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红
(喀左县草原工作站,辽宁喀左 122300)
喀左县具有丰富的养蜂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各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蜂经验。近年来,全县养蜂业得到了持续发展,全县养蜂专业户达300多户,农村定点地养蜂的重点户达100多户,2020年全县蜜蜂饲养量和蜂蜜产量分别达到1万群和600吨,加上蜂王浆、蜂花粉、蜂蜡、蜂胶、蜂毒等,蜂产品产值达3 600万元,据科学测算,蜜蜂为农作物果树授粉所增加的产值约5 000万元以上。养蜂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气侯适宜养蜂,喀左县境内野生植物种类繁多,蜜粉植物面积辽阔,蜜粉充足,从春到秋各种野生和栽培的主辅蜜源花期接连不断,有发展养蜂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全县境内蜜源植物百余种,大宗商品蜜植物500万亩,其中荆条200万亩,刺槐150万亩,果树50万亩,人工草地30万亩(主要是草木樨、沙打旺、苜蓿草),棉花五万亩,葵花、芥麦十万亩,玉米高粱二十万亩,近年,喀左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草原沙化治理工程,以每年三十万亩的速度递增,这样,喀左县蜜源植物还将不断增加,为喀左县内的养蜂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目前喀左县蜜蜂存栏一万多群,年产商品蜜600吨,王浆4吨,蜂蜡2吨,蜂胶一吨,蜂毒1kg,总产值3 600万元。据统计,目前喀左县养蜂达到30群的有300户,31~200群的有100户,200群以上的35户,养蜂热潮正在喀左县兴起。
刺槐和荆条是喀左县的大宗商品蜜源,这两种蜜源品质优良,受污染极少。刺槐每年大约在五月下旬前后开花流蜜,虽然花期短,但是蜜质水富含浓郁得芳香,且蜜源丰富。蜂群单产可达20~50kg,县内年产200吨左右;荆条每年大约7月到8月上旬开花流蜜,花期长,蜜质优良,蜜呈浅琥珀色,单产60kg以上,全县年产300吨左右;其他蜜源植物全年产100吨左右。喀左县杨、柳、松树等植物种类众多,盛产蜂胶,辽西蜂胶是国内的最好蜂胶;喀左县蜂毒开发较早,是全国蜂毒的主产区,主要销售于各大制药厂;主要粉源玉米蜂花粉,近年来刚刚开发,产量可观,很畅销。
(1)标准化程度低,蜂群数量少,规模小,蜜源利用率低。虽然蜂产品供不应求,但喀左县蜂产品品种单一,没有形成品牌,蜂农出售的原产品,利润较低。
(2)养蜂新技术推广缓慢,养蜂技术落后。目前,全县采用活框养蜂新技术的占整个养蜂的45%左右,绝大部分蜂农仍采用传统养蜂技术,导致全县养蜂发展缓慢。
(3)蜂农组织化程度低,产品加工落后。一是缺乏培训机构和人员,不能及时为杨凤华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二是虽然部分地区成立养蜂协会,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力量,存在着服务范围小,带动性不强等问题。
(4)蜂业管理相对较弱。近些年,由于外地放蜂人员增多,给本地养蜂户带来很大麻烦。尤其是本地蜂农对《辽宁省蜂业管理办法》了解程度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养蜂登记备案、养殖档案与养蜂日记建立、蜂群异地安排、蜂群间距等方面,蜂农之间的纠纷暴露出养蜂业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比较落后,蜂业管理薄弱。
(5)蜜蜂疾病原因,导致蜂群发展较慢。面对如蜂螨病、孢子虫病等蜂病,蜂农往往束手无策或滥施滥用化学药物,有的不但未能治好蜂病,还严重伤害蜜蜂体质、污染蜂产品安全。
(1)充分发挥养蜂学会社团组织的积极性,由其组织开展对蜂农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蜂药管理政策、养蜂技术和推广、科学合理用药、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蜜蜂养殖人员业务素质。养蜂协会每年要对养蜂人进行两次养蜂用药、禁用药知识及养蜂技术的指导和培训。使养蜂人真正明白药残特别是抗生素的危害。发放有关生产无公害蜂蜜或绿色蜂蜜的生产技术规范,要做到每人一册。对养蜂人要定期进行考试。协会要给每个养蜂人建立档案。蜂场用药档案。
(2)贯彻落实好《兽药管理条例》、《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食品动物禁用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和《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等法规及行政规章、规定,加强蜂药管理和养蜂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蜂产品生产、收集、加工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消除蜂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3)加大投入,制定养蜂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蜂业发展奖励机制,政府在新技术引进、推广、试验示范等项目投入经费,用来维持养蜂事业发展。
(4)加强培训,大力推广养蜂新技术。一是聘请养蜂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喀左县养蜂户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二是加大养蜂户的培训的工作力度,办好示范场(户),每个乡镇至少建1个点,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养蜂技术推广应用。
(5)健全培训机制,提升技术能力。针对调查过程中农户普遍存在的“蜜蜂养殖就是放下不管,节省人力,不用饲喂,一年取一次蜂蜜就行”的旧观念,必须通过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