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兵,程美慧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543003)
梧州蛇伤疗法是综合传统中医药辨证理论、民族医药方剂、现代医学疗法于一体的蛇伤治疗方法。据相关研究数据统计,其传承人余培南在近五十年来,治疗及指导抢救各种蛇伤3 857例,治愈率达99.61%,重危症病人抢救成功率约99.25%,居全国领先水平[1],在蛇伤治疗领域影响力巨大。深入了解梧州蛇伤疗法的传承人、传承方式,对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医药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梧州蛇伤疗法发展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第一代传承人:温生存;第二代传承人:余培南;第三代传承人:余永州、余永志、梁平、罗威;第四代传承人:王展福、易昭夏;第五代传承人:邓晓东、黎志远、杨元东。历经代代传承,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调查研究、广泛传授治疗经验,促进了梧州蛇伤疗法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笔者到梧州市中医院梧州蛇伤疗法传承基地进行考察,对梧州蛇伤疗法二代传承人余培南、三代传承人余永志进行采访,深入剖析传承进程,记录和揭示梧州蛇伤疗法的传承历史和文化内涵。
温生存是余培南外祖父,生于清朝末年。温家祖上几代行医,因此幼时便积累了一定的跌打损伤医药知识。温生存少时,得少林寺至善禅师医药真传,民国时期任国民党军医,曾至云南讲武堂学习。直至解放前,从国民党部队归隐,回乡梧州开办医馆,正式行医。
余培南回忆道:“对于外祖父(温生存)行医印象最深的病案是:一病患因脚上“发痧”,周身酸软,走路异常艰难,寻求外祖父诊治。外祖父嘱病人趴在墙上,用银针插于筷子顶端部位(筷子顶部剖开十字形,将针插入,用铁丝捆绑固定)。将筷上银针火上烧红后,在病人脚窝血管青筋突起处迅速点刺放血。通过此疗法,患者突感全身轻松,双腿也逐渐恢复力气。”
温生存给患者治病时,有时会巫医结合,通过画符和念咒的方式给病人看病。有一个病人生了疥疮,红肿疼痛。他一边磨墨,一边念咒语,在笔上点一支香,对着香熏的烟气念咒语,并在疥疮上写字画符“寄疮”。小时候,外祖父便教我背诵这些咒语。现在我还记得一些咒语:“天皇皇,地皇皇,子思请我来治疮。不成脓不成血,放火烧你自烧自灭……”。
1965年底,桂林市中医院聘请温生存传授余培南中医知识,包括治疗蛇伤、跌打,采药、制药的经验,正是这半年的亲自传授,为余培南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来在临床工作中也受益匪浅。
1.2.1 余培南行医经历 1961年,余培南在桂林市主办的中医师班学习,1965年临近毕业时,被安排在桂林市中医院实习。期间遇到一个被五步蛇咬伤的病人,情况十分危急,医生们都束手无策。余培南按照外祖父传授的医学知识,上山寻找草药小叶三点金为其医治。为抢救该病患,余培南向医院献出祖传秘方,并在祖传秘方基础上进行改良治疗蛇伤,最后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因为此次抢救,余培南在桂林声名鹊起,开始对蛇伤治疗产生浓厚兴趣,并穷尽一生不断钻研蛇伤疗法。当时桂林日报刊载的文章《雷锋精神闪金光》就是对余培南抢救蛇伤病患的新闻报道。
在桂林市中医院外科实习期间,外科共60张病床,每个医生管20张,余培南最多时管28张病床。当时余培南上午处理病人,下午去桂林市人民医院手术室学习手术知识,这段实习经历使余培南收获良多,可以在临床独当一面。
1965年10月,余培南毕业后在桂林市中医院正式开始行医;1979年,工作调至梧州市中医院,并带领医院创立蛇伤专科;1998年,余培南任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2006-2016年,余培南为继续深入钻研蛇伤治疗方法,到肇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相关指导工作;2016年12月,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梧州蛇伤疗法传统医药文化,余培南回归梧州市中医院,并开设了梧州蛇伤疗法传承基地,创立余培南工作室,潜心钻研梧州蛇伤疗法的传承工作。余培南行医五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同时,使梧州蛇伤疗法传统医药文化内涵得以传承、丰富和发展。
1.2.2 余培南科研经历 1987年10月,在梧州举办了全国蛇伤医疗学术会议,成立了蛇伤学术委员会,余培南被推选为学术带头人。通过学术会议,余培南结识了许多学术界同道,并积极参与远程疑难病例会诊,会上会下讨论蛇伤新治疗方案,通过临床实践验证疗效。
1988年以前,梧州蛇伤疗法仅在广西负有盛名。1988年,余培南第一次前往日本进行学术交流。会议上,他分享了关于抢救蛇伤病人呼吸停止的病例,引起了日本专家极大的兴趣。后来,日本蛇伤专家专程到访中国,学习梧州蛇伤疗法治疗经验。1995年,在土库曼斯坦召开的国际蛇伤学术会议上,大会宣布成立亚洲蛇伤防治分委会,并决定任命余培南为学术牵头人。1997年,我国第一届国际蛇伤研究学术会议成功在广东湛江举行,许多国际国内蛇伤专家莅临大会,梧州蛇伤疗法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中国蛇伤医学在国际上实力突显。余培南参与或主持蛇伤学学术会议,不仅宣传和发扬了梧州蛇伤疗法传统技艺,同时也提高了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2.3 余培南带徒经历 1970年,余培南在平乐县卫生院工作,当时医院没有治疗蛇伤的技术,余培南决定把蛇伤医疗技术传授与他们。有一个很特殊的蛇伤病例,情况十分危急,余培南通过此次抢救病例来传授他们蛇伤救治技术,这就是带的第一批徒弟。后来他还执教许多医疗培训班,包括医生班、工人医生班、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等。
1985年,余培南调至梧州市中医院,举办过两次全国性医疗系统蛇伤医疗技术培训班,学生最多时有几百人,培训为期1周左右。培训时,除了医学理论知识讲解,还带领学生上山采药,培训效果立竿见影,许多学生学成归来,造福一方。为了更好地传承梧州蛇伤疗法,2016年,余培南重新开始招收徒弟,并在医院举办了拜师仪式。
关于梧州蛇伤疗法的发展规划,余培南计划在梧州建成一个蛇伤疗法药用植物园,园中栽培种植治疗蛇伤的中草药,每一种药用植物附有介绍标签,包括中文名、拉丁文名称、科属、性味、主治功能等,用以参观、学习,发挥教育科普、科学研究的作用。
余培南自幼跟随外祖父上山采药,学习草药功效知识,研磨药粉、制作药丸、药膏。草药研碎成粉末后,加入炼过的秘方药,然后把药粉搅拌均匀做成药丸,药丸外裹一层朱砂衣,最后用蜡壳将药丸密封。
第三代传承人余永志谈及家传时表示,家传不像医院教育这样规范,而是融入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当看到某种药物时会展开讨论,认识学习药物的名称和特性,以及相关的病案经验等。家传学到的东西很多,也更细致,例如制药,对于控制药量比例、火候等问题,则是言传身教,不断实践。
除了家传医学外,余培南接触并应用较多的是瑶族蛇伤医药。在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公社工作时,余培南结识一位当地有名的老草医,学习了许多瑶族医药知识,老草医运用最多的草药是“少年红”,当地人称“观音茶”,经过临床实践发现,这味草药治疗儿科疾病疗效显著。
有一种草药名“小叶三点金”,瑶族称之“红腾草”,这种草药书本上未记载,但对治疗蛇伤效果极好。还有大蒜,常人难忍大蒜的呛鼻气味,但对于蛇伤呼吸停止需要抢救的病人,将蒜液滴至病人的鼻腔内,若病人有反应,将能恢复生机。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医药,例如“通城虎”,在恭城县人称之“天然草”“东风菜”“盘蛇莲”,这些草药对治疗蛇伤都是非常有效的。
余培南通过开展全国范围内蛇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同时积极参加蛇伤流行病学学术会议,主持召开了十五届全国蛇伤学术会议及六届国际蛇伤学术会议,主导制定了《毒蛇咬伤的鉴别诊断与临床分型、分度、分级标准的研究》[2],统一了全国毒蛇咬伤诊疗和科研的统计路径。
在参加学术会议的过程中,经过与学者交流讨论,余培南发现,目前中国尚未开展大范围蛇伤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982年,余培南与梁占江主任进行蛇伤治疗方面的学术交流,探讨了关于进行蛇伤流行病学调查的设想。余培南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研究资料后,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制定出详细的调查方案,开始了中国首次蛇伤流行病调查研究。
历经五代传承人一百多年的继承和发扬,梧州蛇伤疗法的文化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对蛇伤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余培南总结积累了一套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治疗方案,并主持和参与著述多部蛇伤治疗专业书籍。其中,《中国蛇伤护理学》对蛇毒蛇理、不同种类毒蛇咬伤的急救与护理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对临床医学的蛇伤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民间蛇伤验方集锦》对关于蛇伤治疗药用植物基本知识、毒蛇咬伤的中医学辨证理论进行了分析。同时,书中还介绍了毒蛇咬伤的简易救治方法和收录我国民间方毒蛇咬伤的经验方700多首[4]。《中国蛇伤急救学》篇幅宏大,从古至今介绍了中国蛇伤学的发展,同时,对全国各地蛇伤流行病学展开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特别是对我国的蛇类分科及构成、蛇毒成分及毒性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中的重危症抢救、护理以及医案例举等进行了重要论述[5]。
梧州蛇伤疗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其中,通过蛇伤的急救处理、中西医结合的医药辨证关系、草本药材的用药方法、中成药的制药和使用方法、蛇伤治疗药方以及治疗手法等内容,促进梧州蛇伤疗法不断完善,减轻病人痛苦以及救治病人,为救助蛇伤病人做出了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贡献。
总之,梧州蛇伤疗法治疗毒蛇咬伤疗效显著,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造福于广大蛇伤患者,同时也丰富了梧州蛇伤疗法的内涵。通过招收学徒、定期举办培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使梧州蛇伤疗法获得学术界认可,肯定了其医学价值,为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