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粮”安才能“村”兴:乡村振兴下粮食安全的思考

2021-12-04 18:23林耿堃
粮食问题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乡村振兴

摘要: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之一,本文从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主体地位和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两个方面出发,研究论证了确保粮食安全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研究发现我国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并且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高,“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要前提,但是新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粮食安全问题,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三点对策和措施保障我国乡村振兴下粮食安全战略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粮食安全 农民生活 粮食价格

一、引言

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自此成为我国农村工作的首要工作要点。201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1]。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了国家对于制定并实行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和供给体系的主体责任,鼓励各地政府积极建设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并充分发挥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粮食作为最重要的农产品,粮食安全自古以来便关系到国计民生。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离不开新粮食安全观的实践。本文刍议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行的最重要根基旨在探寻乡村振兴战略和粮食安全战略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建设的现状,并为乡村振兴下粮食安全发展。

二、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根基

(一)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回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改革的历史,不难发现以农民为主体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是改革成功背后最宝贵的经验[2]。无论是土地改革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包产到户时期,每一次农村社会的变革都离不开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可以说农民是我国农村社会伟大变革的“主力军”。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化农村工作改革的“深水区”,处于“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历史再选择的十字路口,而乡村振兴是我国自扶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农村工作的重大战略推进[3],而决定这项战略推进是否成功、推进的好不好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农民。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并且多次在公开强调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及充分发挥农民群体的积极性。只有矢志不渝的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主体作用,才能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并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二)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随着粮食安全战略的不断推进,粮食价格是否落在合理的区间是落实和发展粮食安全战略过程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4]。粮食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之一,粮食的价格直接关系到农民家庭生活水平。因此粮食安全不仅直接影响到粮食价格,也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整体水平,而农民的收入提升也将进一步反馈在粮食生产上进而影响到粮食的安全[5]。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内在关系[6],即粮食越安全,则农民整体收入越高;其次,农民的收入水平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后,将有效的增加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才能得以保证。

(三)粮食安全是实现农业产业振兴的前提

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任务是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农业强国。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需要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行,这五个方面的总要求是推动我国农村社会矛盾的客观表现,五个方面互为整体,但各有侧重,而产业兴旺便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粮食是农业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要先确保粮食的安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完善粮食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体系需要统筹调整种植业的生产结构以及扩大优质粮食产品的种植面积,从而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这表明实现提高粮食的安全保障能力有助于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建设,进而加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才能最终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三、手中有粮,心存警惕:我国粮食安全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粮食产量屡创新高,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高

过去的十余年里,我国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实现了“十七连丰”的生产奇迹,而且连续六年年产量超过十三万斤,击碎了某些西方学者所谓的“中国粮食完全不能自给”的谣言。我国粮食总产量由2001年的45263.67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66949.20万吨,涨幅达到47.9%,其中均值为55779.52万吨,偏度系数为-0.0327,说明我国粮食产量呈现左偏分布,即我国近几年的粮食产量快速上升而增长速度远超之前年份。其中我国主要四种粮食作物近二十年产量描述性数据如表1所示。值得注意的是,玉米的产量呈现了右偏性,而其他粮食作物的产量均具有左偏性,这说明我国除玉米以外的主要粮食作物最近几年的粮食增量远高于过去的年份,其中水稻的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最大,说明水稻产量表现最为明显。

据统计,近二十年我国进口的主要粮食作物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无论是均值、中间值还是最值,大豆的进口量均远超水稻、小麦和玉米的进口量,且大豆进口量的偏度为负,而其他主要粮食作为的偏度为正,即为小于大豆进口量均值的年份较多,说明大豆有些年份的进口量过多直接拉高了整体进口量的均值;小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进口量均值的年份较少,说明我国其他主要粮食作物有些年份的进口量较少拉低了整体进口量的均值。而从总体上看,我国近二十年的水稻进口量占比仅为千分之四,小麦进口量仅为百分之一,玉米的进口量占比仅为千分之九,只有大豆的進口量较国内产量多。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较高,这也说明近年来我国的粮食供给符合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于“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本要求。

(二)粮食总成本逐步提高,隐患与成就兼存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统计调查显示,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的总成本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每亩总成本由2013年的1026.19元增加到2018年的1093.77元,涨幅达到6.59%,其中生产成本由2013年每亩844.83元增长到2018年每亩868.9元,涨幅为2.85%;土地成本由2013年的每亩181.36元增长至2018年每亩224.87元,涨幅为23.99%。但是自2016年起每亩粮食作物的净利润开始由正变负,而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农户的农业补贴等仅占不到农户收入的3%[6],可以看出在2013-2018年水稻、小麦和玉米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总成本增加远高于农业补贴额度的上升和农户经营收入的增加,这将较大程度直接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并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的建设。而种植的土地成本增幅明显较生产成本增幅大,较大幅度的土地成本增长说明农民需要在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上花费更多的资金,而土地租金成本对其种植结构的影响非常明显[7],且粮地租金上涨将导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下降并加剧粮地的“去粮化”趋势[8],进一步加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推行粮食安全战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工成本由2013年的每亩429.31元降到2018年的每亩419.35元,降幅为2.32%;化肥成本由2013年每亩143.31元降到2018年的每亩139.02元,降幅为2.99%[9],这说明我国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时代的趋势,通过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体系的建设以及农业机械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有效的降低了粮食作物的单位人工成本,并且有效降低了单位粮食的施肥成本,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并切实保障了粮食安全。

(三)粮储物流水平较高,但仍然存在风险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中指出,新时期我国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10]。目前我国的标准粮食仓房能够储存容量超过6.8亿吨,相比于1996年增长超过30%,我国的粮食储存安全总体条件已经达到了世界较为先进的水平。而在粮食交易和流通方面,我国跨省粮食物流总量超过2.8万亿元,涌现了一大批优质的粮食物流企业,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30余个省级粮食交易中心和4000余个粮食售后服务站,全国粮食市场的运行整体正常。但是目前我国粮食仓储和粮食物流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我国粮食产后损失較高,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估算,每年我国粮食在储存、运输和加工等过程中的损耗量达到700亿斤以上,相当于粮食主产区吉林省一年的粮食产量,粮食全产业链上的消耗率达到12%,而且在消费环节每年浪费的粮食相当于最少三千万人的一年口量,严重危害到我国粮食安全;其次,我国粮食价格依然具有政策托市的特点,并且容易受到市场机制的干扰导致农民的收益下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中玉米保护价政策和大豆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均已经取消,而小麦和稻谷收购价政策仍然在延续,但是无论是早已取消的或是仍在存续的粮食价格政策均对于粮食作物的价格起到了极大的支持作用,这使粮食价格上升缓慢,价格较为平稳。

四、农为邦本,粮为政首:新时期“粮”安“村”兴的发展路径

(一)完善粮食价格制度,迈上农民增收新台阶

随着粮食政策的不断演进,我国的粮食政策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在推行粮食价格机制的市场化同时也要警惕过度市场化带来的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带给农民的危害。因此政府在制定粮食价格政策时应当考虑按照一定的标准加大对农户粮食生产相关保险保费的补贴,利用金融市场机制对粮食市场价格形成进行调整,从而降低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针对不同品种和不同品质的粮食作物采用不同的价格政策,和不同的指导价收购方式,深入推进“优粮优价”工程建设,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谷贱伤农”的发生。并应当充分利用政策的引导作用,扩大优粮的生产和投入,减少普粮的过剩产能,进一步深化农村粮食生产的供给侧改革。

(二)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农村新发展格局

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指导精神,需充分发挥粮食生产中科技的支持作用,提高粮食品种品质,把握市场需求,开发优质受欢迎的粮食品种,利用科技改善乡村粮食种植的基础设施条件,并积极推广科学种植方法,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乡村振兴下粮食安全战略的有效实施。发展粮食产业集群作为优质粮食工程的核心动力,着力发展以“政府-企业-农民”为核心的粮食全产业链,粮食产业集群化有效地促进了乡村和县域的一二三产业间相互融合,并进一步壮大乡村经济与县域经济,有利于落实“万企进万村”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通过优质粮食工程的建设能够建立起乡村地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强化节粮减损考核,引领粮食节约新风尚

加强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中关于粮食损耗环节的评估与考核,强化地方政府在各个环节节粮减损的责任意识,积极推动各环节的粮食减损工作,有效实现粮食安全战略的全面推进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的任务目标。地方政府在开展粮食减损工作时,应当加强粮食减损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确保粮食在储存和运输环节上的效率,并有效减少粮食损耗;鼓励研发新型粮食加工技术,避免加工过度引起的粮食损耗,减少因为加工环节处理不当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在粮食消费方面,应当注重弘扬“米饭粒粒念汗水,不惜粮食当自悔”的优良传统,积极宣传节约粮食对于我国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粮食节约的行动中,倡导文明健康的节粮新风尚。最后政府应当健全粮食浪费监督和管理机制,并依照法规在粮食节约减损方面的进行全方位的部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01).

[2]王玉鹏,孟保芹.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毛泽东农民观的当代价值[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35(05):19-23.

[3]龚庆,林耿堃.后扶贫时代视角下的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4):44-45.

[4]隋丽莉,顾莉丽.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价格政策成效、问题与改革方向[J].经济纵横,2020(03):119-128.

[5]林耿堃,盛积良.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农民消费结构变迁研究[J].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2):76-81.

[6]杨彩虹. 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粮农增收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7]贾贵浩,朱阅森.基于粮食安全的粮食生产供给侧改革研究[J].粮食问题研究,2020(05):15-19.

[8]郭欢欢.重庆市土地租赁户农作物选择机制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威胁[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02):37-43.

[9]刘余,周应恒.粮地租金变动对种粮行为调整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3):85-96.

[10]林耿堃,龚庆.基于熵值法的粮食安全视角下粮食主产区农用化肥问题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1,48(03):37-39.

[11]《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J].中国粮食经济,2019(11):34-43.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