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兵,王燕胜,房培松
(新疆地矿局第十地质大队,新疆 和田 848000)
研究区位于塔里木板块南缘,西昆仑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与阿尔金构造带的结合部位,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地层时代从古元古界到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出露,地层类型有中深变质变形的构造—岩石地层,浅变质和未变质的岩石地层,也有大量未固结的地层。形成环境有深海、浅海、也有大量陆相地层。成因上有变质地层、沉积地层、也有大量火山地层。主要地层全新统冲积层为现代河流的河床、河漫滩及I级阶地沉积物,具二元结构。按岩性、地貌特征可分上部和下部冲积层,下部冲积层分布于区内各大河流及其支流两岸,为河流I级阶地,岩性为砾石层、砂土层、含砾砂土层;上部冲积层分布区内大、小河流的河床、河漫滩上,为河流冲积、堆积物,岩性因地而异,沉积物以砾石、砂为主,局部地带可见有淤泥沉积,河流上游到下游沉积物有由大到小、磨圆度由棱角到次棱角-次圆状、分选由差到好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总的构造线方向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区内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从古元古界—古生界地层发育较为齐全,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岩石类型复杂多样。岩浆活动时间长且强裂,从超基性到碱性岩均有出露,以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中、新生代仍有较强烈的火山喷发和浅成侵入。
地层:地层较为简单,主要为新生界第四系。在普查区广泛分布,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主要岩性为一套细砂土、中粗砂、砂砾石、砂质砾石等古河床松散沉积物和现代山前有细沟洪积物。产状总体平缓,略倾向北东,倾角2°~5°左右。但受古河床基底地形起伏影响,产状各处有所变化。第四体系为本矿区含砂金层位,受古河床地理,地质因素影响,砂金富集层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岩性、成因类型、胶结程度及相对高度等,大致可划分如下地层单元。
该层出露广而分布零散。堆积物主要有亚砂土及砂砾等;间或有棱角状小砾石组成。地层厚度1m~10m左右,一般不超过20m。
(1)冲积层(Qhal)。为现代河流的河床、河漫滩及I级阶地沉积物,具二元结构。按岩性、地貌特征可分上部和下部冲积层,下部冲积层分布于区内各大河流及其支流两岸,为河流I级阶地,岩性为砾石层、砂土层、含砾砂土层;上部冲积层分布区内大、小河流的河床、河漫滩上,为河流冲积、堆积物,岩性因地而异,沉积物以砾石、砂为主,局部地带可见有淤泥沉积,河流上游到下游沉积物有由大到小、磨圆度由棱角到次棱角—次圆状、分选由差到好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
(2)洪积层(Qhpl)。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大沟两侧岸等地。以棱角—次棱角状砾石为主,夹杂大量泥沙质物,砾石成分复杂,并普遍含有砂金,堆积厚度不详,大致与泥石流相似。多呈扇形,长喇叭状。
根据其物质组成、粒度变化及空间相互接触关系,自下而上可细划分成四个层,不同部位时有缺失。①深灰色-灰黑色含巨砾砂质砾石层夹薄层砾质粗砂层透镜体(Q41al)。该层呈深灰-灰黑色。砾石含量高达70%以上。砾石成分复杂,以暗色火山碎屑岩为主。主要有凝灰质砂岩、安山质凝灰岩、角砾凝灰岩、岩屑砂岩、变质岩、辉绿辉长岩等。亦有少量花岗岩、硅质砂砾岩。砾径一般较大,多为10cm~15cm,个别可达1m,上部砾径相对较小,多为7cm左右。砾石呈扁园状、次扁园状及次棱角状,分选中等到差,排列不规则。充填物为粗粒砂,含量在30%左右。与上覆Q42al冲积砂层界线清晰。②黄色中粗粒砂层,上部为灰绿色细砂土层(Q42al)。主体上呈黄色、褐黄色,局部夹青灰色条带。松散沉积物中发育有条带状构造,水平层理,局部可见斜层理。砂的成分主要为石英、钾长石、硅质岩屑及少量的云母片、榍石、电气石、绿帘石等重矿物。石英、长石呈不规则棱角状、次棱角状。含量在75%以上;云母片呈弯曲片状,杂乱分布,含量10%左右;泥质岩屑呈浑圆状,含量10%~15%,另有少量的水质白云母胶结物。在砂层的最下部和最上部与砂质砾石和砂砾石层接触带,砂层中常含有10%~20%的大于2毫米的石英、长石、泥质岩屑等成分的砾石,形成含砾的中粗砂层。本砂层具自下而上粒度由粗变细的特点,砂层向上到顶部渐变为灰绿色细砂土层。主要由细粒石英、云母。黄褐色水白云母及叶片状绿泥石组成。粒度0.125mm左右,石英呈不规则的尖棱状、三角状、次棱角状,含量45%;云母片呈弯曲片状,d=0.125mm左右,与黄褐色水白云母混杂分布,含量50%左右;绿泥石含量5%左右;个别地区可见电气石。该层在地表出露零星,其中可见少量植物根系碎片,厚度1m~2m。黄色中粗砂层厚度0.6m~15m,并且在横向上具有由南向北逐渐变薄的特点。此层含金性较差,与下伏(Q41al)砂质砾石层为整合接触关系。③灰白色、黄褐色砂砾石层,上部浅灰色砾质粗砂层夹薄层黄色粗砂层透镜体(Q43al)。呈灰白色、黄褐色。砾石成分为石英岩、花岗闪长岩等浅色岩石,少量的质砂岩、角砾岩及中基性火山碎屑岩、变质岩砾石。砾石砾径大小不一,0.5cm~10cm都有,而以2cm~5cm者居多。一般呈扁圆状-次滚圆状,具有一定的扁度。砾石含量50%左右,磨圆度中等,排列总体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微向南东东向倾斜,局部不规则。充填物为石英、长石粗砂,含量50%左右。浅井资料表明该砂砾石层自下而上,砾石砾度由粗到细,成分上由复杂到简单,颜色由浅灰到贡褐色,含量由多到少,向上渐变成砾质粗砂层。砾质粗砂层与砂砾石层界线不明显,属渐变接触关系。只是砾石含量减少为30%,成分主要为石英质、花岗闪长质砾石,砂砾层厚度0.5m~2m不等,与下伏地层(Q42al)为整合接触关系。④黄色-青灰色(含砾)中粗粒砂层夹灰绿色细砂土层及薄层砂砾石冲积层(Q44al):该层物质组成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云母片、泥质碎屑及少量电气石、磷灰石、绿帘石等重矿物。本层沉积物粒度由下向上有由粗变细的特点,下部砂层其粒度平均值为1.4mm左右。上部砂层粒径变小,砂粒度集中在0.5mm~2mm间,平均1.06-1.09mm。石英颗粒呈尖棱角状、三角状,表面干净;长石中次棱角状、云母呈弯曲片状。该层含矿性较好。砂砾石层为本矿区最好的含金层,矿区Ⅰ号矿体就分布在该层。在横向上砂砾层厚度变化规律性不显。砂砾层厚度0.5m~2m不等,与下伏地层(Q43al)为整合接触关系。矿层中可见水平层理、斜层理。判别分选性中等到较好,成因为河流相沉积。
(1)从矿体分布来看,砂金矿体总的沿河谷走向呈带状分布,在平面上出现有分枝、膨胀、连续分布等特点不明显。
(2)从沉积物自身特点上看,成分以砂砾石组成,矿体所赋存的沉积物具有两个较典型的沉积旋回。每个旋回底部主要为砾石层、砂砾层;上部为砂层、含砾砂层等。碎屑沉积物在最底部为Qp3aI,含巨砾砂质砾石层,向上为Qhal中粗粒砂层,构成第一个沉积旋回。这之上为粒度较大的砂砾石层,其上则为含砾中粗粒砂层,构成第二个旋回(详见矿区地质有关章节)。
(3)碎屑物中砾石磨园度高,分选比较好,排列较有规律,成份较为复杂。砾石可见有较为明显的定向性,亦呈一定的叠瓦状排列,碎屑沉积物层理清楚,常见砂土层呈透镜体产出。地层中还可见有冲刷面。
综上所述,砂金矿的成因类型为现代河床冲积型砂金矿床。其形态类型主要为河床型砂金矿。
该矿床的富集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砂金富集与地层的关系极为密切。区内矿体位于Qhal和Qp3aI层内。说明本区矿体主要富集于第四系全新统和上更新统砂砾层内。
(2)碎屑物与砂金富集的关系极为密切,主要表现为:细碎屑控制矿体。与其他地区矿砂层多赋存于砾石成份较高的粗碎屑中不同。
(3)矿区内砂金富集与地貌因素的关系比较密切,现分述如下:①现代河床的转弯内侧地带,由于水动力较弱,相对比较粗的细碎屑比较易于滞留、沉积、因而对砂金富集较为有利。②河道的开阔地带及狭窄地段的前沿,由于水流减缓,也为砂金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场所。③河床基底地势起伏不平,在低洼地带也是砂金富集的理想场所。④现代地貌中的低洼地带是第四纪残-坡积型矿体的较为有利的成矿部位。由于地势低,除本地的矿砂残留堆积外,还有周围地势较高层位的矿砂加入,因而也较易于成矿,但一般规模较小。
今后在该河沟下游区域所寻找的砂金矿体,需注意以下标志:①沉积剖面底部细碎屑沉积物为该区重要的找矿标志-沉积相标志。②黄色-青灰色(含砾)中粗粒砂层夹灰绿色细砂土层及薄层砂砾石冲积层(Qhal)层,是砂矿较为重要的找矿标志-地层标志。③河床中的转弯内侧地带、狭窄地带的上游以及变宽区域均为矿床的找矿标志-地貌标志。④区域上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的强烈、区域矿化特征较显著等,均是砂金矿床找矿的有利标志。
该地区形成金矿床的地质条件,可从矿源层因素,有利于金质沉积、富集的场所等两个方向进行简要的论述。
(1)矿源层。周围围岩地层中有含金异常。该区的岩石建造虽未系统测定岩石的含金性,但从普遍矿化的特点看,可视其为主要的矿源层。
(2)矿区位于现代河床,流水为矿砂层的迁移、沉积、富集成矿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3)有利金矿富集、沉积的场所。现代河床的河道河底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河道宽窄不一,常形成转弯、洼地、变宽、变窄等有利于砂金沉积、富集的较为理想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