勤劳、节俭、热爱劳动的优良习惯,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