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琴 张 武
(1.桓仁县五女山学校,辽宁 桓仁 117200;2.辽阳县委党校,辽宁 辽阳 11120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要求,辽宁省辽阳县大力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验收工作,抓紧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冬季战役,确保高质量完成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现以辽宁省辽阳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例,分析现状、剖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社会主义新农村[1]。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辽阳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成立由相关部门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辽阳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负责牵头。根据辽阳县实际情况制定了《辽阳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辽阳县“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行动实施方案》《2019年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清洁月活动方案》和《辽阳县“千村美丽、万村整洁”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等。各乡镇政府通过张贴横幅标语和发放宣传单,积极宣传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
1.2.1 注重规划引领。辽阳县共编制了刘二堡、小北河、八会、寒岭4个镇的总体规划和辽阳县城市总体规划、36个省级美丽乡村规划。
1.2.2 着力整治农村污水。一是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4个山区乡镇水源保护区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完成;二是完成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及审批工作;三是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排查与治理示范工作,已完成排查清单,并选择一两个乡镇作为试点示范,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四是全面完成微小河沟湖塘水体治理。农村微小河沟湖塘全部纳入河长制,实现水体治理村屯全覆盖。
1.2.3 统筹推进农村垃圾治理。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垃圾分类覆盖90%以上行政村;二是加快推进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建设,着力补齐垃圾“镇运”短板,13座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强化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常态化运行,配足保洁人员,使保洁队伍覆盖所有行政村、90%以上自然村;四是全面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截至2020 年8 月末,辽阳县5处尾矿堆积形成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全部完成。
1.2.4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项目2 个(兴隆镇4 个村、黄泥洼镇1 个村),解决12 700 口人安全饮水,工程总投资1 800 万元(省地债资金)。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配套完善项目30 个,解决45 800口人饮水安全问题(铁锰超标),辽阳县农村农户安全饮水已达85%。
1.2.5 加快改善村容村貌。一是继续开展村庄整治行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开展春季村庄清洁专项行动,以“三清一改”为主要内容,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二是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建设“一事一议”村内道路135 km,新建及大中修农村公路66 km;三是完成45个村屯植树绿化工作,其中省级美丽示范村村庄内可绿化隙地绿化率已在80%以上;四是继续推进农村“煤改气”工程,完成入户安装7 000户。
2.1.1 思想认识存在差距。近年来,虽然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认识在逐渐提高,但由于思想观念、传统习俗、自身素养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农民仍认为环境整治工作是政府的事情。农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热情不高,投工投劳投钱更是少之又少,大多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2.1.2 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不到位。在走访中发现,农村住房建设布局大多还是以前自发建造的,存在不规则和无序问题,农村畜禽养殖、门前屋后、沿街商户等整体布局散乱。
2.1.3 投入资金有限,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污水处理欠账大,除了县城外,其他乡镇都面临需要治理生活污水的问题,村庄污水乱排现象时有发生。个别村庄存在用遮羞墙、面子画遮盖脏乱差问题。
2.1.4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逐渐普及,农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在田间地角、灌溉沟渠和河道周边存在大量的农药包装袋和塑料瓶,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源,甚至给人、畜的生命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2.2.1 综合治理难度大。目前,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大多依靠政府推动,没有充分调动村民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种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仍然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责任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够有力等问题,加大了治理难度。
2.2.2 经费保障欠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需要强大的财政资金作为后盾。由于县域资金紧张,财政投入有限,目前仅能保障生活垃圾的治理成本,其他工作的有效落实不到位。
2.2.3 群众参与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大多村民的公共卫生意识较差,没有养成回收处理垃圾的习惯,对垃圾乱丢、杂物乱放、脏水乱倒习以为常。极少数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临时应付的思想,严重影响了环境治理成效。
2.2.4 舆论宣传不到位。针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迫切性、环境污染的危害性,需要广泛进行宣传。但目前的宣传形式主要是悬挂横幅标语模式的,没有充分利用村民经常接触的电视、手机、广播等媒介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在广大农村没有形成一种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氛围和自觉习惯。
注重村庄规划编制的前瞻性、系统性、整体性,按照“统筹全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对现有村庄规划进行修编、完善。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分离,优化村庄功能布局,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2]。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最大软肋和痛点。一是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系统谋划农村生活垃圾与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处理的有效衔接。按照“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标准[3],健全农村垃圾收转运体系。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好“出口”问题。二是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做好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着力解决好农村污水转化利用和处理问题。积极推进农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三是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厕所革命”。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要求,合理选择改厕模式[4]。
一是保障资金长期稳定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保证整治工作的资金需求。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进一步规范用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以市场化方式向政策性银行进行融资贷款,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二是坚持建管结合长效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主体参与等方式,走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三是健全县、镇、村三级责任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干部使用、资金拨付挂钩,对工作推进不力、整治效果不佳的部门和单位,要及时约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通过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激励先进、曝光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5]。通过加强村干部学习培训、到外地考察学习等形式,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通过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农民维护农村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