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森林植被高质量发展建设对策

2021-12-04 17:16王育文郭忠升
人民黄河 2021年6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植被陕西

王育文,郭忠升

(1.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陕西 西安710082;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凌712100;3.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凌712100)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森林植被建设与保护是确保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为新时代加强黄河保护与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1]。

自从国家实施荒漠化与沙化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防护林工程以来,陕西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使陕西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呈现出“榆林绿”“延安绿”“关中绿”和“秦岭绿”的良好态势,但仍不能满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为此,笔者对黄河流域森林植被建设与保护修复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陕西黄河流域森林植被建设与保护修复措施,旨在为陕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尽快构筑陕西黄河流域的绿色生态屏障。

1 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区位

(1)流域空间。黄河流域陕西段东、西、北三面与山西、河南、甘肃、宁夏、内蒙古5个省(区)接壤,南以秦岭主脊为界,南北长627 km,东西宽400 km。黄河在陕西境内干流长714 km,支流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共计349条,是陕西生态环境最脆弱、极敏感区域。

(2)行政区位。陕西黄河流域涉及榆林、延安、铜川、西安、渭南、咸阳、宝鸡、商洛(1个县)8个市79个县(市、区),人口2 915万人,面积13.3万km2,占陕西省总面积的64.2%,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7.7%。

(3)生态区位。陕西黄河流域处于黄河中游,为黄河流域的心脏地带,覆盖陕北与关中全部区域,为生态敏感区。该区地跨中温带与暖温带,由北至南依次为毛乌素沙地、黄土高原、黄桥林区、渭北高原、关中盆地、关山林区及秦岭北麓,地貌类型多样,形成了荒漠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及湿地生态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目前该区域森林覆盖率已达36.8%。据陕西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榆林市沙化土地面积已由240.0万hm2减少为135.3万hm2,57.3万hm2流动沙地基本固定和半固定,沙区植被覆盖率达到60.00%,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3.24%,荒漠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31.5万hm2,沙尘暴几乎不再发生(原来每年发生30余次),年扬尘天气由100多d减少到10 d以下[2]。目前,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度在68%以上,土壤流失量比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减少85%[3];黄河泥沙下泄量由曾经的16亿t/a减至目前的2.68亿t/a,其中2000—2016年潼关年均输沙量为2.41亿t[1]。区域内子午岭、黄桥林区是亚欧大陆同纬度地区天然林集中连片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与六盘山森林生态系统共同维护着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是陕西关中平原的生态屏障,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2 陕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水沙关系不平衡,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灾害频发[4],加之区域内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目前陕西黄河流域森林植被覆盖率已大幅提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生态环境系统依然脆弱[1]。当前,黄河流域陕西段仍是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沟壑密度大,产沙量多,输沙集中,年输沙量仍占三门峡以上黄河流域年输沙量的一半。榆林风沙滩地以南、延安黄陵以北属土壤侵蚀高度敏感区,黄河西岸属土壤剧烈侵蚀区,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属国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及投资的重点区域,是水土流失优先治理区,更是确保黄河健康生命、实现“河床不抬高”的重要治理区域。

(2)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非常重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森林植被建设,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使黄河流域陕西段森林覆盖率已大幅提高到36.8%,但森林主要分布于桥山、黄龙山、关山及秦岭林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森林分布极不均衡,且以纯林居多,混交林较少;以阔叶林为主,针叶林较少;以中幼林居多,成熟林少;低质低效林较多,林分质量较低,森林生态系统尚处在逐渐恢复当中,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还处于较低水平。另外,陕西黄河流域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荒漠化与沙化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防护林工程恢复的乔灌草植被,主要分布于长城沿线风沙区、白于山区、黄河沿岸、渭北“旱腰带”等区域,早期栽植的乡土树种沙棘、柠条灌木林,刺槐、杨树纯乔木林,山杏、山桃及红枣、核桃等生态经济兼用林等已出现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服务功能减弱,这些退化、残次林分亟待通过改造实现提质增效。

(3)造林困难立地分布面广量大,森林植被重建、修复难度大。陕西黄河流域位居黄河中游的中心地带和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分别占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总面积的17.7%和20.8%。目前,大部分县区仍分布有数量不少的宜林地和未利用地,在榆林、延安部分县区有6万~7万hm2。这些宜林地主要分布在干旱、瘠薄、坡陡、岩石裸露、地形破碎、工矿塌陷区等造林困难立地上,多年造林未成林,表现在河流两岸、坡面等地方森林植被稀少,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另外,种苗、物料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与工程造林投资标准相对较低等矛盾突出,使得这些造林困难立地的森林植被重建和保护修复难度非常大。

(4)林业用地被“挤压”,自然资源保护压力加大。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林地空间不断被“挤压”,违法违规侵占使用林地案件时有发生。陕西省森林督查成果显示,近3 a违法违规占用使用林地的图斑数与面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榆林、延安等地区,林地资源保护与各类建设用地矛盾日趋加剧。另外,伴随着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森林资源险情监测和保护任务更为艰巨。

(5)人口承载力低。陕西黄河流域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64.2%,却承载了全省75%的人口和80%的城镇,是生态环境敏感区;长城沿线、子午岭、关山、渭北黄土丘陵、秦岭北麓等区域植被虽有恢复性增长,但总体生态功能还不稳定,人口承载力不高,抗干扰能力低,生态灾害频发。

(6)环境污染严重。陕西黄河流域是陕西的煤炭、石油化工基地,煤炭、石油生产及其各类加工企业产生了大量污染物,部分地区因污染甚至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景观。据2018年12月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资料,黄河流域未达到考核目标的水质断面数占全省的81.1%,分布在榆林市黄河的碛塄、窟野河的温家川,韩城市澽水河的芝川,延安市清涧河的王家河、仕望河的昝家山、北洛河的田家庄南城村、延河的朱家沟和闫家滩,宝鸡市渭河的魏家堡等;持续超标断面5个,全部在黄河流域,分别是澽水河的芝川、窟野河的温家川、仕望河的昝家山、延河的朱家沟、北洛河的田家庄南城村。黄河流域城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尚未全域覆盖,乱排乱倒现象很普遍。目前黄河流域水体整体表现为Ⅲ~Ⅴ类水质,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使部分对污染敏感的植物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3 陕西黄河流域森林植被建设布局

黄河流域地理空间跨度大,气候和地理特征差异显著,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空间地域性,需要在现代流域发展思想指引下,充分考虑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合理划定生态环境保护分区[5]。根据陕西黄河流域地形地貌、气候与生态空间自然分布规律,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宜按照“一带三屏三区”的总体布局,科学推进陕西黄河流域生态空间保护修复[6]。

3.1 一带——黄河沿线生态安全重建带

陕西黄河干流沿线多为干旱、土薄、岩石裸露的造林困难立地地段,森林草地覆盖率较低。该区应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等措施,加强对原生植被的保护,重点是防护林工程建设。要加大区域生态重建投资力度,采取高标准造林整地措施,实施造林种草增绿工程,大规模营造水土保持林,减少水土流失。

3.2 三屏——长城沿线风沙滩地防护屏障、黄龙山桥山防护屏障和秦岭北坡防护屏障

(1)长城沿线风沙滩地防护屏障。长城沿线风沙滩地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已由2000年的9.9%上升到2018的38.03%[3],流沙已基本固定或半固定。该区应在保护好现有灌草植被的同时,加强沙化土地、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力度,及时修复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塌陷区创伤植被退化板块的植被恢复,持续实施封山禁牧和荒漠化、沙化治理工程,加大林草植被修复力度,不断提升防风固沙功能。

(2)黄龙山桥山防护屏障。黄龙山、桥山林区是子午岭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天然次生林为主,森林覆盖率较高,是护佑黄土高原和保护关中平原的绿色生态屏障。该区应持续加强封山育林,充分发挥森林的自我修复功能,使现有天然次生林得以休养生息,并积极开展森林抚育,逐步提升林分质量及其综合防护效能。

(3)秦岭北坡防护屏障。秦岭北坡人口稠密,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及咸阳、宝鸡、渭南等城市的生态根脉。伴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容易出现“生态空间受挤压、生态环境遭污染、自然资源被非法利用”等情况。因此,应在严格执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同时,巩固秦岭违建拆迁整治成果,严守生态红线,实行封山育林,并在坡脚地带填空补绿,实施增绿扩绿与美化工程,积极营建水源涵养林,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3.3 三区——陕北黄土高原区、渭北高原、关中河谷阶地田园区

(1)陕北黄土高原区为陕西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应以保护巩固“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成果为抓手,积极开展退化防护林改造,营造针阔混交水土保持林,不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扩大山地苹果、红枣、仁用杏等生态经济兼用型林果种植面积。

(2)渭北黄土台塬区为渭北“旱腰带”土石山地与台塬区,应重点进行黄土侵蚀沟坡、裸石山区治理,做到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营造刺槐、油松、侧柏等水土保持用材林固沟保塬,同时积极推广营造山地苹果、花椒、核桃等生态经济兼用林。

(3)关中河谷阶地田园区包括关中盆地和渭河阶地,是陕西经济文化核心区和丝绸之路新起点,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人口密集,应持续开展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实施身边增绿增色增美,大力发展经济林果、苗木花卉等生态富民产业,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田园区。

4 陕西黄河流域森林植被建设与保护修复措施

森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是保护黄河的基本点和着眼点[5]。陕西黄河流域应围绕“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生态服务、生态富民、生态安全”六个方面,从“保护、扩绿、补白、克难和提质”的发展思路出发,以实施重点工程为着力点,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提升森林植被治理生态环境的功效,构建黄河绿色生态屏障。

(1)生态重建——造林困难立地区复绿重建工程。以黄河流域风沙滩地、黄河沿岸、白于山区、黄土沟壑侵蚀沟坡、裸石山地等水土流失严重的植被恢复困难地段为重点,针对其生态环境脆弱、干旱瘠薄、岩石裸露、地形破碎的不良立地条件,聚集科研力量,重点投入,立项研究攻关,突破常规造林模式,示范集成推广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抗旱造林、凿岩客土回填造林、挂网喷浆造林等技术成果,运用现代生产技能,乔、灌、草立体配置,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块状、片状、带状推进,逐步恢复破坏严重的区域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系统正向演替。

(2)生态修复——扩绿增绿提质增效工程。一是对早期实施的“三北”防护林、重点区域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进行调查评估,因地制宜对退化林分进行科学改造,促使其健康稳定生长,最大限度地发挥防护功能。二是对陕北黄土高原、渭北高原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恢复起来的中幼龄林加大抚育力度,特别是对刺槐、沙棘等纯林逐步进行改造,调整纯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达到水土保持植被建造的成林标准[7],但不超过植被承载力[8],实行水土保持植被高质量可持续管理,提升保土蓄水功效。三是对于黄桥林区、关山林区、秦岭北麓的低质低效林分,在遵循近自然经营理论的同时,积极开展林分改造,适度增加针阔混交林比例,提高天然次生林质量,恢复森林草地生态系统产出产品的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屏障”的防护功能。

(3)生态保护——生态空间资源监测保护工程。一是建立生态空间资源“一张图”监测体系,按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从单一的森林面积、蓄积量为主的资源调查向生态空间资源综合性调查转变,形成“一套数据、一个平台”,逐步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空间监测体系。二是确保生态空间不被“挤压”,以常态化的“生态环保督查”“森林督查”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动态监测监管体系,严格执法问责,降低违法违规利用自然资源的案件发生率、缩小林地违法违规占用使用的规模,确保生态空间不被“蚕食”和“挤压”。三是建立符合黄河流域生态特点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森林、湿地、物种三大生态红线。四是建立互联互通的森林草原防火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视频信息化监测预警与航空巡护监测的全覆盖。

(4)生态美化——绿色家园建设工程。以农业生产空间为主的陕北黄土高原、渭北高原、关中河谷阶地、秦岭北麓坡脚的农耕区与城镇空间,其生态空间表现出明显的破碎化、斑块化特征。基于此,主要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在沟谷、地边、河滩、山坡、闲散空地采取见缝插绿、置绿扩绿、保护培育,力求实效;二是以传统村落为单元,在村旁、宅旁、路旁、水旁进行绿化美化,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空间绿化新格局,建设绿色家园,改善美化人居环境。

(5)生态富民——绿色产业富民工程。既要保证流域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又要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5],必须因地制宜推进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苗木花卉、森林旅游等生态富民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核桃、花椒、红枣、柿子、石榴、山地苹果等经济林,实行一乡一村一品,建设一批精品林果示范园,培育一批核桃、花椒、柿子、红枣和山地苹果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通过扶持带动,形成有重要影响的特色经济林产业重点县。二是通过科技扶持,引导群众积极发展“林药、林菌、林菜、林苗、林畜、林禽”种养殖,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扩大绿色产业链,培植一批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及原产地品牌。三是立足生态空间,合理规划布局,打造森林体验、生态科普、生态教育等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依托沿黄公路拓建黄河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积极开展森林游、湿地游、乡村游等,在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使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推动绿化美化净化黄河生态空间的重要一环。

5 结 语

(1)生态建设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治理黄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9]。陕西黄河流域以全省64.2%的国土面积承载了75%的人口和80%的城镇,生态空间受农业发展、城镇建设等多重挤压,是境内生态环境最脆弱、生态极敏感区域。另外,长城沿线、子午岭、关山、渭北高原、秦岭北麓等区域植被虽有恢复性增长,森林植被覆盖率较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大幅提高,黄河泥沙输入量亦大幅减少,但是年输沙量仍占三门峡以上黄河流域年输沙量的一半,总体生态功能还不够稳定和强大,承载力不高,抗干扰能力弱,自然灾害频发,森林植被保护与修复任重而道远。

(2)黄河干流陕西段沿线多为干旱、土薄、岩石裸露的造林困难立地地段,林草覆盖率低。应加强原生林草保护,持续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重点防护林建设等生态工程;要加大区域生态重建投资力度,采取区别并高于一般的工程造林标准实施困难地段造林种草复绿增绿工程,大规模营造水土保持林,实行水土保持植被高质量可持续管理,达到水土保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的[10]。

(3)在着力开展生态修复、增绿、提质增效、绿化美化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保护,建立符合黄河流域生态特点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森林、湿地、物种三大生态红线,建立信息化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监测“一张图”网络体系。

(4)在提高水土保持林草质量、保护生态前提下,既要确保流域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又要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建设一批精品林果示范园基地,开展生态旅游,发展绿色产业,提高黄河流域贫困人口收入,协同推进大治理,实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植被陕西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