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遂营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城镇600 多座,其中各类古都有220 座左右,而黄河流域的古都大约有80 座。在这些古都中,既有统一王朝的都城、割据王朝的都城、少数民族政权的王朝都城,也有农民起义的都城。黄河流域的80 座古都中,有属于“中国八大古都”的西安、洛阳、开封、安阳、郑州,除西安在陕西省外,其他4 座都在河南省;此外,还有一些中小古都,如西宁、成都、银川等。
我国对大古都界定的标准有以下四条。
一是建都时间要长。西安建都有1000 多年,洛阳、北京建都近1000 年,其他的几座古都在200 年左右;而有一些中小型的古都建都时间只有1-3 年,这便不符合大古都的标准。
二是都城的规模要大。首先是城市的建城区面积大,包括外城、内城和皇城。其次是城市的人口多。汉唐时期,长安城人口在几十万的规模,城市人口最多的是北宋,在建都开封时期,宋徽宗时达到150 万左右。
三是城市的文化遗产要丰富。长时间作为封建王朝的都城,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宗教建筑、大量墓葬)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饮食、服饰、民俗)等都非常丰富,这些就是大的古都城市发展文化旅游的热点资源。
四是古都的历史影响要深远。一些古都在建都过程中,在创造灿烂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文明。比如,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汉字的基础,还有一些哲学观念如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民俗节庆活动的形成等,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多数大古都居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分析其形成原因,大致有四点:农耕核心、天下之中、形势险要与交通便利。
黄淮海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农耕文明的核心,黄帝时期已经在此种植五谷,因此也是我国最早开发农耕文明的区域。古代的都城往往是人口集中的地区,而我国自古以来就奉行“民以食为天”,因此农耕地区往往是帝王择都的核心选择。
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都位于以河南为中心的区域,这里是早期中华民族活动的核心区域,最早被称作“华夏”“中国”和“国之中”。夏朝的主要统治地域为九州,其中“豫州”即河南的区域,位于中间地带,梁州、荆州、扬州、徐州、青州、兖州、冀州和雍州环绕在其周围,如众星捧月,故豫州被称为“中州”,后又被称作“天下之中”。
对地形和军事的考量,是影响帝王择都的重要因素。帝王在择都时首先考虑到军事因素,即进可攻退可守,而非一马平川的地带。在所有的都城中,地势最为险要的是西安,所以它也成为我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另外,西安位于“八百里秦川”的核心区域,而这里本身就具有天然的攻防条件,秦朝、汉朝、隋朝、唐朝都曾在此建都,所以西安也成为历史文化元素最为丰富的都城。
在交通方面,水路和陆路交通的便利使得中原区域具备了发展都城的独特交通优势。建都于此,水路可以利用黄河、长江及各支流、人工运河,陆路则面向东西南北四面八方。
黄河古都的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包含宗教旅游资源、城墙旅游资源、考古旅游资源、美食旅游资源、花卉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和其他综合性文化资源。
在黄河上中下游区域,宗教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比如,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就属于黄河流域上游的旅游资源,另外还有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西安的大小雁塔、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等等。宗教旅游资源保存如此完好且能够成为旅游热点,与中国人的一些观念息息相关。古代宫殿建筑都是木质结构,很容易被焚烧,久经风吹日晒也会腐烂,不易留存;而大多数宗教作品是在山上雕刻的石制作品,自然抗风化能力强。并且,古人对宗教怀有敬畏之心,多数情况下,无论帝王将相还是一般百姓,都不会轻易毁坏这些宗教题材的作品。另外,我国庙宇的建造多气势恢宏,所以容易成为旅游景点。在黄河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交织的情况下,四大佛教石窟伴随着丝路呈现出从西向东分布的状态,一路遗留下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
黄河中下游地区很多地方都有古城墙遗址,如西安、开封、平遥古城等等。古城墙之所以容易保留,一方面是古代建都时期会将城墙作为一项重大国家工程,另一方面城墙也是古代的文化地标。现在保存最完好的是南京的古城墙,30 多公里长;西安的古城墙和开封的古城墙也相对完好,开封地区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连续14.4 公里的古城墙。当然,这些城墙是明朝在宋朝的基础上加以修缮的。无论如何,城墙作为古代都城的标志,已经成为黄河古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在古代,帝王非常重视自己的墓葬建筑。随着科技发展及考古技术的进步,一些墓葬和堆积到地底下的历史文化遗存被人们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及殷墟的甲骨文、青铜器等,成为震惊中外的重大考古发现。它们不仅代表着当时科技文化的水准,还可以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例如,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汉字在甲骨文时期便已经成熟,后母戊大方鼎的发现说明商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民以食为天”,人的一生都在和食物打交道。在古代,科技并不发达,农耕文明更多的是靠天吃饭,直到大机械化农业体系出现,才使得国人摆脱了粮食生产对自然的需求。而长期对食物的摸索和探索,也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美食的国度,能够利用各种各样的素材制作出山珍海味或是家常小食,每种美食都有其特色。饮食文化在黄河古都文明中极其丰富,不论是特殊食材还是普通食材,不论是蔬菜还是各色肉类,甚至是各种面食糕点,都别具一格,可见美食本身就是古都的特色。由于气候和风俗、口味、加工方式的不同,各地的美食便各有不同,因此美食旅游也普遍成为各地旅游的一个项目。
此外,花卉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及其他综合性文化资源等都是黄河古都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可以说,黄河古都的文化旅游资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我国的文化旅游发展已进入新的时代,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以及旅游市场的配置、管理服务的水平、旅游人才的需求等,都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影响黄河古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五点,即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休闲化和政策导向。现代化和城市化是现代中国势不可挡的两个发展趋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迅速发展,但同时也会对农耕文明带来冲击。信息化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等都纷纷和互联网高科技相结合,以促成自身的发展。休闲化则是指中国已经进入休闲的新时代,家庭和个人有固定的时间进行休闲活动。在政策导向方面,国家通过设置黄金周和小长假,给人们的休闲带来更多的便利。以上因素都会影响黄河旅游发展的决策、布局以及发展风向的调整。
首先,要讲好黄河故事,特别是黄河与古都的故事。黄河的故事就是“上善若水”的故事,古都是在黄河母亲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每一座古都的发展都和黄河息息相关。当然,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双璧,共同印在了中华文明之中。然而在生态保护方面,黄河的任务更加艰巨,所以黄河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被习总书记特意提及。因此,发展黄河附近的城市时要利用好水,节约用水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水生态和水资源,处理好旅游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关系。
其次,要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文化从未离开过旅游,旅游也从未离开过文化。原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曾指出“文旅融合”的工作思路: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文化和旅游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自然山水景观如果失去了文化,就失去了它的血和肉。城市始终是旅游的核心。据统计,世界范围内有60%的旅游都是围绕着城市展开的,所以在整个文旅融合中,要处理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把农村、农业、农耕的旅游资源很好地利用起来。另外,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交通、民宿、特色饮食、购物、娱乐、民俗风情的联动。同时,要讲好文化和景区的故事,如龙门石窟要将武则天和龙门石窟的关系讲述清楚。所以,现在在旅游开发中,依托文化来“无中生有”地开发,是文化和旅游结合的典型例子。
最后,文化旅游发展要注重三个维度的平衡。一座城市的发展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资源、政策体制和人才保障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因子。现代中国的一线城市往往位于沿海地区,这种城市格局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影响。在农耕文明时期,黄河流域的城市发展是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和西方交往而兴起的。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体制和人才保障,就会限制城市的文化旅游水平。西安文化资源丰富,政策体制到位,在人才方面有大量高校学生作为支撑,故其文化旅游发展情况较好。郑州的情况也相对较好,尽管其文化旅游资源比不上洛阳等城市,但它是河南省的省会,在政策体制的倾斜下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加之高校较多,人才资源丰富。而安阳、洛阳等古都,虽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在政策体制和人才保障方面相对不到位,故文化旅游发展要相对滞后。因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旅发展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政策体制和人才保障上加大力度,通过体制机制留住人才,通过人才加强智力投资,从而促进文化旅游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
在文化旅游的大时代当中,我们的做法决定了黄河古都的未来。黄河古都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在日后会呈现出以下十个特点:一是三大旅游市场合力推进,古都文化旅游将面临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二是在我国人口资源丰富的条件下,国内旅游将占据古都文化旅游核心地位;三是交通瓶颈将逐渐破解,古都文化旅游业步入高铁和家用汽车时代;四是游客消费能力会逐步提高,古都文化旅游业发展面临升级转型;五是文化旅游者会越来越成熟,提高游客满意度成为文化旅游的工作核心;六是休闲与旅游发展将逐步融合,古都文化旅游新业态会不断涌现;七是旅游的综合性将更加明显,文化旅游管理与服务必定面临新挑战;八是品牌引领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国际、国内文化旅游品牌都会成为古都文化旅游的新目标;九是旅游竞争会转向人才竞争,文化旅游教育和培训质量将决定古都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十是旅游的经济与社会作用越来越显著,古都文化旅游从业者的地位将稳步提升。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黄河流域的文明从古代一直到现代都在不断交流,而黄河流域的文明本身也和长江流域及其他流域的文明互相沟通;同时,黄河流域的文明又和西方的工业文明、海洋文明在交流。文明本身是一个交流的、开放的系统,黄河古都在发展的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因此,想要为未来的发展找到根基和动力,就要更进一步思考城市的发展与黄河之间的关系,毕竟呵护我们的母亲河就是呵护我们的历史,而我们的历史将会在不断打磨中焕发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