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魁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 研究室, 重庆 40006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重庆统战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中国革命文化,隶属于中国先进文化,交融于重庆本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庆与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结成政治联盟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政治引领性、战略坚定性、历史开创性、时代进步性、大义共担性和资源富集性,主要由重庆多党合作文化、民族团结文化、宗教和顺文化、党外知识分子报国文化、阶层信义文化、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组成[2]。百年来,重庆统战文化伴随中国共产党从孕育诞生到发展壮大,在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中不断发展进步,已成为重庆统一战线的独特精神标识和激励重庆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统战干部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为重庆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特殊重要的贡献。
已有研究成果涉及重庆统战文化的内涵、特质与建设路径等,为认识和理解重庆统战文化相关问题提供了有益帮助。罗振建概括了重庆统战文化的基本内涵,探究加强重庆统战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措施[3];刘重来基于对统战文化内涵的考察,分析了重庆打造统战文化品牌的优势[4];刘英归纳了重庆统战文化的内涵,提出重庆统战文化的建设目标和对策建议[5];丁威等分析了重庆打造全国统战文化高地的可行性、存在问题及对策[6];金华梳理了统战文化、统战文化名人的相关概念,归纳与分析了重庆统战文化名人范围[7];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理论学习中心组系统总结了重庆统战文化的科学内涵、鲜明特质和时代价值,提出高质量推进重庆统战文化建设的对策[2,8]。然而,已有研究尚未涉及重庆统战文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百年间,重庆统战文化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不断发展进步,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发展经验。在此时间节点,概括总结建党百年来重庆统战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对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加强统战部门自身建设、凝聚重庆统一战线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9]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形式,重庆统战文化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与重庆地方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元素相结合的产物,既与党的统一战线在重庆的实践同频共振,也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陈毅等共产党人先后来到重庆,掀起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重庆青年、工人中传播开来,为重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22年10月9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重庆团地委”)正式成立。重庆团地委通过发动以学运和工运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扩大了自身影响力。此后,重庆团地委广泛组织党员、团员带领群众投入反对“德阳丸案”运动、声援“五卅”运动等反帝爱国运动,进一步提升了其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开拓了代党发展党员和组织工作的新局面”[10]87,锻炼了与其他进步政治力量团结协作的能力,为孕育重庆统战文化作了重要准备。
大革命时期,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契机,党在重庆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热潮,积累了发展统一战线事业的经验教训。同时,重庆团地委筹建“重庆反帝国主义联盟”,为在川渝地区正式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做了重要准备。以吴玉章、杨闇公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根据中央指示,在重庆成立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共重庆地委”),高举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军阀的旗帜,与国民党左派开展合作,帮助国民党四川省党部改组,实现了党对川渝地区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领导,“牢牢地掌握了四川革命运动的领导权”[10]110。以四川国共合作在重庆的正式形成为标志,重庆统战文化开始孕育生长,推动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与重庆地方特质的融合。但1927年春,蒋介石叛变革命,联合反动军阀在重庆制造“三三一惨案”,导致轰轰烈烈的川渝地区大革命归于失败。中共在重庆的一切活动被迫转入地下,重庆统战文化的发展也因此搁浅。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转入低潮,巴蜀大地处于军阀割据局面。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工商重镇,成为刘湘长期盘踞称雄四川的根据地,也成为中共组织在四川与军阀政权斗争的主战场[10]169。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中共四川临时省委陆续在重庆建立了党组织,积极传达八七会议精神,特别是其对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和使党的中心工作转向发动工农群众的要求,积极准备武装暴动。根据1928年党的六大制定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策略和1930年扩大的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建立下层群众统一战线的方针,重庆地方党组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先后发动了20多次各种形式的武装斗争[10]235,积极配合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三军等主力红军在重庆进行军事斗争,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为发展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也初步彰显出重庆统战文化的政治引领性、战略坚定性。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全面成熟并取得巨大成功[11]。作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成熟的产物,重庆统战文化以抗战时期为起点,积淀于重庆历史文化体系之中。彼时,由于战时首都的地位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驻足,重庆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前哨阵地。重庆统战文化随之兴起,最终发展为重庆最显著的历史和文化特征。
1.重庆统战文化的建设主体相继诞生
抗战初期,共产党员漆鲁鱼在重庆组织成立的重庆救国会,团结了知识分子、学生、职业青年、妇女、工人等重庆各界抗日救亡进步力量,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重庆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党内投降、反共逆流严重威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基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建国大业完成与胜利的保证,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南方局,让其代表中央向国民党及其他党派进行统一战线工作。以南方局在重庆的成立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再次开启了在重庆与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结成政治联盟的宏伟征程。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在南方局和中共驻重庆代表团的鼓励帮助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更名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在重庆完成更名改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民主建国会”(后改名为“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九三学社”相继在重庆成立,利用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参政会、政治协商会议(即“旧政协”),与中共建立了良好的团结协作关系,成为重庆统战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
2.重庆统战文化的构成框架基本确立
自1939年1月到1946年5月,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旗帜,在重庆坚守八年,广泛开展了对中间党派、地方实力派、爱国知识分子、民族工商界、宗教界、少数民族、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的统战工作。他们加速推动了中共与中间党派、地方实力派、爱国知识分子、民族工商界、宗教界、少数民族、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等不同政治力量的结盟,初步确立了重庆统战文化的基本构成框架。
3.重庆统战文化的正式形成
南方局在重庆与民盟、民联、民建等进步力量结成广泛统一战线的过程中,深入促进党的统战理论政策与重庆地方政治经济社会生态融合,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党的统战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抗战胜利后,在南方局的配合协助下,毛泽东同志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庆谈判,并广泛接触各方面政治力量,亲自开展统战工作,为促成中共与不同政治力量的结盟提供了实践积淀,加速了重庆统战文化的形成。1946年4月30日,周恩来在离渝前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宣布中共四川省委已于4月26日在曾家岩老50号周公馆正式成立。原南方局常委吴玉章同志以中共代表团驻渝联络代表和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公开身份驻重庆,继续广泛联络民主党派人士和社会知名人士,继续围绕促进中共与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结成政治联盟而积极开展统战工作。这表明党在重庆的统战工作并不会因南方局这一统战文化建设主体的离渝而停止,统战文化在这时已经为重庆打上独特的气质烙印。因此,以吴玉章领导的中共四川省委的成立和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的离渝为标志,重庆统战文化正式形成。历史和实践表明,正是在南方局和中共驻重庆代表团、中共四川省委的共同努力推动下,各民主党派在解放战争决战前夕积极响应“五一”口号,冲破重重阻挠奔赴解放区,参与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同时,以新政协的召开为标志,中共与以各民主党派为代表的不同社会政治力量正式结成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拥有了合法的组织形式。正如胡乔木同志所指出的:“没有南方局在大后方进行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就很难把当时在国民党区域的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人士团结在我们共产党的周围,后来我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情况就会不一样……可以说,南方局的统战工作从一个方面的意义上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加速了重庆的解放进程。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邓小平同志作为肩负解放大西南重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的政委,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先后派遣了九十多人打入国民党军。刘伯承作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利用川军中的故旧等各种关系开展对敌攻心、策反等工作,通过民主人士鲜英对时任重庆市市长的杨森进行策反。虽然这次策反最终未能成功,但杨森在撤离重庆时,并未执行蒋介石下达的“配合保密局爆破毁城”的反动命令,使重庆避免了一场浩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统战文化与重庆文化体系的融合更加紧密,其政治引领性、战略坚定性等鲜明特质更加突出,顺利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型。
1.重庆统战文化的性质实现根本转变
中共中央西南局进驻重庆办公,标志着重庆统战文化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的新时期。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和中共重庆市委的领导下,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和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相继成立。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和工商界、宗教界代表人士陆续返回重庆,受邀参加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为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重庆市国民经济、稳定重庆市社会秩序作出重要贡献。各民主党派相继在重庆设立市级组织。重庆市回民文化促进会等民族组织及重庆佛教协会等宗教组织相继成立。政协重庆政治学校和重庆市工商界政治学校相继成立又合并。《重庆盟讯》等展示宣传重庆统战文化的报刊相继创办。这些都有力推动了重庆统战文化的发展。1952年9月,重庆市私营企业民生轮船公司改为公私合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家公私合营的大型企业,并为1955年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范例[13],充分展现出重庆统战文化的历史开创性。1954年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重庆基本确立[14]158;1956年全市42个行业包括14 602个工商户全部实现公私合营,重庆基本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4]145,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随着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逐步完成向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身份转变,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5]。特别是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和“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16]这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原则的明确提出,重庆统战文化的性质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转变。
2.重庆统战文化的内涵实现传承创新
邓小平同志坐镇重庆、主政西南局期间,高度重视统战文化建设,培育了重庆统一战线许多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推动了重庆统战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次统战工作会议上作《全党重视做统战工作》重要讲话,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重视做统战工作”作为一项优良传统被历届重庆市委继承发扬。此外,邓小平同志提出“共产党员要善于以谦逊诚恳的态度与党外人士共事”,对民主人士中的不正确思想认识问题,绝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帮助他们,凡是党员与非党员合作不好,首先是党员负责,不管你有理无理[17]329。在进驻重庆的第二天,他就组织召开了民主党派代表及民主人士座谈会。他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人民政权中的作用,力荐民建创始人胡子昂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副市长,“妥善安置国民党起义将领任职,如西南军政委员会有6位副主席,其中就有3位是民主人士 (熊克武、龙云、刘文辉),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各院、部、会的正副职位上,民主人士就占三分之一以上”[17]329。他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方法化解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之间的劳资矛盾,扶持私营经济,推动落实“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工作政策。他倡导“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强调“要采取非常稳当的态度”,“要同少数民族商量”,及时消除民族之间的历史隔阂。在和平解放西藏的过程中,凡是涉及民族、宗教的政策性问题,他“都要亲自过问,并且十分慎重,做出精心的布置和及时作出指示”,反复强调“解决西藏问题多靠政治,政治问题极为重要,主要是民族区域自治,政教分离”[17]374。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实践做法有力推动了重庆统战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创新,发挥着理念指引和实践支撑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重庆统一战线大力开展拨乱反正工作,包括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等的统一战线各领域政策逐步得到正确贯彻落实。在中共重庆市委和市委统战部的领导下,在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齐心协力下,重庆统战文化进入发展快车道。
1.重庆统战文化主体建设日益完备
1988年10月,台盟重庆小组正式成立,标志着重庆市8个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组建和完善。重庆市海外联谊会和重庆市黄埔同学会、重庆市知识分子联谊会、重庆欧美同学会等重庆统战文化建设主体的相继成立,加快了重庆统战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其中2008年4月成立的“重庆市新的社会阶层专业人士联合会”是全国首个省级新的社会阶层专业人士联合会;2009年6月挂牌成立的“重庆多党合作历史研究中心”是全国首个统一战线历史和多党合作传统研究机构。
2.重庆统战文化场馆建设日益提速
1989年,重庆市委统战部向中央统战部上报关于保护特园和民盟总部旧址并建议将其逐步修复为纪念场所的请示。此后,重庆统战文化场馆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冯玉祥旧居、特园民主之家纪念馆陆续完成修复或建设,并对外开放。自重庆直辖以来,尤其以2005年全国首个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在重庆的建立为标志,重庆统战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利用迈向新的里程碑。重庆市民族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九三学社、民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民盟成立纪念碑相继落成,推动了重庆统战文化的加速发展。
3.重庆统战文化活动日益活跃
重庆统战文化活动日益活跃,涌现多种主体、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诸如民主党派创始人诞辰纪念、民主党派成立周年庆祝等多党合作类文化活动,重庆·黔江民族文化周、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民族类文化活动,宗教界讲经比赛、创建“和谐寺观教堂”等宗教类文化活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专题会等党外知识分子类文化活动,“卢作孚贡献奖”评选活动、“新渝商大讲堂”等阶层信义类文化活动,“重庆·台湾周”“港澳媒体高层人士赴渝参访周”等海内外同胞类文化活动。还有统一战线大讲坛、主题征文、报告会、学术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统战文化活动,对烘托重庆统战文化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
4.重庆统战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在重庆》《重庆与中国统一战线》等书籍相继出版,《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重庆统一战线》等期刊相继创办,电视纪录片《肝胆铸春秋》和历史文献片《统战春秋——重庆见证的岁月》等影像作品相继播出,推动重庆统战文化融入市民生活。从2011年开始,重庆统一战线启动“同心·文化打造工程”,市委统战部牵头举行以统战文化为主题的系列调研、座谈、论坛、讲座、报告,编制《重庆市“十二五”统战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制定《“同心·统战文化打造工程”实施方案》[18],成立了重庆统战文化研究基地,打造了全国第一个统战文化主题公园——同心园。
5.重庆统战文化概念被正式提出
2011年1月14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保护统战文化。随着“同心·文化打造工程”的深入实施,重庆统战文化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显示度越来越高,加速成为重庆历史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2012年6月18日,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实施特色文化培育工程,加强对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19]这是统战文化首次被写入重庆市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中共重庆市委对重庆统战文化作用的肯定以及对加强重庆统战文化建设的重视,同时也表明加强对重庆统战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已得到全市上下高度认同,成为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统一战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关于让重庆统战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的指示要求,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责任使命,着力推动重庆统战文化高质量发展。
1.高质量推进重庆统战文化遗址保护
重庆现已统计发现188处统战文化遗址,其中50%为多党合作历史文化遗址,都是探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渊源。重庆于2015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全国首部有关抗日战争遗址保护利用的地方性规章《重庆市抗日战争遗址保护利用办法》,不仅明确将形成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重庆统战文化遗址纳入法律保护范围,而且构建了领导责任、具体责任和主体责任三级保护责任体系。此外,重庆统一战线在挖掘、保护、开发、利用统战文化遗址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建成以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为代表的一批统战文化建设成果,形成“1+4+24”重庆统战历史文化旧址集群(1)“1”即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4”即中国民主建国会旧址陈列馆、中国农工党中央机关在渝旧址陈列馆、中华职教社社史陈列馆、台湾光复纪念碑,“24”即24处民主党派重要领导人或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居住旧址。,正在建立完善市区两级数据库和动态管理机制,以实现统战文化现状底数地域、领域、形态、管理4个全覆盖。
2.高质量推进重庆统战文化融入干部教育培训和国民教育体系
重庆将特园、周公馆、桂园、红岩村这些见证了南方局开展统战工作的历史旧址,以及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红岩革命纪念馆等富含统战文化底蕴的馆舍,开辟为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现场教学点;编撰、出版《统战知识读本》,将其列入小学、初中、高中教学计划;将“统战文化的智慧与艺术”列为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课程;组织高校、中小学教师举办统战专题轮训;开展全市中学教师统战知识教学竞赛活动,推动统战文化系统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成立西部地区首个民营经济学院——中国(卢作孚)民营经济学院,推动统战文化融入优秀民营企业家培训中,发挥统战文化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中的作用。
3.高质量提升重庆统战文化服务效能
为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庆统战文化场馆建设,将统战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推动统战文化场馆建设与“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建设融合,推动实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扩容升级项目、特园修缮工程、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3大工程。重庆通过有效整合统战文化资源,建立健全统战文化场馆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规范统战文化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重庆以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为主,联结周公馆、桂园等统战文化遗址,推出《重庆统战历史文化旧址导览册》,形成红色旅游线路,供游客免费参观。
4.高质量提升重庆统战文化软实力
2012年12月,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作为第一个以中国民主党派历史为主题的陈列馆,成为全国统战系统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重庆新的文化地标。截至2020年11月,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已接待国内外观众507万多人次[20]。这成为重庆统战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生动“注脚”。《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作为重庆统战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于2017年更名为《统一战线学研究》后,学术影响力逐年提升,在2021年被评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20年版)”。2018年以来,重庆市委统战部推动实施打造一条景点联线、建设一个交流基地、拍摄一套统战文化专题片等“九个一”工程,取得成效,逐渐在全国打响了重庆统战文化品牌,为重庆文化强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重庆统战文化发展在总体上取得了丰富成就,积累了成功经验,成为重庆历史文化体系的主体形态之一和重庆“最具代表性和符号意义的文化元素”之一[21],成为激励重庆统一战线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建党百年来,重庆统战文化历经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的淬炼和熔铸。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重庆亲自领导和开展统战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全局高度为重庆统战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以高度重视加强统战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坚决态度和强有力措施,带领广大统战成员共同奋斗,为重庆统战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党对统战工作事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对统战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得到有力贯彻。在重庆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统战系统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重庆统战文化成为重庆文化强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重庆统战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重庆与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结成政治联盟的光辉实践的产物,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属性与生俱来。从革命年代一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庆统战文化始终遵循文化建设的普遍规律,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建立、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的政治诉求,也肩负着引导、鼓舞、团结、教育统一战线成员和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重要功能。重庆统战文化为助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了应有贡献,充分彰显了其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发展方向。重庆统战文化还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属性,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在孕育萌芽阶段,重庆统战文化通过宣传革命活动、传播革命火种等,激发人民群众对推翻反动阶级文化统治的革命热情。在兴起阶段,重庆统战文化以《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周恩来同志领导南方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和政治部第三厅开展的戏剧演出等文化统战活动为平台和载体,为重庆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进入发展的新阶段,重庆统战文化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多元化的主体建设、丰富化的文化产品供给,进一步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充分彰显其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
重庆统战文化凝结着重庆统一战线发展的历史。革命时期,重庆统战文化基于服务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实现与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结成政治联盟的目标任务而孕育、兴起。在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重庆统战文化基于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重庆与不同社会政治力量已经建立起的政治联盟而发展进步。重庆统战文化在助力重庆统一战线发展的历程中,充分彰显凝聚人心的纽带作用,现成为重庆统一战线系统干部和统一战线成员共有的精神家园,成为引领重庆统一战线发展的旗帜。重庆统战文化映衬着新时代重庆统一战线的特色、风格和气派,反映着重庆的烙印和重庆统一战线的气质,与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移民文化交相辉映,是重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名片之一。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离不开重庆统战文化的助力。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发展新境界,形成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体系,并在其科学指导下,相继推动建立、巩固和发展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实现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制度、实践和文化的相互促进。由此显示出理论引领的强大力量,把党在重庆地区的统一战线实践不断推进到新阶段,为重庆统战文化的兴起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重庆统战文化作为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在重庆实践的结晶,反映了重庆统一战线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及在文化实践上的布局。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重庆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征途上,实现了统战理论、统战实践与统战文化的共同发展。正是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才使重庆统战文化发展不断开创出新局面。
历史和实践表明,重庆统战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文化、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一样,是一个长期孕育、不断积淀、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的历史过程。重庆统战文化的发展通过传承、交流与创新实现。一方面,重庆统战文化传承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的统一战线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留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体系中的良性要素,特别是延续了其中的文化底蕴和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与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而开展的统战工作实践交融碰撞,为重庆统战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土壤与借鉴。遵循发展规律的文化创新既是文化发展的本质规定,也是文化实现开创性发展的动力。高质量推进重庆统战文化建设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统一战线工作的规律,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重庆统战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了党的统战工作优良传统,不断挖掘和阐发出新时代价值。重庆统战文化建设坚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鼓励创新、包容多样,切实增强自身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凝聚力。
重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实践地、中国民主党派的主要发祥地和“政治协商”的得名地,在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重庆统战文化。与其他地方统战文化不同,重庆统战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引领性、战略坚定性、历史开创性、时代进步性、大义共担性和资源富集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重庆统战文化作为重庆特色历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文化强市建设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伴随“统战文化之都”的加速建设,重庆统战文化将进一步对提升重庆的城市竞争力和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出贡献。新时代迫切需要基础更加巩固、包容更加广泛、国际性更加突出、话语权更加强大的统一战线[22],重庆统战文化的发展进步必将进一步凝聚重庆统一战线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进一步推动《条例》精神在重庆落地落实落细,为重庆统一战线加强自身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精神基础和动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