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刚
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倭英雄,其在抗倭御虏的军事生涯中培育出特色鲜明的戚继光精神,生动诠释了个人崇高品格和戚家军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戚继光抗倭、冯子材抗法、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这些历史,都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创作更好更多的精品力作,以长中国人志气,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34-35 页。加强戚继光精神的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大力弘扬戚继光精神,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
戚继光精神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既表现出一般文化精神生成的共性,又体现出精神的独特性。
戚继光精神发端于朝政腐败、倭患肆虐的明朝时期。明朝初期,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为抗击倭寇,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后继者建立海防体系,实施海禁。嘉靖年间,面对明朝日渐衰落的国势和松散的海防,倭寇日渐猖獗,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所到之地烧杀抢劫。由于明军十战九败,因此百姓闻倭色变,东南沿海一线成为全国抗倭的主战场。驱除倭寇、巩固海防、挽救危亡是国人共同的责任,在当时特别需要一种精神力量重振、激励和凝聚国人的抗倭士气。戚继光在抗倭最激烈的时候走上战场,真正实现了忠君报国的伟大抱负。戚继光精神因时而生,契合和展示明朝无数爱国将士的精神风貌。当时,随着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及西方科技的输入,带有创新意识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这也为戚继光务实创新精神的孕育、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忠君报国思想的灌输和家庭教育强化了戚继光建功立业的思想认知。戚继光于嘉靖七年(1528)出生在将门世家,父亲戚景通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品格和作风对戚继光影响较大。戚景通教育戚继光要有舍身报国的高尚气节,打起仗来应有身先士卒的勇敢精神,主张越是艰苦的生活条件越能磨砺孩子的品格和意志。他用“毁丝履”、节俭修葺房屋的实际行动教育少年戚继光不贪图虚荣、不追求排场。戚继光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家文化和军事知识教育,因而他养成了深明大义、忠君爱国、节俭自律的优秀品格。好学苦读这个好习惯伴随了戚继光一生,这为他创作军事论著、实现兵儒一体打下了坚实基础。
戚继光把追求人生价值同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人民安康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服从命令、履职尽责的军事实践中养成崇高的军人使命感和将帅责任感,一生满怀报国为民、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崇高追求。在保卫北京、戍守蓟门、备倭山东期间,戚继光勤职敬业,积累带兵和作战经验,为以后抗倭做好充足准备,同时展示出他的雄心抱负。在嘉靖三十五年至隆庆元年(1556-1567)共12 年的东南沿海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的爱国志向得到真正历练。攻打岑港、二御温州、三战台州、涉泥滩横屿歼敌、奇袭战牛田、强攻战林墩、联友军大战平海、巧部署解围仙游、渡大海歼灭吴平……他的事迹名垂青史。在抗倭斗争中,他建立戚家军,革新兵器,打造戚家刀,发明了对付倭刀的狼筅,这是戚继光精神形成的重要阶段。隆庆元年至万历十一年(1567-1583),北方16年御虏的军事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戚继光精神。在北方蓟镇保卫边疆,处理民族问题上发扬民族博爱精神,促进了汉蒙民族友好相处。
戚继光精神虽然是以戚继光名字命名的,但也是抗倭戍边将士集体意识的体现,应从更宽广的视域审视戚继光精神,绝不能狭隘地理解戚继光精神。
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是戚继光精神的思想根基。戚继光以矢志报国为第一追求,凡事都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思考问题,“总然用尽檐前力,应是无心为利名”①戚继光撰,王喜校释:《止止堂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第13 页。下文所引《止止堂集》均出自该版本,不再另行注释。。戚继光热爱自己的国家,奋战疆场、报效国家是他毕生的坚定信念。穷凶极恶的倭寇必然会激发以戚继光为代表的广大中华儿女的报国之情,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伟大的爱国情操。正是因为有抗倭集体认同的存在,才使得抗倭取得明显成效。抗倭集体认同是戚继光爱国主义精神的雏形,也是戚继光精神最真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戚继光在抗倭御虏四十余年的战斗生涯中,满怀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晚年回到故乡,他不忘国家安危,仍以“遐方但愿无烽火,烟柳年年系去骢”(《止止堂集》)寄托感慨。戚继光精神蕴含的简单朴素的爱国情怀使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超越时空而不断发展。
保境安民的责任担当是戚继光精神的动力所在。保境安民、奋勇杀敌是军人的天职,戚继光爱岗敬业和英勇善战的拳拳报国之心通过履职尽责来实现。“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止止堂集》),这是戚继光战斗一生的最好体现。戚继光在戎马生涯中不当“太平官”“逍遥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最终成为明朝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一代名将。“安民以为志”,责任担当成就了戚继光保障生民、捍御内地的伟大事业。作为军事指挥员,戚继光遇事不推诿、不退让,敢啃硬骨头、打硬仗,在战斗中总是第一个冲向敌军。有本领才能有担当。根据军事实践的需要,戚继光及率领的戚家军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尽管戚继光先后辗转抗倭的多个主战场,有时不被朝廷理解,但他无怨无悔、舍生忘死、不计个人得失。比如,在岑港战役中,戚继光虽然遭到革职处分,但他没有懊丧和颓废,把自己同历史上的韩信和岳飞等名将相比,更加刻苦地研究历代战争胜败的原因,吸取经验,决定训练一支攻无不克的军队。因受张居正的牵连,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戚继光被贬调广东任总兵官,但他没有被击倒,身带疾病整饬部伍,尽他应尽的职责。
务实创新的奋进意识是戚继光精神的内在精髓。自强不息精神和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戚继光不墨守成规,在军事理论创作、武器装备革新方面颇有建树。戚继光善于总结作战和治军经验,熟读古代兵法,运用儒家思想来解决军事问题,实现兵儒一体,写出了《纪效新书》(十八卷本)、《练兵实纪》、《纪效新书》(十四卷本)等军事著作,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边海防的战略、战术,军事思想的实际操作性更强,推动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戚继光倡导德教,严明军纪,灌输儒家忠君报国、当兵打仗、保境安民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军队敢于战胜凶悍倭寇的战斗士气。戚继光变革军制,改变过去“卫所”世兵制存在的弊端,他以务实为准绳,克服重重阻力,尤其是朝政的非议,“三请练兵”,锲而不舍。在招募新兵时,严把兵员入口关,在练兵时坚持务实练兵,主张“练为战”,练真艺、练真营、练真阵,做到练胆气与练战术相结合,把练兵具体化、系统化和理论化。戚继光遵循《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原则,在作战中实行“算定战”,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戚继光根据作战实际,因时制宜、因敌制宜,调整编制体制,在抗倭斗争中创造出能够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鸳鸯阵”。在蓟门北方御虏,戚继光创造性地制定了车、步、骑多兵种配合作战的新战法,取得了明显的防御成效。总之,发明和改进武器,充分展示了戚继光的军事创造才华和敢闯敢试的胆识魄力。
清廉自律的道德操守是戚继光精神的本色体现。戚继光一生清廉,重视品德修养,不随波逐流,“志在求为好人品”。戚继光十分重视个人表率,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保持廉洁操守的人才能称得起是万人敌的大将。尽管他认为这样的人是没有的,但他自己则仍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善将者,宜如何而练其心气哉?是不外身率之道而已矣。倡忠义之理,每身先之,以诚感诚。”①戚继光撰,范中义校释:《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第212 页。他为官态度坚定:“任真任怨,以国事为家事,谋兵如谋身,明纪律,持情操。”②戚祚国汇纂,李克、郝教苏点校:《戚少保年谱耆编》,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第15 页。戚继光不仅言教,而且注重身教。戚继光做到与部属同甘共苦,战斗中奋勇争先,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严肃军纪一视同仁。针对登州卫风气不正的问题,秉公执法、不偏不倚,按照军中纪律杖责母舅。戚继光完全有条件通过攀附胡宗宪、张居正等朝廷要员走仕途捷径,但他凭忠心和本事立身,端正品行,一心结交共同抗倭、维护国家利益的亲密战友。
戚继光精神已成为唤起国人历史记忆、强化民族自信心的精神符号。戚继光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弘扬戚继光精神对建设海洋强国、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深远意义。戚继光故里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因此,山东省更要传承戚继光精神,抓住历史机遇,讲好戚继光故事,创建多维化传承渠道。
文化传承的核心是心理传承和价值体系的传递。文化传承就是文化群体的整合过程,这种整合是通过文化认同实现的。心理传承需要强化对戚继光精神的认知认同,只有从内心认可戚继光英雄事迹和戚继光精神,其才有可能真正被传承。要加强对戚继光抗倭御虏的史料研究,进一步梳理凝练戚继光精神,使之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能引起广泛共鸣。要加强戚继光精神内涵的教育,尤其是理论宣讲,提高受众对戚继光精神内涵的理论认知。
一是注重家庭教育,把戚继光精神内涵和《止止堂集》中的爱国诗词运用到家庭教育和良好家风的建设中,塑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在生活中感知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
二是加强学校教育。将戚继光精神传承贯穿大中小学三个阶段。尤其是结合胶东地域特色,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找到开展戚继光精神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中融入戚继光典故、历史文化的相关教育。把戚继光精神融入学校思政课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中,融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中,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教师榜样、校风校训等方式增强对戚继光精神的理论认知。
三是运用社会教育。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在社会上大力诠释戚继光精神,宣讲戚继光爱国的故事,营造尊重英雄、崇尚英雄的良好氛围。要将戚继光精神传承与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结合起来,并通过深入挖掘戚继光诗词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戚继光精神内化于人民的日常生活。
打造戚继光精神文化品牌,加强戚继光精神的地域特色辐射力。文化品牌的塑造能够产生聚集效应,让零散的文化资源系统化。戚继光文化品牌彰显了戚继光精神的重要特征,是戚继光文化的高度凝练,体现戚继光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强化品牌建设意识,全面盘点省内戚继光文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同时,积极引入省外戚继光文化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加强戚继光文化与市场、科技的融合,使戚继光精神传承保持生机与活力。积极支持以戚继光为题材的影视、书籍等特色文学艺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打造戚继光精品力作,延伸戚继光文化产业链。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创作一批特色文艺精品、音像制品以及旅游系列纪念品,让戚继光精神品牌响彻全国,走向世界。探索文旅融合品牌路子,加强对戚继光故里的保护性和建设性开发,要切实增强区域旅游的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内涵,强化戚继光精神教育的现场感染力。
推动戚继光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戚继光相关学术组织研究的层面,而应作为全民学习和宣传的一项神圣任务,关键要抓住重点群体。
一是重视党员和地方公职人员的示范群体。在学习戚继光精神方面,党员和地方公职人员的理论素养、价值观念、职业精神对其他群体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应把对戚继光精神的学习纳入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体系,纳入职业精神和个人道德修养提升实践。
二是抓好青少年学生的受教育主体。要注重唤醒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培养报效国家的价值观念,尤其要强化驻地高校大学生的使命担当,采用双向互动的方式,克服单方面的理论灌输,重视戚继光故里的参观见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手机媒体以简明快速的方式达到传承目的。
三是抓好当地驻军部队。军人是戚继光精神传承的特殊受众群体,这一群体传承戚继光精神有着天然的亲和力。结合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职能使命,可以加强戚继光军事职业精神的宣讲力度,组织对戚继光军事训练的研究,用戚继光精神助力部队战斗精神的培育,引导军人强化保家卫国、务实训练、大胆创新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担当。
形成以政府为宣传主体的戚继光精神宣传模式,探索以文物、艺术作品、文化产品为重要载体的传承方式。要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场馆和各种景观的传播载体开发,彰显戚继光精神传承文化元素。
一是灵活运用新兴的传播载体。要利用新媒体平台促进戚继光精神的广泛传播。新媒体平台具有全天候、即时性、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和优势,为戚继光精神的传承提供了便利。新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为一体,能直观形象地对戚继光精神进行全方位、个性化和多维度的传播,提升戚继光精神传承的效度。要推进新媒体及网络资源建设,重点建设具有权威性的传统文化网站,充分利用微媒体立体化、全方位传播戚继光文化。
二是以学术牵引,建立全国性戚继光研究学术成果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开展学术报告会、高校论坛,以团体助力,推动和服务区域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等团体组织弘扬戚继光精神。
三是重视戚继光精神传承的纪念仪式开发和实践。纪念仪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和科目。要根据各行业和不同群体的特点和要求,参照传统礼仪文化,制定符合戚继光精神和礼仪文化价值取向的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引导和规范人民群众的行为,使戚继光精神的弘扬真正落到实处。
实现戚继光精神传承的自觉性、经常化、长期化要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戚继光精神的传承效能。
一是注重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领导工作机制。地方政府成立戚继光文化建设协调机构,对戚继光精神开发和传承进行指导、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召开会议,及时解决问题。加大对戚继光研究专项和文化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重点指导戚继光研究会的各项业务建设,充分协调区域高校、党校的专业研究力量,建设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扩大对戚继光精神的研究成果。明确目标责任和考核奖励政策,把戚继光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单位,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成效。
二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要重视戚继光精神传承的自我激励与约束,重视对人们内心的荣辱观、爱国主义意识的道德激发和引导。传承戚继光精神伴随着个体社会化过程而展开。通过政府和权威部门的倡导,通过大众传媒,依据相关政策规定、道德规范,通过社会舆论对戚继光精神进行充分肯定。
三是完善成果推广机制。在戚继光精神传承过程中,不同群体和单位都非常重视,不少地方群众性活动富有特色,实践活动的成果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方式广为人知。戚继光精神的传承也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只有将好的经验做法推广出去,才能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积极的示范效应。这就要拓展成果推广的渠道,由宣传部门牵头搭建成果推广的协同平台,推进戚继光精神传承的相互借鉴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