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2021-12-04 22:41:28关丽丽
医疗装备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分辨力容积变异

关丽丽

天津市静海区医院心内一科 (天津 301600)

冠心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临床需加强早期诊断、评估[1]。既往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SCA),但因其具有创特性,操作过程复杂,费用昂贵,适用性不强,逐渐被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替代。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使检查更快、更好、更大范围成为可能,其不仅能够各向同性成像,还可以在肌肉骨骼检查、特殊情况下的多方位重建、CT 脊髓造影、心脏评估等多个方面应用。该检查方式简便、无创,利于多方位采集数据,时间及空间分辨力高,在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中均适用,实施效果好[2-3]。本文全面论述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1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技术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最早被用于临床是在1998年。临床上,借助锥形X 线束(宽度可调节),适层厚需求对锥形线束宽度进行调节,以此激发不同数目探测器,在一次采集中获取多层图像[4]。多层螺旋CT 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完成大范围容积扫描,时间、空间分辨力高,图像清晰,在短时间内便可成像[5]。然而,其尚存在缺陷,如8层及以下探测器采集到的数据易受层厚、时间及空间分辨力等多重因素影响。

自20世纪初,16层螺旋CT 被用于临床,容积扫描速度加快,时间及空间分辨力增强,实现了各向同性成像,发挥了心电门控、可变速扫描等技术优势,能够消除心脏运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6]。应用冠状动脉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对直径大于1.5 mm 的冠状动脉清晰成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目前,64层螺旋CT 的临床普及率较高,原理即新一代大功率、高毫安X 线球管,扫描速度为0.35 ms/r,大约10 s 便可完成心脏扫描。因此,患者无需长时间屏气,诊断过程中对心率要求较低。因Z 轴方向分辨力提高,几乎可实现各向同性,常规扫描便可获取0.4 mm 各向同质分辨力,为多平面重建功能开拓了新的应用空间,能够清晰显示直径>0.3 mm 的冠状动脉图像,获取更加丰富的临床诊断信息,使临床诊断结果更加准确[7-8]。近年来,128层、256层螺旋CT 逐渐发展被应用于临床。

2 多层螺旋CT 图像后处理技术

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仿真内镜、曲面重组均属于多层螺旋CT 图像后处理技术,各有优势[9]。多平面重组能够从多个层面实施图像重建,于不同方位显示病变,明确冠状动脉主干全段及腔内外状况,但是该过程中需要用到多幅图像。最大密度投影技术,即使微小的密度差异也能够被检测出来,可清晰显示血管壁钙化、斑块情况,但是无法清晰显示解剖结构的三维关系[10]。容积再现具备丰富的成像参数,能够将多类组织结构在同一图像上展示出来,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展现不同组织,使冠状动脉与心脏三维关系更加直观、清晰,狭窄位置长度、斑块性质更加可靠[11]。仿真内镜能够实现冠状动脉腔内重建,清晰显示血管内壁情况、狭窄程度、分支口形态,但在显示渐进性狭窄、表浅溃疡方面的效果不甚理想[12]。临床常联合应用多种重建方式,以获取丰富的信息,便于得出全面、准确的诊断结果。

3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

3.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通常由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评价。既往4层螺旋CT 扫描速度慢,层厚大,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诊断方面,灵敏度、特异度均较低;发展至16层螺旋CT,50%及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灵敏度、特异度均介于80%~90%[13]。近年来,随着64层、128层、256层螺旋CT 的应用,对直径>2 mm 血管的显示率及其有明显狭窄时的灵敏度、特异度均显著提高。故而,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中,实施多层螺旋CT 无创性冠脉造影,图像质量、分支显示率均较高,能够对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有效筛查[14]。加之,多层螺旋CT 能够有效预测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便于介入治疗前完成病变筛选,规避有创性SCA操作。

3.2 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诊断

冠心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倘若斑块破裂,会导致患者死亡。有数据显示,由狭窄程度不足75%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致的心肌梗死高达80%以上[15]。基于上述情况,需对斑块性质实施准确评估,有效预防冠心病,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当前,冠状动脉斑块诊断的金标准为经冠状动脉内超声心动图,这是一种有创操作方式[16]。在斑块检出及类型评价中,多层螺旋冠脉CT 成像具有优势,能够在斑块密度已知的状况下,确定斑块类型,以此为参照,评估其是否稳定。

3.3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诊断

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形成冠状动脉钙化[17]。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检出冠状动脉钙化十分关键,便于该病确诊。一直以来,电子束CT 都被用作钙化积分测定,能够对冠状动脉硬化程度进行评价,实现冠心病预测[18]。多层螺旋CT 除了能够定性、定量诊断冠状动脉钙化之外,还能够对冠状动脉管腔通畅情况加以明确。有实验证实,应用多层螺旋CT 检测钙化积分的准确度、灵敏度均较高,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预测价值[19]。

3.4 冠状动脉支架放置术后诊断

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会采用冠状动脉支架放置术,术后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问题,不利于患者恢复。有实验显示,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术后平均再狭窄率分别为46.0%和5.5%[20]。既往临床上主要采用SCA 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疗效,但其具有创特性,存在风险,无法明确支架形态[21]。多层螺旋CT 能够显示支架的位置信息、形态结构。

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诊断中,选择16层、64层螺旋CT 的准确度高,支架内再狭窄阴性预测值高,但仍有一些支架与影像学评价不符。究其原因,受容积效应、金属支架伪影等因素影响[22]。除此之外,心率过快、支架植入部分冠状动脉壁钙化也会对CT 评价产生影响。简言之,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是指支架内狭窄≥50%和支架两端5 mm 范围内管腔狭窄≥50%,前者为支架内狭窄,后者为支架边缘型再狭窄[23]。支架边缘型再狭窄几乎不受支架影响,临床诊断准确度高。未来,业界在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研究中,将重点关注无创性、动脉支架畅通、支架内再狭窄问题,便于冠心病临床诊断工作的开展,保障准确度。

3.5 冠状动脉变异诊断

临床上,较少出现冠状动脉变异情况,且其中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但部分变异具备潜在危险,易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24]。在冠状动脉变异诊断中实施SCA 存在有创特性,且部分患者会因插管、造影体位等无法准确显示变异血管[25]。多层螺旋CT 对冠状动脉变异实施诊断检查时,能够依托容积再现技术,将其开口、形成过程显示出来,该方式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检查中适用。

4 总结及展望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发展迅速,具备微创特性,危险系数低,检查速度快,现已被广泛用于冠心病早期筛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中。无论在血管节段评价,还是冠心病诊断中,多层螺旋CT 均具有应用价值。近年来,多层螺旋CT 的时间及空间分辨力逐渐提高,在应用双源CT、256排螺旋CT 过程中,无需依赖心率,便能够对冠状动脉数据实施全面采集,图像清晰度不断提高,并且在心肌灌注成像、心功能成像等方面适用性强。

猜你喜欢
分辨力容积变异
怎样求酱油瓶的容积
超二代像增强器分辨力随输入照度变化研究
红外技术(2022年4期)2022-04-25 08:47:36
变异危机
趣味(数学)(2020年4期)2020-07-27 01:44:16
变异
支部建设(2020年15期)2020-07-08 12:34:32
巧求容积
截断的自适应容积粒子滤波器
不同容积成像技术MR增强扫描对检出脑转移瘤的价值比较
癌症进展(2016年10期)2016-03-20 13:15:42
64层螺旋CT空间分辨力评价方法解析
大气色散对4m望远镜成像分辨力的影响与校正
中国光学(2015年5期)2015-12-09 09:00:44
变异的蚊子
百科知识(2015年18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