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需求 实施产教融合 全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

2021-12-04 18:54许俊强廖林清罗云云邓国红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许俊强,廖林清,罗云云,邓国红

(重庆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重庆 400054)

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把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1]。随后,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2]。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3-8]。重庆市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市学位办)出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细则并明确了培养要求。因此,深化重庆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既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大决策,又可落实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委《关于加快推进高校“三贴近”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还可推进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转型,进一步增强我校服务重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重庆构建研究生教育、应用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是对我国建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全线贯通、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索与实践。2016年,在重庆市学位办大力支持下,我校获批重庆市唯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开始全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结束,我们特对此项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为今后改革提供借鉴。

一、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基本情况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基本情况

重庆理工大学从2009年开始专业学位研究教育至今,现已拥有1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包括机械、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4个工程类专业硕士和应用统计硕士、药学硕士、会计硕士(MPAcc)、审计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6个专业学位类别。我校的机械、能源动力、会计硕士、审计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完全实现了第一志愿招生,10个专业学位的就业率均在97%左右,但我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整体方面仍面临着定位模糊、培养模式趋同、职业导向弱化等严峻挑战。因此,我校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转型改革,真正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2016年,我校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成为重庆市唯一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单位。我校以此为契机,发布了《重庆理工大学关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专硕改革试点工作。为鼓励各学位点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我校对试点项目预算经费没有具体规定,但要求项目内容与预算经费匹配,经多轮咨询论证,在不减少预算经费的情况下,尽量达到“钱事匹配”。经校长办公会审议,同意资助31个项目,其中综合改革7项、自主改革3项,专项改革21项,涉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制度改革、导师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联合的实践基地建设、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招生改革、激励机制和质量监督等,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拟解决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更加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职业性、应用性”,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能力结构与产业需求相融合、技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相融合、校内培养与行业/企业实践相融合,进而提升培养质量;二是构建校企联合“导师组”,提升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使之更加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三是改革复试选拔制度,提高生源质量;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于营造新生态,构建协同奋进的新机制,拓展厚植内在的教育新内容,完善新模式,从而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9];培养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的人才。各专项教育须达到如下培养目标:

工程类(机械,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电子信息)专硕目标:扎实掌握本领域类别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本领域类别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具有进行本领域类别工程技术研发与创新的能力;具有独立承担本领域类别工程项目和工程管理的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能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工程与工艺相结合的观点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来处理本领域类别工程问题。

工商管理(MBA)专硕目标:扎实掌握工商管理基础理论和与企业职能管理关联的专业知识,熟悉企业管理的标准、规范、流程,在企业管理中具有独立担负战略规划、组织设计、财务决策、投融资、生产营运、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与策划、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化等专门管理工作的能力。

会计、审计专硕目标: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条件,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税务信息化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多变的商业环境和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战略意识,具备较强的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药学专硕目标:掌握药学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科研院所、制药企业等相关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管理和新药研发等。

资产评估专硕目标:面向资产评估行业需求,掌握资产评估理论以及知识产权、金融资产、车辆、房地产等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与技能,能够解决资产评估相关领域的现实问题。

应用统计专硕目标:掌握统计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在大数据相关行业领域具有独立担负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挖掘与系统开发、数据运维与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统计学、大数据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实施“特色塑造工程”,重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按照“整体推进、分层实施、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专业特色建设思路,重新定位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凝练人才培养特色方向、优化专业布局、凸显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重庆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工程。

(二)实施“队伍提升工程”,提升导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

围绕学科服务产业和人才培养支撑产业,引进和聘请具有工程能力的龙头企业的导师及其团队;加强中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培训和锻炼,通过实施特聘岗位计划、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教师海外进修计划和产业导师计划等,全面提升专业学位教师整体工程创新能力。

(三)实施“创新攀登工程”,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坚持科研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理念,以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产业为特色,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试点打造新型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协同联动,瞄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四)实施“条件保障工程”,优化办学条件

实施校企、校院协同,搭建市级新型高端研发平台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构建“企业需求牵引—院所联动—高校培养—地方政府支持”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融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加强校地、校企和校院协同,强化与长安、广汽、上汽、中船重工等大型企业、2011“协同创新中心”联盟单位、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盟单位、兵工B8协同创新联盟单位、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单位之间的创新合作,深入探索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

经过试点单位两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试点工作在制度建立、“导师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修订、多层次实践教学、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招生和复试选拔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成果。

(一) 建立了具有重理工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

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导师组建设、招生制度、质量保障等方面构建了一系列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及结果质量保证的创新措施与制度,规范从招生到培养、到学位授予的全过程管理。

在学科建设方面,修订了《重庆理工大学学位授权点自我合格评估工作方案》等学科方面的制度文件,根据国家专业学位评价标准,构建学校督导团、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参与的校内外协同教育质量监督机制,优化专业学位学科结构,开展专业学位授权点自我合格评估,特别突出了师资队伍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并提出了一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开发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系统软件。

在导师组建设方面,修订了《重庆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制度,建立健全了校外企业导师参与招生、培养方案制定、特色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实务指导、案例开发与项目合作、学位论文和就业指导等制度,完善了校外企业导师定期研讨,以及沟通管理与激励制度;规范了从招生到培养、学位授予的全过程管理,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在培养方面,修订了《重庆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实行弹性学制,修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规定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制定了创新创业竞赛与相关课程学分置换的规定等;增设了专业学位论文检查的评审标准,如我校车辆学院、理学院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结合企业要求和实际,形成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学位论文写作指南等。

在创新创业方面,修订了《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设置专项经费,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修订了《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与管理规定》等系列制度,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将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鼓励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并以会计硕士和资产评估硕士为试点开展相关工作,推进培养方案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在学位授予方面,修订了《重庆理工大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按照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对其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与论文形式做出明确规定。鼓励采取案例分析、研究报告、专项调查、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工程管理等形式的学位论文。

在激励学生方面,修订了《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方案(修订)》等配套文件,设置专项奖励和专项经费,提供弹性学制及学分置换等政策,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取得明显成效。

在招生方面,修订了《重庆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工作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制定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办法,建立了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选拔标准。

(二)建立了校企合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

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本试点工作的核心任务。校企多主体参与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我校对所有学科的专业学位和研究生培养模式都进行了改革。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制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思想政治正确、社会责任合格、理论方法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培养特色。实施产教融合,着力提升专硕与学硕的区分度。首次将《工程伦理》课程纳入必修课,明确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的学分制要求,并将专业实践纳入必修环节。学位基础课程减少了纯理论课程,增加了工程应用性基础课程的比重。非学位课程构建了工程创新能力强,具有明确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非学位的专业选修课程原则上要求校企联合授课或案例教学。近2年来,我校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增了200余个专硕的案例库。我校工程类学位研究生培养开始了项目制培养的探索,如我校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就根据校企合作要求,设置了相应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该模块化课程设置以工程实际为导向,结合专硕研究生培养能力和产业实际需要,突出工程实践,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提高为核心,提升专硕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会计学院面向MPAcc的培养,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联网+会计”基础型和应用型课程建设模式,设计并实施了校企多主体参与的培养改革协同育人框架和“互联网+会计”MPAcc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官方网站对我校MPAcc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报道,并指出该成果可在拥有计算机专业优势的工科院校中广泛推广。我校工商管理硕士(MBA),推出了创投MBA项目班等新的特色方向,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MBA特色方向培养体系。

(三)改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和复试选拔

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入口质量为基础,改革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复试选拔制度。我校根据重庆地方经济发展及行业实际进行需求预测,邀请企业和行业的专家联动制定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计划,让企业、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招生宣传方面:一是充分发挥我校的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辐射作用和校外企业导师的影响力,充分挖掘具有职业能力和背景的生源。二是组建导师、教授、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等组成的宣传队伍赴我校的生源基地,以及与我校开展紧密产学研合作的园区管委会和大中型企业,举办我校研究生招生宣讲会。三是学科带头人及知名教授充分利用校外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座机会开展招生宣传。四是开展各类夏令营活动,包括举办学术沙龙、朋辈交流、导师团队介绍、野外素质拓展、专业能力考核等。

在初试专业基础课命题内容方面,有别于学术学位的内容调整命题内容。改革后的初试内容更加侧重于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强化了对考生专业知识的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在复试选拔方面,改变部分考生只注重应付理论考试,而不关注本学科领域行业发展的状况,增加了对考生基本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思维逻辑等方面的考查,形成了一套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选拔的有效的复试体系。我校的复试环节包括专业课笔试、综合面试、英语口试和听力测试等方面。

在复试专业课笔试中,根据学科研究方向增加了一定比重的相应行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内容,增加了考核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内容。在英语口试和听力测试方面,工程类专业学位增加了实验设备使用、工艺流程等方面的专业外语测试,人文社科类增加了职业资格、行业规范等专业外语知识,避免考生只背稿子而不能综合应用知识的问题。

在综合面试方面,考虑到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建立了专业学位复试的题库,涵盖专业基础知识、职业素养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行政能力与思维考察等模块。由考生自己随机抽取题目面试,取消面试老师自主问题,保证了复试内容的全面性、公平性和客观性。例如,构建了以“笔试+面试+工程实践能力评测+心理测试”为主要的3+1复试流程,综合评测专业硕士考生的综合能力,突出工程实践能力考核。

(四)打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组”队伍

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组的责任和义务。专硕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要求每一个专硕研究生须有一个校内导师和一个校外导师联合培养,企业兼职导师数量显著增加。实施产教融合,近年来,我校新增企业兼职导师300余名,实现了专硕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我们明确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申请人作为项目负责人应承担有行(企)业单位横向科研项目或纵向应用性科研项目,且所承担项目与指导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类型、领域相一致,能够为研究生开展应用型研发工作及学位论文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如会计学院形成了校外导师“6-CO制”(6方面合作),强化了校外导师参与招生、培养方案制定、特色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实务指导、案例开发与项目合作、学位论文和就业指导等工作,完善了校外导师定期研讨制度,以及沟通管理与激励制度。各学院对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进行了完善,制定了导师评聘制度和标准、导师聘任和指标分配办法、指导教师上岗条件等。

培养校内专业学位导师的工程能力。考虑到新引进的博士很多是从校园到校园的,缺少实践环节,我们便有计划地对校内青年导师进行工程能力的培养。遴选专硕导师到研究生实习基地或与学院联系紧密的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开展为期 1 年的青年教师进企工程能力培训项目。培训结束期满,对其工程能力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考核者合格方可指导专硕。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双导师队伍建设,新增了一批校外导师和合作导师,形成多个稳定的导师团队。

联合企业打造师资队伍。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学校各相关学科联合市内外相关企业的高层次人才,签署聘任协议并支付酬金,从机制上保障共建共享长期稳定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并要求他们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实践和实习条件,开展学术讲座和实践教学指导,并与各学科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全面实施校企协同育人。

(五)建立了多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了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创新中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使行业或企业深度参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实施产教融合,新增一批各类实践基地,目前共有200余个长期稳定的校外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如:我校机械学院与威马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共建了“省部共建高端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平台,共同攻关“丘陵山区农业机械优化设计技术”,并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共建重庆理工大学-威马农机股份有限公司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进入基地学习、实习,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学生能够在企业真实环境下,针对企业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我校车辆学院与行业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既让研究生能进入企业工作站参与实践教学和实习,也使学院科研课题经费显著增加。同时,研究生参与导师和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跟校内外导师一起撰写项目申报书和企业产品策划方案,提升了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索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企业工作站运行和管理办法、企业工作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标准等文件,保证实践质量。如车辆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药生学院积极探索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的建站模式,形成企业研究生(专业学位)工作站运行和管理办法及导师考核指标体系;从建站的目的与意义、企业设站基本条件、工作站建立、工作站管理、费用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对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的运行和管理做出规定,并明确工作站中企业导师的具体职责及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

(六)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强化职业能力,推进培养方案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以会计硕士和资产评估硕士为试点开展相关工作,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认证的科目要求,将其中的核心课程尽量纳入课程体系中,以促进研究生培养环节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修订课程管理规定,对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合格的课程,探索采用抵免学分、课程免试等形式允许其获得规定学分。

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认证的科目要求,将其中的核心课程尽量纳入课程体系中,以促进研究生培养环节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如与重庆市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合作,开设了经济法、税法、统计学、SPSS数据分析及行业应用、资产评估实务及案例分析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学校就已具备基本的从业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大工程为依托,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机械学科联合巴南区政府、重庆理工清研凌创企业共建了极速超越创客空间,通过了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并获得授牌;研究生进入该基地与企业一线技术员共同致力于发动机、变速箱台架测试设备、系统开发等研制工作,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我校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云打印”,专注于网络自助服务系统研发与运营、校园数字传媒、大数据挖掘等,获重庆市大学生创业典范称号。我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科打造了重庆市高校众创空间(星云智慧空间)。研究生进入该众创空间专注于软件开发、互联网+和机器人领域研发,依托校内IT专业教师队伍和企业导师队伍的双指导,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通过将专业培养方向、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实训,以及学生课外实践等培养关键环节有机结合,将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精神与MBA专业学位教育融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四、下一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的思考

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特征[10-12]。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对提高专硕研究生培养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索更加紧密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值得深入探索和思考。

一是校企联合,构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校内实践主要体现于课程实践,侧重于提炼科研问题,提升研究能力,且考核要求明确。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的企业实践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一线,有利于研究生熟悉行业和产业,但研发硬件、实习要求、企业导师层次、基地管理等方面差异显著;另外,企业实践的考核不够明确和具体,且考核标准和要求差异显著。因此,高效高质量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构建。

二是产教融合,建立长期稳定的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的运行机制。按照“以科学研究为纽带、以互利合作为机制、以社会服务为支撑”的建设思路,深入实施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建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创新中心等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商讨并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明晰各方责任权利;明确投入机制,商定研究生实践内容与要求,健全实践管理办法,加强实践考核评价,保证实践质量。

三是以生为本,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激励机制。设置专项奖励,鼓励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投身实践锻炼。为激励广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投身于实践环节的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自身职业能力。设置专项基金,鼓励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项创新创业基金,以项目资助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系列活动。此外,拟实行弹性学制,允许研究生休学进行创业。设置学术交流专项经费,资助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交流,了解学术前沿,拓展学术视野。

四是整合资源,探索联合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模式。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知名企业开展“1+2”联合培养模式,即研究生第一学年主要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第二、三学年主要在国内行业、知名企业,或在知名企业的海外公司或机构中接受实践锻炼并完成学位论文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依托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高端研发平台和培训认证中心,探索与国外高校和企业的协同育人模式。有计划地遴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海外访学与研修。探索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课程合作计划,在平等互惠、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与国外高校合作设立一批优质国际合作课程,实现师资互派、学生互换和学分互认。

五、结语

围绕国家和重庆市经济发展需求,重庆理工大学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要,主动适应重庆市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调整,瞄准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双目标,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建立、“导师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修订、多层次实践教学、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招生和复试选拔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重点实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能力结构与产业需求相融合、技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相融合、校内培养与行业/企业实践相融合,全面推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改革成果为构建重庆市完整的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V eraW an g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