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经方治疗二例*

2021-12-04 10:12:32杨军屈杰陈丽名谭颖颖张小君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经方小柴胡芍药

杨军 屈杰 陈丽名 谭颖颖 张小君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咸阳市中心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粪便在肠道内挺溜时间过多,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另一方面,周期不长,但大便干结,排除艰难;三是周期正常、大便不坚硬,但便而不畅[1]。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便秘已经成为困扰人们日常生活的难题,经方在治疗便秘方面疗效独特,现举2例,以求抛砖引玉。

1 小柴胡汤治疗便秘案

张某,女,40岁,2019年4月11日初诊。主诉:大便不通两年余,加重半个月。患者自述两年以来,大便不通,服用肠清茶、芦荟胶囊等通便药,效果时显,服用时尚可便通,不服药时则大便不通更甚,无奈常用开塞露,医院检查,胃肠一切正常,诊断为“功能性便秘”“黑肠病”,随来我处就诊,刻见:大便不通,数日一次,大便干结,伴腹胀,便时费力,身体偏瘦,面色焦黄,雀斑布于颧骨周围,唉声叹气,心烦意乱,自感咽部有物粘贴,口苦、口干不欲饮,按之胁下胀痛,月经数月一行,经期腹痛有血块,夜间盗汗,记忆力差,畏寒怕冷,失眠多梦,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腻,脉象弦细。

辨证:便秘有诸多病机,龚廷贤《万病回春·大便秘》:身热烦渴,大便不通者,是热闭也;久病患虚,大便不通者,是虚闭也;因汗出多,大便不通者,精液枯竭而闭也;风证大便不通者,是风闭也;老人大便不通者,是血气枯燥而闭也;虚弱并产妇及失血,大便不通者,血虚而闭也;多食辛热之物,大便不通者,实热也。说明便秘病机繁多,不可执一,患者多次服用清热通便药而效不佳,说明病不在实热。除便秘外,患者唉声叹气,心烦意乱,自感咽部有物粘贴、口苦是六经病证的少阳病,因为伤寒论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少阳肝胆气滞,肝气不疏则唉声叹气,心烦意乱,胆经循行过咽喉部,胆火上炎则咽部不适、灼伤津液故口干,肝不疏泄,气不化津则虽口干而不欲饮水。胁下为肝之分野,是故按之胁下胀痛。月经不调,经期痛经有血块,伴随肝气郁滞的其他症状,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妇人三篇”,原文说:“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前者为妇人妊娠腹痛,后者为妇人腹中诸病,皆用当归芍药散主治。该方病机为肝郁脾虚,十分符合该患者的症状,气血不足则记忆力差,血不养心则失眠多梦。《内经》云:“气主煦之”,气虚不足则畏寒怕冷。舌淡苔白腻,脉象弦细为肝郁脾虚之象。

综合诸症,诊断为:便秘,病机:肝郁脾虚证,治法:和解少阳,疏肝健脾,方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药物:柴胡30 g,黄芩12 g,太子参20 g,清半夏30 g,当归20 g,炒白芍24 g,川芎15 g,泽泻15 g,生白术30 g,茯苓20 g,桂枝20 g,浮小麦30 g,炙甘草15 g,生姜3片,大枣5枚。10剂,水煎温服,一日一剂,每次早晚各空腹200毫升,配合四磨汤口服液,一日2次,每次10毫升,嘱咐其尽量少食辛辣刺激以及寒冷之物。

半月后二诊,患者喜形于色,谓此次疗效甚好,服药后大便基本正常,但停药后又有反复的现象,心情好转,口干口苦均已消失,失眠尚可,但不能深度入睡,外界稍微有干扰则易醒,仍胁下胀痛、记忆力差、咽部不适,畏寒,舌淡苔嫩,边有齿痕,脉象细弱。此为邪欲去而正气未恢复的征兆,效不更方,继续以一诊原方加减,处方:柴胡30 g,黄芩12 g,太子参20 g,清半夏30 g,当归20 g,炒白芍24 g,川芎15 g,泽泻15 g,生白术30 g,茯苓20 g,桂枝30 g,浮小麦30 g,炙甘草15 g,生牡蛎30 g(先煎),木蝴蝶10 g,生姜3片,大枣5枚。7剂,煎药法如前,隔日一剂。嘱咐其配合加味逍遥丸,一日2次,每次1丸(9 g),以尽全效。

按语:《伤寒论》原文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说明小柴胡汤具有调节大便不畅的作用,小柴胡汤方有七味,是由三组药配合而成。其一,柴胡、黄芩为肝胆药,柴胡疏肝达外,黄芩清胆内泄;亦可视柴胡为少阳表药,黄芩为少阳里药,共奏疏肝泄胆之功。其二,人参、半夏和甘草为脾胃之药。其中人参补益肺脾之气,半夏既能和胃又可顺气,甘草有调和诸药、甘守津回之意,共同起到调和脾胃的作用。其三,生姜、大枣,从其性味辛甘透达、温养阳气的功用看,实在是调和营卫的要药[3],临床应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便秘[4-8];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妊娠病中说,“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五)”;杂病中:“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十七)。”前者为妇人妊娠腹痛,后者为妇人腹中诸病,病机均为肝脾不调,气血郁滞湿阻所致,方中故用当归芍药散养血调肝,渗湿健脾。方中重用芍药敛养肝血,缓急止痛,当归助芍药补养肝血,川芎行血中之滞气,三药共以调肝;泽泻用量亦较重,意在渗利湿浊,白术、茯苓健脾除湿,三者合以治脾。肝血足则气条达,脾运健则湿邪除气血运[9-10]。

案中病人虽然主诉为便秘,但究其根本,为肝郁脾虚证,故一诊小时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方中重用清半夏安神镇静,重用生白术润肠通便,加桂枝温阳散寒,安心定悸,浮小麦养心安神,服药后效果良好。二诊时,胁下不适,故加生牡蛎,《神农本草经》载:“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挛,鼠瘘,女子带下赤白……”。咽部不适,用木蝴蝶利咽开窍;因畏寒依旧,加大桂枝量以温阳散寒。方中虽然没有芒硝、大黄之类的攻下通便药,但效如桴鼓,经方之功,可见一斑。

2 半夏泻心汤治疗便秘案

曲某,女,65岁,2019年8月3日初诊。主诉:大便不通数年,加重2个月。患者胃病时久,但一直伴有大便不通的现象,近来大便不通症状加重,经常3~5日一行,甚至每周一次,深以此所苦,经朋友介绍前来就诊。刻证:大便数日一行,身体消瘦,口苦口干,喜冷饮,但吃生冷则腹胀腹痛,晨起有恶心呕吐的感觉,平时饥饿感强烈,失眠多梦,记忆力差,打嗝反酸,嗜辛辣刺激食物,但食后大便不通就更加严重,口气臭秽,动则易怒,舌红苔黄厚腻,脉象弦滑。胃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轻度糜烂,肠镜检查等正常。

辨证:患者虽以大便不畅为主要治疗目标,但探其病因,脾胃不和为根本,脾主肌肉,脾虚则机体不丰满,是故消瘦,红舌苔厚黄腻,为胃热之征,胃热则患者口苦口干,喜冷饮,口气臭秽,但食生冷又出现腹胀腹痛,似乎有点矛盾,实则不然,胃热同时,患者又具脾寒之象,脾胃在正常功能状态下,胃纳脾运,现胃热脾寒,故大便失常,打嗝反酸为伴随症状,进一步明确了胃热脾寒的病机,结合胃镜检查,诊断为:痞证,病机:胃热脾寒,治法:平调脾胃,行气化滞。处方:半夏泻心汤和旋覆代赭汤加减。药物:姜半夏30 g,黄芩10 g,黄连9 g,干姜12 g,太子参20 g,炙甘草15 g,旋复花15 g(包煎),代赭石12 g(先煎),生姜3片,大枣5枚,生石膏30 g(先煎),败酱草20 g,炒枳实15 g,紫苏梗15 g,槟榔9 g。7剂,水煎温服,一日一剂,每次早晚各空腹200毫升,同服胃苏颗粒,一日2次,每次15 g,嘱咐其尽量少食辛辣刺激以及寒冷之物,平时尽可能多运动,适当锻炼身体。

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到第四天的时候,大便基本通畅,腹胀腹痛消失,饥饿感不复存在,饮食基本恢复正常,睡眠改善,偶有反酸打嗝,舌红苔厚,脉细弱,继续以一诊方化裁:姜半夏30 g,黄芩10 g,黄连9 g,干姜12 g,太子参20 g,炙甘草15 g,旋复花12 g(包煎),代赭石9 g(先煎),生姜3片,大枣5枚,生石膏24 g(先煎),败酱草20 g,炒枳实15 g,紫苏梗15 g,吴茱萸3 g,刺猬皮10 g。加吴茱萸在于加强温胃散寒,治酸止痛,刺猬皮取类比象,修补损伤的胃粘膜,减生石膏量目的是怕清胃热过度,影响其功能。

按语: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脾胃病的千古名方,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的原文,现代医家一般归纳其主治为“上吐、中满、下泄”,说明适应范围比较广泛[11-14],本案患者虽然以便秘为主要目的来就诊,但观其病因,最终为脾胃不和所致的胃热脾寒所致,故不以通便为首要,而是治病求本、调和脾胃为起手之法,方中辛温之姜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药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错杂,又缘于中虚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太子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与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复脾胃升降之常。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辛开以温脾寒、苦降以清胃热、甘补以调脾胃,达到虽然直接不治便秘,而施以调脾胃便自通的良效。患者还兼有打嗝反酸之征,故加旋覆代赭汤以降逆止呃,开胃顺气,同时,旋覆代赭汤也具有通便的效果[15-17],因舌苔黄厚腻,故加生石膏以清热散结[18],败酱草散陈腐之气、炒枳实、紫苏梗宽中理脾[19-21]。

3 结语

《伤寒杂病论》诸方,具有组方简单,疗效独特,价格低廉的特点,但当今经方使用不是很普遍,因此国家提出“读经典、做临床”的中医成才必由之路,通过以上两则经方病案,可窥经方治疗效果之一斑,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猜你喜欢
经方小柴胡芍药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柴胡汤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机制
基层中医药(2022年8期)2022-11-17 08:43:14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00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基层中医药(2022年2期)2022-07-22 07:39:34
陆抑非《芍药》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22
美丽芍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成药(2019年12期)2020-01-04 02:02:44
经方治疗急症3例
芍药为谁生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9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21
从经方小柴胡汤谈跟师孙光荣教授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