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科技奖励成果贡献力分析

2021-12-04 08:50:38张汝斌高跃东王宪文卢云涛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产学研科技成果云南省

张汝斌 邓 艺 高跃东 吴 斌 王宪文 卢云涛

(1.云南省科学技术院,云南昆明 650228;2.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信息中心,云南昆明 650051;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生物多样性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云南昆明 650223;4.保山市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云南保山 678000)

0 引言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对科技工作者在技术创新研发活动给予的最高科学荣誉表彰,旨在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在创新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学技术事业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国家综合实力[1]。其奖励设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5个奖项[2]。根据1999年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云南省先后制定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实施细则》和《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手册》,积极开展云南省科技奖励平台系统建设和组织申报评审工作,对从事科研活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科研工作者和团体进行奖励,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内外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趋突显。“十三五”期间,云南省评选科技奖励成果共计845项。其中,获得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的有4项,获得技术发明奖的有38项,获得科技进步奖的有667项,获得自然科学奖的有136项。奖励成果涵盖生物医药、农业、冶研新材料、轻工制造、环境保护、电子信息等近60个学科领域,形成2 300多个研究主题、1 100多个科研机构和上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的科技创新团体。但是,云南省仍然存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主导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不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3]。本文将针对云南省“十三五”期间科技奖励成果现状及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云南省科技奖励成果的贡献力,为提高云南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奖励管理水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规模化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1 基本现状

1.1 科技奖励成果产业趋向优势领域

在云南省,“十三五”期间,科技成果奖励一等奖主要集中在医学及医疗卫生(占35%)、冶金材料与工程(占21.4%)、农业(占20.4%)等学科领域,这与当前云南省大力打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方向一致。其中,在技术发明一等奖成果中,冶金材料与工程数量占本学科领域数量的比例最高(占60%),医学及医疗卫生和机械轻工数量均占各自学科领域的33.3%,而这些学科领域正是云南省发明创新具有突出优势的重点领域方向;在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中,冶金材料与工程(占29.4%)、环境保护与气象(占16.7%)、医学及医疗卫生(占13.8%)、水利土木建筑(占12.8%)等领域在各自领域内获一等奖比例较高,这些领域也是是云南省产业化和创新程度较高的领域方向;在自然科学一等奖成果中,数理与天文(占75%)、冶金材料与工程(占45%)、农业(占23.8%)、医学及医疗卫生(占19.4%)等领域在各自领域内获一等奖数量最多,这些领域也正是云南省在自然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优势较为明显领域方向(表1)。

表1 科技成果奖励类别与学科领域(2016—2019年)

1.2 企业科技合作创新的主体地位明显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科技奖励成果中第一完成单位是企业的有252家(占29.8%),是医疗机构的有207家(占24.5%),是科研院所的有194家(占23%),是高等院校的有122家(占14.4%),是事业单位的有70家(占8.3%)。分析可知,这些优势企业在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活动中,有效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逐步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图1)。 数据统计还显示,通过机构联盟合作完成的科技奖励成果共有440项,占所有奖励成果的52.1%。其中,科研院所的联盟合作(合作承担项目数/承担项目总数)为64%、高校为65.3%、企业为56.2%、医疗机构为23.9%。可见,科研机构联盟合作创新意识逐步增强,高校更倾向于联盟合作方式开展项目研究,而企业则倾向于独立承担项目研究的方式。这反映了企业具有较强的成果应用和产业化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科研成果从研发到应用的全过程,而高校院所则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来实施成果的产业化(表2)。

表2 各类机构承担科研合作获奖占比情况(2016—2019年)

图1 科技成果奖励第一完成单位情况比较

1.3 传统支柱产业发展领域势头强劲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共有4项。其中,1项与矿产业发展有关,3项涉及农业生产及推广应用。这些成果有效提升了云南省科技创新实力,成果应用与推广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促进了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4]。如云南省地质调查局李文昌创新“西南三江”探矿理论,组织实施云南省3年地质找矿计划,实现了我国地质成矿理论和找矿的重大突破,找到潜在价值超过5万亿元的宝藏,仅在“三江”云南段发现的12个超大型矿床中,预估经济价值超过4 000亿元,具有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云南大学张克勤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线虫生物农药——线虫必克,有效解决了粮经作物受害的世界性难题,防治率高达80%,具有强力的科技产业利用与推广价值;云南农业大学盛军推广茶园面积超过15亿m2,带动了800余万名茶农进行名优茶叶生产,全省茶产业总产值由2008年的105亿元提升到2018年的840多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云南省农科院番兴明育成国家和省级审定玉米品种40余个,累计推广应用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面积达760亿m2,新增产值137.5亿元,显著提升了山区粮食产量,助力脱贫攻坚,技术成果应用显著。

1.4 研究向多学科和跨领域聚集发展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科技奖励成果涵盖的58个学科领域中,医学及医疗卫生(有273项)、农业(有200项)和冶金材料与工程(有81项)3个学科领域,科技奖励成果数量始终处于前三名,稳居第一梯队;环境保护与气象(有58项)、水利土木建筑(有46项)、机械轻工(有46项)和电子信息技术(有37项)4个学科领域,科技奖励成果数量稳中有进。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呈上升趋势明显,从2016年的5项增长到2019年的17项;而交通运输(有38项)、动力与电气(有35项)和数理与天文(有19项)3个学科领域,年均科技奖励成果数量相对稳定;决策咨询(有8项)和科普(有4项)两个社科类项目科技奖励成果的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决策咨询类项目只有在2016年进行了奖励评审,而在2017年未开展科普类项目的奖励评审(表3)。

表3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科学技术奖项分布情况(2016—2019年)

2 贡献力的数据分析

本文选择云南省“十三五”期间的845个科学技术奖项目,以获奖项目的类别、等级、数量作为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的重要评价指标,通过数据清洗、指标关联和特征提取,运用权值平均模型(Weight average model)对“十三五”期间获科技成果奖的科研单位创新能力和科技人员贡献力进行公式计算分析。

2.1 获奖科研单位贡献力分析

运用单位创新能力权值平均模型,对“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的16个州市进行模型推演分析。研究数据表明:昆明(I-3397)、曲靖(I-119)、玉溪(I-109)三市的科研单位贡献力排名位居前三位(图2)。这些区域内的科技基础条件较好,科技发展较快,其高校、院所等科研单位人才集聚、研究实力强劲,科技成果数量多,故对产业化发展的贡献力较大(图2)。

图2 科技成果奖励——科研单位贡献力行政区划排名

单位年度创新能力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

i=0, 1, 2, 3表示项目所获奖励级别。0表示特等奖,1表示一等奖,2表示二等奖,3表示三等奖。

SUMyear表示当前年度该行业获奖数量。

Wj表示项目奖励类别权重。W1表示自然科学奖5.18,W2表示技术发明奖3.53,W3表示科技进步奖1.29。此权重是根据10个年度3个奖励类别获奖数量比例的平均值进行计算所得。

Cntj表示单位在某一行业获此级别奖的项目数(当前年度)。

Sumj表示当前年度某一行业获此级别奖的项目总数。

2.2 获奖科技人员贡献力分析

运用科技人员贡献力权值平均模型,对“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参与科研的技术人员进行模型推演分析。研究数据表明:农业领域亮点频现,反映了云南农业的科技优势。据统计,排名前50名的科技人员(图3)在农业种植、新产品研发等方面获得的科技成果数量较多,贡献力较强,这些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奖励项目主要来自传统优势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而从事基础研究的高尖端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

图3 科技成果奖励——科技人员贡献力前50名排列

人员贡献率计算模型是:

其中:

Cnt表示获奖项目组的人数。

j表示人员在项目组中排名。

i=0, 1, 2, 3表示项目所获奖励级别。0表示特等奖,1表示一等奖,2表示二等奖,3表示三等奖。

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1 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难度较大

“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云南省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5]。在科技奖励成果中,三大科技项目奖励的分布不均匀,科学技术进步奖偏多,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偏少,仅占获奖总数的14.7%,比上海市的少5.3个百分点,比广东省的少0.3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南省在原始创新、核心关键技术方面的能力较弱,创新成果储备不足,特别是高质量且实施产业化的重大科研成果相对较少。同时,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导致理论研究的原创性和深度不够,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3.2 部分领域的科技创新突破存在瓶颈

对“十三五”云南省期间的科技奖励成果分析可知,获得一等奖的奖项占本领域的比值较低的学科领域有:电子信息技术(占2.7%)、机械轻工(占4.3%)、交通运输(占5.3%),反映了这些领域在短期内要产生新的科研突破有较大难度;动力与电气(占8.6%)和农业(占10.5%)两个领域奖励成果总数较多,分别为35项和200项,这两个领域的技术成果虽已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但一等奖占本领域的比值仍然偏低,说明该领域的科技奖励成果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转化率偏低仍是科技创新突破面临的瓶颈问题。

3.3 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科技奖励成果半数以上为合作研究项目(占52%),低于上海市(占66%)14个百分点、广东省(占62%)10个百分点[6]。可见,云南省与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在产学研科技项目合作中还有较大上升空间。特别是,高校、院所及企业各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融合创新意识和潜力、协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3.4 科技奖励成果推广应用产业化滞后

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一般需要6~10年,周期长、转化率低。据统计数据显示[7],2018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35%,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70%的比例,云南省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则更低。这说明:①云南成果转化效率与承接企业科研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②科研人员“重论文产出、轻科技奖励,重项目申报、轻成果转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产出的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不高,面向市场和企业技术需求较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难度大,动力不足;③云南省科技奖励侧重于对国内外前沿技术的项目经费支持,对科技奖励项目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重视不够,一些有市场潜力的科技奖励成果因得不到资金支持,成果推广市场规模小,产值低,见效慢,导致科技奖励成果转移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进程相对滞后。

4 对策建议

科技成果奖励与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成果的原创性、先进性、系统性以及应用情况等都有一定要求,科技成果只有进行有效技术转移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才能产生经济效益[8]。为此,对促进云南省科技奖励成果与推广应用提出以下建议。

4.1 创建产学研合作人才梯队,增强成果转化内生动力

产学研人才梯队是科技成果奖励及应用推广的关键因素[9]。应逐步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一要创建产学研合作人才梯队。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原始创新能力、产业技术攻关能力三大能力建设为重点,深化产学研合作,吸引国内外顶尖科学家、高层次科研人才和研究团队,大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大幅提高科技奖励的质量和奖励对象的多元化。二要围绕云南医药、矿业、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行业等优势领域,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能力,增强成果转化内生动力,逐步实现科技项目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的无缝衔接。

4.2 创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为加快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发展,应依托云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联合高校、院所、企业的相关成果奖励单位,打造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加速科技奖励成果推广应用。一要建立由云南农业大学牵头的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协同创新中心、由昆明理工大学牵头的复杂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由云南大学牵头的西南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由云南省贵金属集团牵头的云南省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各类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科技成果与特色产业、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二要以政府基金为引导,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引擎,搭建高校院所“研之能”与企业“产之需”的创新合作方式,共同打造科技成果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完整服务链,形成高校、院所、企业,产学研三协同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4.3 构建科技奖励成果转化体系,营造产业创新环境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先进的成熟技术进行多方渠道、多个行业的渗透式应用,以技术作为驱动引领市场经济活动,激发创新潜能[10]。为此,应以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建云南省科技奖励成果转化体系,全面提高科技奖励成果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能力;制定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项目奖励成果的转化与实施方案,立足全省重点难点产业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为科技产业发展构架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大健康、新能源等前沿科技,从“十三五”期间云南省获得的科技奖励成果中选择优秀成果进行成果转移转化,并为其提供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五位一体 ”一条龙服务,形成产学研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项目合作的有机实体,为加速科技奖励成果转化,推动云南经济增长营造良好产业创新环境。

5 结语

本文运用大量详实数据解读了云南省“十三五”以来的科技奖励成果产出数量特征、产业结构特征、经费资助特征,重点分析了单位贡献力和人员贡献力。在此基础上,对促进科技奖励成果涌现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出对策建议,为提高云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奖励管理水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规模化化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产学研科技成果云南省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24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 16: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