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基于碳中和理念

2021-12-04 20:26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研究生

邬 彩 霞

(山东财经大学 a. 国际经贸学院, b. 中国国际低碳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突出了相关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紧迫性,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全国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均设置了与碳中和技术相关的院系,19个研究所正在积极开展碳中和技术研究;长三角地区有25所“双一流”高校设置了碳中和相关专业,组建了“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并发布了《促进碳达峰碳中和高校行动倡议》[1]。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亟需加快探索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相关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优化改革的路径,将碳中和理念和实践引入研究生教育体系,从整体上进行系统设计,形成一套成熟、可复制、可延续、可操作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提升研究生教育阶段高校学生碳中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体系框架,推动中国特色、融合发展、世界水平的“双一流”高等教育发展。

一、 研究现状

现有研究大多是对相关理论基础、设计方法、研究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整理,多角度呈现国内外高校碳中和理念和实践的发展情况,以及现有学科体系的构建水平,展现了当前碳中和理念融入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国内外研究及实施情况。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发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由此看来,在“30·60目标”背景下,高校亟需加快探索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改革路径,以适应新形势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

1.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关注跨学科人才培养,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

201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韩国仁川发布《IPCC全球升温1.5 ℃特别报告》。此后,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各自的碳中和目标,并纳入各自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我国学者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分析了墨尔本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效,梳理其经验、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针对我国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现状的思考和建议[2];探析并总结了瑞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路径[3];对国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模式进行研究[4];对日本世界一流大学的变迁、特征进行全面梳理,提出对我国的启示及建议[5];对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进行研究,发现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6];基于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高校研究生展开问卷调查,分析跨学科交叉培养的重要性,探讨促进跨学科培养的策略和途径[7]。

2. “双一流”建设是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有研究认为,服务“双一流”就要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建设一流学科、配备一流资源、实施一流管理,建设多层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遵循研究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让“提高质量”成为高校、导师和研究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8]。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相辅相成,“双一流”建设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契机,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也能够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动力引擎[9]。

3. “双一流”建设强调研究生教育的融合与创新

在教学改革层面:有学者认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产业经济学研究生核心素养机制的构建情况值得探讨[10];有学者分析了“双一流”背景下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11];有学者在发现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后,提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路径[12];有学者研究了某大学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认为“双一流”建设对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矿业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研究生培养面临现实的障碍,需要探索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方向[13];也有学者认为,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出高质量、复合型高等医学研究生是在建设“双一流”大学背景下医学类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14]。

4. 碳中和理念融入研究生教育体系是未来改革方向

2020年我国提出“30·60目标”后,学者纷纷展开了相关研究。有学者以林业院校研究生为讨论主体,分析“双一流”背景下碳中和相关专业的现有培养模式,讨论其利弊,并提出相应的建议[15]。也有学者对“双一流”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能源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16]。还有学者通过调查国内部分“双一流”高校环境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探讨高校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17]。

二、 探索的问题及意义

1. 存在的问题

(1) 碳中和理念未融入现有教学课程体系。当下,碳中和理念在研究生课程设计中尚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形成具有全局性、统领性的体系及方案。同时,也未见融入碳中和理念较为全面、具体的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思路。碳中和理念和实践的发展需要整合资源,要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运用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组织在一起。为数不多的高校在现有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增加了相关方向,但仅仅是简单的汇总叠加,忽视了现有专业的跨学科融合及平台建设,相关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尚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

(2) 碳中和专业领域跨学科教学人才匮乏。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亟需建设碳中和专业领域跨学科教学团队。对碳中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国内大部分高校而言,尚缺少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进行跨学科研究问题的经验。受多种客观因素和管理机制陈旧等问题的影响,单一导师制依然占据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导方向,因此很难适应跨学科融合的碳中和相关专业培养要求。从现有的培养方式来看,并非所有导师团队都能及时转变观念,吸纳前沿研究成果仍存在延迟现象,难以满足碳中和专业领域学科建设体系的需要;与此同时,在资源、信息、平台等方面,碳中和专业领域学科之间的互动与碰撞不够充分,影响了此类学科领域紧跟国内外研究前沿、国家大政方针的步伐,有碍高校研究生碳中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 碳中和专业领域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在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重视研究生教育阶段碳中和专业领域的实践环节,是推进“双一流”建设,巩固碳中和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方式。从我国高校的发展态势来看,各类学校越来越关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加强实操类课程的实验室建设、与企业联合等路径,多角度创新培养模式。略有不足的是,现有碳中和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尚未能引起高校相关部门的重视,未能形成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计划,特别是当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大多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不能充分实现所学理论的精准应用,影响了碳中和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2. 探索的意义

(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碳中和专业相关领域研究生教育体系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发展需要。所以,要形成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及学生参与的多元主体的发展态势,加大科技创新类信息技术的应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强调:“加快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融通发展,培养碳核算、碳交易、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等专业人才。加快制定碳中和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能源碳中和、资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等教材建设,鼓励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将碳中和理念与实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1]由此看来,新形势下高校应该以培养在该领域具有创新技术的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同时考虑如何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如何结合国家战略的发展需求,以及如何培养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的高等人才等问题。

(2) 碳中和理念融入研究生教育体系符合高校发展大方向。“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将碳中和理念融入研究生教育体系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强国教育基本要求。同时,推动“双一流”建设与“30·60目标”协同发展,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发挥科技创新作为生产力的作用,彰显高校将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的核心功能,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的创新实力。加强碳中和专业相关领域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研究生教育体系,将此项工作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提高碳中和人才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促进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碳中和理念融入研究生教育体系还能够为推动“30·60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进而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绿色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力支持。

三、 构建路径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将碳中和理念和实践引入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需要从整体教学计划上进行系统设计,利用好、提炼好现有优势学科建设的基础功能,推动碳中和相关专业领域研究生培养体系协同、融合发展。

1. 构建服务“30·60目标”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构建碳中和专业相关学科交叉贯通、多维主体协同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将碳中和理念引入研究生教育体系。这样既能提高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也能推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利用现有专业建设体系框架,搭建能够融入碳中和理念的相关专业领域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善专业课程建设,引导研究生学习方向;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时代释放的教育红利,带领碳中和专业领域研究生关注知名高校的公开线上讲座资源,获取专业领域专家学者的观点和解读;多渠道了解与碳中和相关的政策变化和行业动态,激发研究生在碳中和相关领域开展研究的内驱力;提高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助力实现高校碳中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优先考虑在MBA、MPA项目中实现现有专业设置与碳中和理念的深度融合,重点培养熟悉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精通低碳经济理论、掌握低碳专业和公共管理知识,兼具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低碳专业的人才。

2. 打造提升研究生碳中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平台

积极培育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建设碳中和产教融合联合体,将碳中和理念与实践融入研究生教育体系。全面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为碳中和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急需的专业人才,培养引领未来碳中和科技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立足将碳中和理念融入研究生教育体系及现有教学改革方案的主导思想,积极打造一批能够融入碳中和理念的专业创新平台。充分结合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应用的碳中和相关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发挥各级各类平台在打造高等教育人才方面的核心作用。积极服务国家“30·60目标”的政策需求,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

3. 协同校方主管部门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坚持多维目标贯通、多维主体协同的原则,发挥高校研究生主管部门的关键性作用。高校根据自身的组织体系架构和现有学科分布特点,通过机制设计、政策指引、组织培训等路径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将碳中和理念与实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培养各领域、各行业高层次碳中和研究创新人才。课程教学可采取第一课堂加第二课堂的形式。第一课堂主要进行课堂理论讲授;第二课堂依托低碳教学实践基地,选择相关行业(如新能源、电力、绿色建筑等)的代表性企业,进行参观访问,或请企业家以讲座等形式进行教学。

以山东某高校为例,在2021年秋季MBA招生简章中增加了绿色管理方向,在MPA招生简章中增设了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方向。两个学位项目的教学体系设计充分考虑了与低碳理念的深度融合。教学体系设计的重点为培养熟悉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精通低碳经济理论,掌握低碳专业和公共管理知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以MPA为例,理论课程设计如下:“核心课程目录”共列12门课程,包括2门学位教育必设课程,4门专业核心课程及3门其他核心课程;专业方向必修课开设了“气候变化科学与政策”“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低碳城市建设与管理”4门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开设了“碳交易与碳管理”“气候变化全球合作与治理”“碳达峰与碳中和前沿讲座”3门课程。社会实践部分包括:在专职或兼职教师指导下,借助该高校与地方政府建立的低碳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和实地考察,到政府部门或非政府公共机构进行社会实践;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和实现“30·60目标”的需要,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通过与合作的海外高校联合交流,促进低碳领域的国际合作;协助搭建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和实验室,探讨碳中和技术产业化应用的空间和领域,进而推动相关行业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发展。

4. 探索导师层面碳中和领域研究生科研实践培养新模式

从导师方面来看,要重视在现有知识体系中融入碳中和理念,并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环节,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构建不同基础研究方向、知识结构的双导师制,积极探索从相关政府部门、大型央企(环境类)等邀请校外导师的机制,定期为研究生授课指导。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参与为辅。与此同时,结合各高校的合作资源及校企合作平台等,实现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深入融合,多平台、多渠道打通碳中和专业领域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路径。协助碳中和专业领域研究生从多维度理解相关理念,拓宽研究思路,借助多导师制平台激发研究生碳中和创新意识,提升碳中和创新能力。

四、 保障机制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将碳中和理念融入研究生教育体系要有科学的实施路径及制度保障。一方面,要从实践的角度探讨多维目标贯通、多维主体协同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以服务国家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为目标,统筹各类资源,积极开展碳中和领域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工作。

1. 加强顶层设计

为构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融入碳中和理念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高校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积极推进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以服务国家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为目标,积极推动各类资源协同发展,加大碳中和领域学科建设力度,创新碳中和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碳中和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这既需要校级层面宏观性的顶层设计组织领导,也需要院级与相关主管部门具体的组织领导。就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将碳中和理念和实践引入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问题向专家征求意见,全面梳理后,获得较为全面、整体的意见,为体系构建提供保障;制定碳中和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碳中和相关教材建设,将碳中和理念与实践融入其中。构建多维目标(育德、育才、育人)贯通、多维主体(国家、学校、学院、教师)协同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拓宽学术视野,形成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思维。

2. 建立评价体系

采取科学的指标,构建一套完整的碳中和专业领域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对碳中和理念和实践引入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采取合理的指标,分析学生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一方面,通过高校碳中和战略研究基地、碳中和高端智库建设,组织高校加强碳中和战略研究,为我国做好碳中和工作提供决策支撑,并设计相关的指标进行研究成效考量;另一方面,在学生端设计科学的评教标准体系,考核研究生对碳中和知识的学习效果,间接了解教学情况,进而有效推动碳中和教学互动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全面培养碳中和领域高层次人才提供保障。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加强碳中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推动碳中和专业相关领域跨团队合作,布局一批适应强国教育所需的资源平台,搭建碳中和人才培养新高地。

3. 优化课程设计

各高校要在现有专业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结合“30·60目标”及实践发展形势,在碳中和专业相关领域研究生教育课程的具体安排中综合考量授课教师的持续学习能力,发挥包括导师在内的教师队伍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关注碳中和专业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形成基本的碳中和专业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力,多角度、多路径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学生角度,要积极拓宽创新思维,注重碳中和专业相关领域跨学科交叉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性和多角度地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提升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拓宽研究实际问题的思路,取得兼具开创性和实用性的碳中和专业领域相关研究成果。

五、 结 语

总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将碳中和理念融入研究生教育体系,是推动强国教育、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需要强化统筹协调观念,用各种机制引导各类大学分类发展、差异化发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融合发展、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为“30·60目标”的早日实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研究生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