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述裕
百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机制建构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革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逐步建立了文化体制机制。同时,不断适应时代要求进行改革。
以延安时期为例,延安时期文化体制机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高度组织化,这是适应当时救亡图存任务繁重、而文艺人才又十分紧缺的状况而形成的。这一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文艺创作和生产要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艺术构思、加工和创造;第二,创作生产资源统一调配。歌剧《白毛女》就是采取组织化方式生产出来的成功案例。
歌剧《白毛女》是一部集中了领导、专家、群众各方面思想、智慧、经验的艺术作品。晋察冀边区一直流传着一个“白毛仙姑”的传说,说在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无边,能惩恶扬善,扶正祛邪。鲁迅艺术学院(下文简称“鲁艺”)时任院长周扬根据抗战胜利后时局的变化和中央精神,从“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中,发现了赋予这个民间传说新涵义的可能性。周扬要求“鲁艺”要在党的七大召开之前,创作演出一部大型的新歌剧《白毛女》,要赋予新歌剧以新的主题,体现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以鼓舞人民的斗志,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于是,周扬搭建了以“鲁艺”戏剧系主任张庚为总负责人,由编剧邵子南,导演王滨、王大化、舒强,音乐系的作曲家马可、张鲁、瞿维、向隅、李焕之组成的创作班子,按照明确的指向,设计情节,编写故事,塑造人物,创作音乐,并提炼出歌剧《白毛女》的思想主题:“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1945年4月28日,在党的七大召开的前一天,《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了首场演出,来自全国的527名人大代表、908名列席代表以及延安机关的领导观看了演出,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观众反响强烈。第二天一早,中央办公厅就派专人来向“鲁艺”传达中央领导的观感:第一,主题好,是一个好戏,而且非常合时宜;第二,艺术上成功,情节真实,音乐有民族风格;第三,黄世仁罪大恶极应该枪毙。中央办公厅的同志还就第三点意见专门作了解释:“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将退为次要矛盾,阶级矛盾必然上升为主要矛盾。黄世仁如此作恶多端还不枪毙了他?说明作者还不敢发动群众。同志们,我们这样做,是会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呀!”中央办公厅当时没有明确这是哪位领导指出的意见,直到很久以后人们才知道,这实际上是刘少奇的指示。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了文化领域体制机制的深刻改革,目标是建立文化领域的国有化体制,重点是戏曲、广播电影、报纸出版业等领域的公有制改造,将这些领域的民营文化企业和单位改造成国营和集体单位两种体制。以戏曲为例,当时,全国共有民间职业剧团近2000家。1951年,开始了以“改戏、改人、改制”为主要内容的戏曲改革运动。
改革以后,文化艺术领域的体制特点是:产权形态是公有制,艺术团体都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艺术生产要由上级主办单位决定,人事权由上级主管单位任命,财务收支由政府统一调配,艺术作品生产要经过报批和内容审查的程序。
再以电影业为例。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电影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当时上海有八家民办私营电影厂(文华、昆仑、国泰、大同、大中华、大光明、华光等)。电影是大众消费品,在城市影响广泛。新中国成立前后,地方政府组建了一批公有制的电影放映公司,包括东北影片经理公司,西南影片经理公司、西北影片经理公司等,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国营电影发行网络。1951年5月,政务院发出《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即“五五指示”,开启了中国文化行业公有制改造的步伐。上海8家私营电影制片厂先后进行了公有制改革,主要是采取合并的方式进行。到1953年2月,完成了公有制改革任务。
文化领域的国有化体制改革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意志,加强对文化领域的领导,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突出问题是管得过“死”。于是,实施创作生产管理经营改革,重点解决管理机制僵化问题。
以电影为例。1949年以后,文化部中央电影管理局(1955年改名为电影事业管理局)被中央确定为统管全国电影创作生产、经营的最高行政机构。为了对全国各地电影生产发行进行统一掌握和调度,电影局将各制片厂的创作生产决策权、人事管辖权与剧作、影片审查权,以及发行放映的经营管理权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由此,中央电影局实际上成了一个政企不分、以政代企,行政与生产双重管理的行政机构。长春、北京、上海三个最早的国营电影制片厂,只是影片加工的生产基地,既无艺术创作自主权,也无企业经营自主权,这严重束缚了文化生产者的积极性。
为解决电影业国有化以后带来的管得过“死”、管理机制僵化等问题,1956年,电影局在北京召开故事片厂长会议,提出以“自选题材、自由组合、自负盈亏和以导演为中心”(简称“三自一中心”)为核心的创作生产管理经营的改革设想,重点是将艺术创作的责任下放到制片厂,在分配制度上采取“酬金制”,在电影厂内部实行“创作组”体制,充分调动创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激发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艺术创作。这些改革措施促成了五十年代末中国电影的一次创作高潮,出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优秀电影作品,如《林则徐》《五朵金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十年“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各项工作的总纲,文艺领域教条主义盛行,“三突出”成为艺术创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严重破坏了艺术创造活力。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这一时期,文化制度建设的重点是突破计划经济对文化生产的束缚,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建立发挥市场积极作用的文化体制机制。借助市场机制激发文化创造和生产活力。
第一,推动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机制改革。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国有媒体开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入21世纪,为适应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中央于2003年开始实施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这次改革提出了“两面向”(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原则)、“两分法”(将国有文化单位划分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企业两类,实行分类改革)和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等改革理念。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出现了一大批国有文化企业。
第二,放开社会力量进入文化生产和销售领域的限制。1979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了国内第一家音乐茶座,这被视为当代文化市场起步的标志性事件。此后,营业性舞厅、民间剧团、演唱会、录像放映、卡拉OK、电子游戏等文化娱乐方式不断打破禁区进入市场,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雏形。1988年2月,文化部、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使用“文化市场”的概念。
第三,不断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1980年,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报刊《计算机世界》。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大幅度放宽文化市场准入,对现有文化政策和法规进行较大修改和调整。2004年,允许一些境外卫视节目落地三星级涉外宾馆。2013年,上海自贸区在扩大文化市场开放方面进行试点。2016年,上海迪士尼乐园正式开园。
以文艺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纠正过度市场化问题,促进文艺“双效统一”,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转变,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现实题材创作。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优秀作品要做到“叫座又叫好”。习近平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认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文艺家要有艺术坚守。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文艺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提倡艺术家要做到“德艺双馨 ”,文艺作品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告诫“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弘扬正能量,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从“高原”到“高峰”的繁荣发展。
完善政策文件。近年来,围绕“双效统一”的理念,陆续出台了《关于在文艺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意见》《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健全管理机制。一是大幅压缩奖项数量。科学化、制度化的文艺创作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文艺创作价值引领的重要风向标。2014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将“制定改革文化评奖的指导性意见”列为重点改革目标。2015年10月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文艺评奖管理,切实提高评奖公信力和影响力。12月发布的《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压缩奖项数量等作出严格规定。二是约束艺术家道德行为。2016年10月,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成立,制定《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章程(草案)》,倡议文艺家们坚守艺术理想和艺术良知,把德艺双馨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三是限制天价片酬。2017年,《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和《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相继出台。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坚决遏制追星炒星等不良倾向,统一网上网下监管标准,明确提出“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主要演员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
完善扶持激励机制。通过国家艺术基金、国家出版基金、全国影视重点资助项目等形式,支持各种艺术门类创新发展。如2020年9月,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批准设立主旋律影视专项基金,激励创作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中的精彩故事和时代先进人物为主要方向的作品。
国家艺术基金是中央财政拨款,同时依法接受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一项公益性基金,有力推动了艺术创新。一是服务对象上,从面向文化部系统,转为面向全社会;二是资助方式上,采用“项目化运作”,改变了以往以“养人”为重点的财政投入模式;三是评审方式上,坚持以项目质量为标准的评审机制。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近些年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如《永不消逝的电波》《山海情》《觉醒年代》《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流浪地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