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新修订的《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该条例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广东将加大垃圾分类违法行为处罚力度,未按分类规定投放生活垃圾,单位最高可罚50万元,个人最高可罚500元。
针对目前垃圾分类面临的问题,条例修订注重总结广东经验,压实分类投放主体责任,规定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家庭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投放义务。同时,健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全链条管理责任,统筹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此外,修订后的条例还突出了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设置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运输与处理,设施建设与保障等专章。
实际上,源头减量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源头不控制不约束好,就会给中下游带来无穷无尽的管理成本。与此同时,源头上制造无法重复利用的物品,制造一次性的包装,不但强化了消费者即买即用即弃的心理,还很容易助长一种无节制的消费冲动。由此弱化了人们对美好产品价值的留恋,人为缩短了商品的使用周期,加快了商品的更新和淘汰。这种群体心理,反过来也会刺激企业生产更多的短期、劣质的快消产品,而不是在品质上精益求精。
比如,在消费领域,规定旅游、住宿等行业应当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倡导餐饮服务单位不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餐具。因为这些一次性物品正是通过其廉价甚至免费,暗示了使用者可以多用多拿不必珍惜。如此,减量就会遇到很大阻碍,甚至出现越是高消费的场所,浪费就越高;浪费越高,越能显示这些场所高档消费的地位,这就大大扭曲了公众基本的环保观念,助长了过度与奢靡之风。
又如,针对快递包装、外卖餐具等垃圾与日俱增的问题,条例就规定电子商务、外卖、快递等行业应当优先采用可重复使用、易回收利用的包装物,鼓励运用计价优惠等方式引导消费者使用绿色包装和减量包装。这一点对小企业来说,包装成本很低,回收当废纸也容易。但是对品牌店来说,动辄大盒子套小盒子、大袋子带小袋子的做法就很常见,回收难度也大。那么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就要好好通过网络平台大力提倡选择简单包装可退少量货款的做法,有关部门要给予应有的奖励和支持。
按照条例,我省将聚焦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关键环节,全链条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水平。这个提法其实已经不新鲜,但是如何提升就不容易做到了。因为全链条需要投入大量的专业车辆、机械和人力,保证从头到尾的运输处于封闭状态。如果有车辆短板、处理漏洞,那么所谓垃圾分类就会前功尽弃。实现闭环,对发达地区来说是可做到的,但关键是还要第三方的评价和监督,否则单纯依赖城管环卫来监督自己的业务,终究难以克服整体规划的弊端。
目前最常见的街头的垃圾桶看似有是否可回收的区别,实际上处在无人细分的状况;垃圾桶存放点,长期污水横流,垃圾粗放混装,这种情形几乎出现在所有大小城市。这种病症如何惩罚,是不是真的惩罚到位,公众都是有疑虑的。因为按惯例,凡是管不好的原因,都是因为一没人,二没钱,三没约束。这时候,确实有必要把钱花在刀刃上,首先解决垃圾处理反而增加城市垃圾的悖论。
从数字看,目前全省建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72座,总处理能力14.9万吨/日,设施数量和总处理能力多年居全国首位,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远超生活垃圾产生量,全省基本形成县域统筹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村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自然村覆盖率达到99.86%
在终端的分类处理方面,要开展既有焚烧处理设施的提标改造,因地制宜推进厨余垃圾的处理设施建设,毕竟很多不好处理的垃圾只能一烧了事,但是这种焚烧很容易带来环境污染,如果一个地方无法做到严格监管排放,那么就要严格控制焚烧厂的开工建设了。
按照计划,广州、深圳市率先实施垃圾分类,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先进水平,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对标国内先进水平,粤东西北地区城市对标国内平均水平。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各级人大都应该主动以《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引导和约束地方政府主动执法,积极作为。唯有把垃圾管好,才可能有良好的环境,才可能提升双循环的效能。因此,不能轻视看似小事的生活垃圾管理,它带来的变化是对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