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菲儿
1947 年 2 月,陈毅、粟裕、谭震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今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指挥了著名的“莱芜战役”,经过63 个小时的激战,我军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次战役创造了在运动中歼敌的典型战例,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杰出的歼灭战”和“运动战的光辉范例”,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俘敌数量最多、歼敌速度最快的最高记录。2013 年,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莱芜位于汶河两岸,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千多年前,即有人类在大汶河流域繁衍生息,是古老的大汶口文化发源地之一。根据2018 年12 月26 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济南市钢城区。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属于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办事处石湾子村。
1947 年 1 月底,国民党军制定了“鲁南会战”计划,以徐州、济南为基地,集中31 万兵力,组织南北夹击,意图将华东野战军逼于临沂城,进行决战。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在运动中歼敌的指示,主动放弃临沂,挥师北上。1947 年2 月,陈毅、粟裕、谭震林等老一辈革命家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莱芜战役。战役从2 月20 日开始,在莱芜打响,经过三个昼夜的激战,于23 日结束,华东野战军共歼敌6 万余人,俘虏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七十三军军长韩浚,收复城市13 座,使鲁中、渤海、胶东三个解放区连成一片。这次战役创造了在运动中歼敌的典型战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史上光辉的一页。
陈毅,1901 年生,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 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 年回国,1922 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 年,陈毅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并领导了湘南起义。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莱芜战役的直接指挥者之一。
粟裕,1907 年生,幼年起名粟多珍、志裕,侗族,湖南会同人。1923 年,粟裕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录取为选送生。1924 年3 月,因错过考期,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1925 年春,考上省立二师,后因省立二师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安排到叶挺二十四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1926 年11 月,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 年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粟裕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是莱芜战役的直接指挥者之一。
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以下简称“旧址”)原为李姓地主宅院,修建于 1917 年,全院南北长 25 米,东西宽 18 米,占地面积 464 平方米。院落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布局,为典型的莱芜民居建筑,包括大门、影壁、南房、西厢房、正房、东耳房、西耳房、月亮门等建筑。
1917 年,李姓地主始建四合院,同年竣工。
1947 年,莱芜战役爆发,在此次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将此四合院设为指挥所。
新中国成立后,四合院分给村民居住。
1977 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此四合院作为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经省有关部门批准,搬迁了旧址内的住户,维修了正房、西厢房、南房,拆除了东厢房,修复了大门、影壁。
1981 年,旧址经陈列后对外开放。
1991 年,维修了正房、西厢房屋面,修补了南房,院内铺设了路面。
1995 年初,维修了旧址内部分设施,设置了莱芜战役参战将领简介展室,4 月4 日起对外展出。
2007 年,对旧址院内建筑屋面进行维修,重新布置了正房、西厢房及南房的展览陈列。
2013 年,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大门
大门位于旧址院落东南侧,为院落入口,坐北朝南,布瓦干槎瓦屋面,单檐硬山顶。面阔1 间,进深1 间,建筑面积 11.7 平方米。建筑檐高3.35米,总高5.15 米。
2.影壁
影壁位于大门正北,青砖砌筑一字影壁,长3.16 米,宽0.43 米,通高3.17 米。影壁心镶嵌福字雕刻。
3.南房与西厢房
南房位于大门西侧,是旧址中轴线上前端第一座建筑,坐南朝北。其面阔3 间,进深1 间,建筑面积45 平方米,檐高2.98 米,总高5.44 米;西厢房位于中轴线西侧,坐西朝东,面阔3 间,进深1 间,建筑面积45.9 平方米,檐高3.03 米,总高5.6 米。南房与西厢房屋面特征相同,均为干槎瓦屋面,单檐硬山顶。正脊为花瓦脊,花瓦图案把脊长分为三段,中间段用瓦扣除鱼鳞图案,两侧沙锅套图案。正脊两端有升起,各安跑兽一尊。梁架为叉手抬梁式木构架,叉手上方共设九根檩条,明、次间檩条采用乱搭头布置。明间用两榀梁架,次间山面未用梁架,将檩条直接搁置在山墙上。南房室内用实战照片和文字简要介绍莱芜战役的经过,西厢房布置莱芜战役参战将领头像及生平简介。
东厢房与西厢房对称,坐东朝西。为近年在原址上新建,建筑特征与体量与西厢房相同。
4.正房
正房位于大门正北,是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坐北朝南。面阔3 间,进深1 间,建筑面积47.5 平方米。建筑檐高3.33 米,总高5.84 米。干槎瓦屋面,单檐硬山顶建筑。正脊为花瓦脊,花瓦图案把脊长分为三段,中间用瓦扣出银锭图案,两侧沙锅套图案,正脊两端有升起,脊端安跑兽。九檩抬梁式木构架。明间用两榀梁架,次间山面未用梁架,明、次间檩条采用乱搭头布置,将檩条直接搁置在山墙上。室内陈列着莱芜战役期间陈毅等司令员用过的桌椅床案等办公用具。
5.东、西耳房
东、西耳房位于正房山墙外侧,坐北朝南。均面阔1 间,进深1 间,建筑面积19.5 平方米。建筑檐高3 米,总高5.26 米。其特征相同,均为干槎瓦屋面,单檐硬山顶建筑。正脊为花瓦脊,鱼鳞图案,两端有升起。叉手抬梁式木构架,叉手上方共设九根檩条。室内靠近山墙设一榀梁架。
6.月亮门
月亮门位于南房与西厢房之间,干槎瓦墙帽,正脊为扁担脊。1977 年建成,通宽4.36 米,通高约2.36 米,门洞最宽处1.6 米,门洞高1.69 米。
莱芜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第一次大规模歼敌的战役,是运动战的典范。此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南北夹击,逼迫华东野战军在不利条件下与其决战的计划,使山东解放区的渤海、鲁中、胶东三区连成一片。这一战役俘敌数量之多、歼敌速度之快,都创造了解放战争开始以来的最高纪录。敌人遭此惨败后,在华东战场上一个月未敢出战,为我军赢得了休整时间。此次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的部分有生力量,打乱了国民党的军事部署,巩固了解放区后方,为扭转华东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极具隐蔽性,飞机飞得高不易发现,飞得太低则容易触到山崖,难以俯冲投弹。据记载,莱芜战役期间,敌机多次侦察我军指挥所未果,不得不胡乱轰炸一番了事。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作为战役的指挥中枢,见证了华东野战军司令部陈毅司令员等首长在此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指挥莱芜战役的辉煌战斗历程,是弥足珍贵、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革命历史价值。
莱芜战役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淳朴善良的莱芜人民勇于支前,为取得战役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作为山东省具有较高革命历史价值的纪念性建筑,2005 年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精神,激发爱国情怀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