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筱荣
(1.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2. 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最重要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上升为一种根本制度,用制度化形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根本制度地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以智能手机为典型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各类微媒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手机“微介质”传播“微内容”的微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主流的传播方式,并推动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尚简崇微的微时代。微时代背景下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
当前,学术界围绕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问题,已经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将微时代作为时代背景,并以此为视阈研究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学术成果还相对匮乏,缺少专门研究的学术著作,相关成果多散见于一些论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加强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抢占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学者们普遍认为,适应微时代网络发展要求,积极抢占网络理论阵地,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保证。如姜辉提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当前要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平台的聚合和引领作用[2]。方世南提出,要有强烈的阵地意识,建设和用好网络马克思主义学习、宣传、研究平台,构筑网络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3]。路日亮等提出,要依托“微平台”塑造具有吸引力的“微文化”作品,对抽象理论进行“生活化”解读,将深奥的大道理转化为受众更易接受的小道理。要加大对主流媒体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尊重网络发展规律,结合网站自身定位,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4]。
二是注重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网络文化管理智力基础。培养造就一批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既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深谙网络传播技术的专业人才,是微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前提条件。如郭正红等认为,在大数据日渐流行的微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工作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建以党员领导干部和高校师生为主体的高素质专业化微团队来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故事[5]。竟辉认为,要定期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对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站领导班子进行理论教育,着力培养一批体制内的网络意见领袖,发挥其把控网络话语和引导舆论的作用[6]。李春华等提出,要加强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管理,并开展大规模培训,形成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网络人才队伍[7]。
三是坚守人民立场,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学者们认为,面对微时代网络空间的各种乱象,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深入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打好网络“人民战争”,才是有效净化网络空间的法宝。如徐世甫认为,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出现,实际上是不明真相的网络群众被敌对势力思维殖民和蒙蔽所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深入网络调查研究,摸清原委,发挥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的作用[8]。辛向阳认为,要不断深化对互联网政治的认识,建立更加畅通的渠道,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和重大决策[9]。王永贵等认为,要大力发展“微政务”“微办公”“微会议”等方式,充分保障和实现网民与官员对话的权利[10]。王利芹等认为,要建立网民举报制度,由网络监管单位公开回复举报问题的处理进度,从而有效遏制各种网络违规、违法现象的出现[11]。
四是改进网络话语方式,提升网络舆论引导水平。学者们普遍认为,在信息尚简崇微的微时代,直观化、个性化、世俗化的网络话语已经渗透到网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时代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适当运用一些网络话语,与时俱进地更新话语方式,从而让理论更加贴近生活。如杜仕菊等认为,微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应该进行合理的场域定位,采取复合式的话语建构战略,将外部环境优化与内在价值形塑相结合,从而实现对网络空间多元化意识形态的话语领导权[12]。李悦池认为,微时代可以采用隐性话语策略应对异质意识形态,以“微媒介”为平台,通过鞭辟入里的剖析以及与受众的有效互动,使受众从内心拒绝不良异质意识形态的腐蚀[13]。路日亮等认为,微时代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制作短小、时尚、积极、精良的“微作品”来吸引“微民”的视线,让其对主流价值观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4]。
综上所述,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研究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随着微时代的不断发展,如何适应微时代发展变化特点,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学者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安全学等学科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成果为学界继续深入研究该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微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研究,既是一个有着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课题,也是一个有着很强现实性意义的研究课题,但当前从微时代视角出发,系统研究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学术成果相对较少,大部分研究成果只是部分涉及如何在微时代网络环境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问题,研究的系统性显得不足。微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一项战略工程,需要从整体上宏观把控,需要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共同推进,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需要探寻契合微时代特征和网络传播技术特点的路径策略,需要深入考察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状况,更需要充分论证微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何以必然与何以必要这一根本性、本源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党和国家各项事务中发挥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所决定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性结论。微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微时代要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管用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以及阶级斗争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欧洲机器大工业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物质经济基础。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等国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阶级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中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已经被打破,自然科学本身由搜集资料的科学发展进入整理材料、运用材料的科学,这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三者存在“互镜”的关系[14]。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人们研究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框架,科学社会主义是揭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归宿和最后结论。3个方面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同时又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统一性,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它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可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真正而充分地体现出来。
微时代的世界日新月异,各种思潮、学说层出不穷,但马克思主义依然在世界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就连西方社会也不例外。当代西方社会的一些著名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支持与肯定。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其轰动西方世界的著作《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中宣称人类“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15]。埃及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家、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一直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斗争的武器,认为《共产党宣言》的“所有段落甚至更符合当代的现实”,“马克思、恩格斯的结论经过170年历史的发展得到了巩固”[16]。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人类学和地理学特聘教授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像一些人所宣扬的那样是无效的,它可以为任何事物的成长发展提供一些有说服力的解释。”[17]另一美国学者罗伯特·海尔布隆纳(Robert Heilbroner)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写到,要“要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教授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其对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彻底的揭露,还在于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当今社会同样适用。”这么多的西方学者给予马克思如此高的评价,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的科学方法。正如德国马克思故居展览馆馆长比特里克斯(Beatrix W.Bouvier)所说:“我记不清听到人们这样讲了多少次:‘这个人是对的。’”[18]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实现崇高理想的思想武器。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19]。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中强调要继续抓紧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武器”[20]。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思想武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运用这个思想武器分析中国特殊国情,从而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继续使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分析中国所处历史阶段和时代特征,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功。历史一再证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得人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一条重要经验。
马克思主义通过为当代社会及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价值指引来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当前党员队伍中出现的诸如精神懈怠、消极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说到底还是理想信念缺失所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先进政党,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所在。自1921年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畏艰难,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短短28年的时间里就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1921年的53名党员发展到2019年底的9 191.4万名党员[21],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国共产党人以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22]。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包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哲学立场和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政治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就是要坚持真理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就是要坚持价值原则,始终代表和坚决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观点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形成的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和政治立场的内在体现。诸如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唯物史观、群众史观、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都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和政治立场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产生的基本观点,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所包含的内容,才有可能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理观和价值观有机统一起来,对微时代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挑战作出科学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的哲学思维方法,又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观念形式[23]。在具体的实践中,作为观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要转化为怎样实践的方法论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理论的指导作用。面对特殊的客观条件和具体的实践任务,马克思主义方法既是把握客观条件的认识方法,又是完成具体任务的实践方法。诸如阶级分析、矛盾分析、辩证分析、逻辑分析、历史分析等等,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认识方法。诸如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展调查研究、坚持人民至上等等,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实践方法。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能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说话办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最深刻的部分,这3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立场是前提和基础,观点是立场的体现,方法是立场和观点得以实现的路径[24]。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统一于实践,实践是三者统一的基础和中介[25],只有把三者统一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的全过程,才能全面发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功能和作用。
自《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170多年了。在这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以至于“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26]。期间,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严重挫折。但是,中国在非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探索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7]。当前,微时代的网络传播正在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社会思想文化日益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态势,形形色色错误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可能随时侵蚀党的肌体,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复杂的局势和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其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空间逐渐成为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新阵地,世俗生活中的微小事件日益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内容,微观叙事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话语方式。由于传统时期意识形态传播主要侧重于宏大叙事的话语方式,传播手段也主要以报纸、书籍、广播、电视、传统固定互联网为手段,忽视了对新出现的微媒体平台的开发和利用,导致在微时代意识形态斗争中不能充分有效发挥优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8]事实证明,随着微媒体的裂变化传播,信息的传递呈几何级扩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传播,社会渗透力空前增强,对网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更加深刻。微空间实际上已经成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如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那么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那么就必然会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所占领。
在微空间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可以使微媒体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交流的新平台,吸引更多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关注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覆盖面和理论影响力。忽视微空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将会导致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在传播手段上落后于微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还会弱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微时代应对国内外日益复杂的意识形态环境和微空间无“微”不至的信息流,建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微阵地,是有效防范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微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是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适应微时代意识形态阵地微转移的客观需要,是微时代网络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微媒体具有碎片化传播、裂变化扩散、实时化互动等特征,能够将微时代不同意识形态的价值诉求集中呈现在一个微舆论平台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交锋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这使得微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复杂多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即时性特征。微传播技术使得“即时新闻”“现场直播”从过去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过高期望成为了现实。微传播技术使得信息传播的周期大大缩短,事件的发生和信息的传递几乎是零时差的,过去传统大众传播媒体难以做到的现场直播、新闻360度全景发布在微时代正在逐渐成为现实。无论身处何地,网民只要拥有可以上网的移动智能终端,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件,信息获取的速度远远高于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在微时代的网络环境里,各种意识形态都争相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吸引更多的跟随者,扩大自己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如何抢得先机,争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就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相互竞争的焦点。微信息的即时化、裂变化传播特点使得各种意识形态都想通过微媒体平台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大大加剧了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在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中,传播载体主要是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理论灌输是其传播的主要方式,即在执政党领导下对广大干部群众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与此种传播方式相对应,传统大众传播时代逐渐形成了自上而下、集中统一的意识形态传播体制、机制,并具有明显的单向性、权威性、封闭性特征。而微空间是没有中心、没有等级、扁平化的、对外开放的,人人都可以通过微媒体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网民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寻求主动的参与,对各类信息进行个人的解读和评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大众传播时代依靠组织的权威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方式受到了明显的冲击,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意识形态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传播机制面临巨大的挑战。
在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复杂多样的新形势下,只有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才能帮助网民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现象中明辨是非、看清本质、把握方向,认清经济社会发展大势。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微时代必须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执政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微时代是一个信息即时传播的时代,全国各地发生的事件都能通过微媒体呈现在广大网民眼前。如果出现突发事件,较易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并引发激烈讨论,形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作为引发微时代网络舆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典型特征就是突发性、快速性和轰动性,一条信息一旦契合网民的关注与兴趣,网民的情绪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点燃,纷纷关注、评论和转发,形成舆论洪流。所以,突发事件往往与微媒体的访问量联系在一起,成为各类微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这种现象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个别微媒体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往往会无视突发事件的真实性,以造谣、传谣来吸引网民眼球,以“舆论审判”来代替国家法律,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微空间的网络突发事件呈现出碎片化、裂变化的传播结构,现实社会中媒体管理方式难以对其进行严密有效的管控。此外,微媒体“背对脸”的交流方式使得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开始弱化,网民可以对各种网络突发事件随心所欲地进行评论,这更加大了对网络突发事件进行管控的难度。
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微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助于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导权,广泛弘扬正能量,最大限度压制并消解负面舆论的影响,形成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环境。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人的价值,在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灾难性、恐怖性事件的报道上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公开信息,让网民了解事件真相,尽量降低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舆论引导逐渐化解网民过激情绪,缓解各种矛盾和冲突,增进网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形成社会价值共识,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是非常必要的。
在微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和影响,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微媒体技术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微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前提和可靠的物质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则为微媒体技术发展和社会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在微时代的网络环境中,要注意从秉持世界眼光、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关注现代技术变化3个维度来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9]微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秉持世界眼光,即要用开放的眼光、宽阔的视野,从更开阔的领域看问题,善于消化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加快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曾注意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趋势,并提出著名的“世界历史理论”,指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走向。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世界历史”并不是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史,而是特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进入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世界一体化发展的历史。马克思认为,由于交往、普遍交往直至世界交往的不断深入,产生了“交往革命”,使人类历史走入“世界历史”,迎来全球化时代,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这里的交往包括“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30]。
马克思、恩格斯用毕生的精力探索着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最初他们把实现共产主义的希望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预言共产主义革命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30]。但是,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国家与垄断资本进一步结合,资产阶级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经济生产与生活,提高了资本主义应对危机和困难的能力,这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阶级矛盾。特别是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以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革命进行了疯狂的镇压,欧洲一度进入了黑暗反动时期。这一时期的世界资本主义,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没有发生过社会革命。长期的“和平”环境,使得工人群众的革命意识相对减弱。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将革命的视线东移,通过对俄国土地制度,即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深入分析与思考,提出了俄国和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这一设想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对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探索、开创、推进到新时代的发展,进一步证实并深化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资本主义苦难、走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31]。
微时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拓展人们的思维、生产、生活和交往空间,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极化、社会的信息化和文化的多样化,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30],“那么到最后它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32]。西方一些未来学家也曾提出过“数字共产主义”思想,他们认为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将会消除传统的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主张通过软件实现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尽管这些未来学家的“数字共产主义”思想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们与马克思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思想存在着相似之处。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价值,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马克思认为,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人类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历史。因此,马克思从对人的对象性活动和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分析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规律,为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平等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致力于批判异化劳动,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以及当前经济事实出发,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劳动异化必然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因此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才能真正扬弃异化,从而实现人的本性和社会性的复归,真正地让人占有自己的本质,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马克思针对资产阶级的政客和学者把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描绘成完全一致的流行观念,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工资的来源与变动规律,说明了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两个阶级利益如何对立,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科学地论证了“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实现了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揭示人对集体、对物的依赖到最终实现自主和自由的全面发展中,马克思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2]的最终奋斗目标,使“人摆脱种种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界限”,打破少数人对政治的垄断,最大限度地实现让人们参与发表言论的形式,即政治上的民主和平等。这样一来,“同整个世界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由于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对那些异己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33],最终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关注现代技术变化,就是要对现代技术的发展变化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密切的关切,将马克思主义与微时代快速发展的微媒体技术发展相结合,利用微传播的优势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力。马克思曾把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是“科学复兴的手段”和“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34]。这是马克思对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精神发展与社会变迁作用所作的高度概括。
人类历史进入近现代以后,已经经历了3次大的技术革命。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得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巩固下来;人类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劳动力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掠夺,从而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实现了生产方式电气化,使得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开始与工业紧密结合起来;生产和资本开始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出现并不断对外扩张,国际性垄断组织随之产生,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侵略,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文化水平不断上升,人类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出现重大变化,第三产业结构比重不断上升,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竞争逐渐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科技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世界多极化格局开始形成。
从这3次技术革命可以看出,每一种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快了经济发展,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三次技术革命和三次产业升级,将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创造了灿烂的现代文明。可以预见,随着当前微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其技术基础理论体系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理论与实践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必将丰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微时代的人们将在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35]思想的指引下,不断探索新时代社会发展规律,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总之,微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微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交锋更加激烈的形势下,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秉持世界眼光,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关注现代技术变化,积极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