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职业教育的“思变”

2021-12-04 10:04:50聂鸿立
人文天下 2021年4期
关键词:职业艺术文化

■ 聂鸿立

一、从实用艺术教育到当代艺术职业教育

艺术职业教育并不是新出现的概念,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艺术职业教育是通过师父带徒弟、言传身教的方式,将某一项专长技能传递给受教者。随着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艺术职业教育从隐含在艺术专科院校中的实用美术科系逐渐发展为规模性的艺术教育,各地相继建立起完善的艺术职业教育体系,一些综合性的院校也开始设置符合社会功用价值的艺术专业。在经济和政策背景的推动下,相关艺术设计院校越来越多,不同的教育层次和专业全面的教育格局构建了目前成熟的艺术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

艺术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担负着培养各地高素质技艺型专门人才的责任,对我国的艺术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艺术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框架中的一部分,同时又是艺术教育框架中的一部分,在强调教育的“职业性”与“艺术性”过程中,形成了艺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质。艺术职业教育不同于纯粹的艺术创作教学,它在教育中强调艺术的社会实用属性,是将实用性与审美性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教育。从更广阔的层面上来说,艺术职业学院为高高在上的艺术与机械生产之间搭建桥梁,从社会生产的角度达成对材料、结构、肌理、色彩的科学理解,在感性的创造之外,趋向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和理性的传达,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以不同的角度关注或研究服务功能。通过创造出融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产品,来满足人们使用需求与审美需求的统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对生活中使用之物的审美要求愈来愈突出,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文化艺术资源的重新配置正在发生变化,向艺术职业教育者透露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使教育不脱离社会,广泛地满足社会对视觉与文化艺术方面的需求,更好地服务现实社会和经济发展,是艺术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职业性在社会中的延伸与教育手段的转变

艺术职业教育的内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了它在当下文化氛围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当代社会,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表达,其社会的意义、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各行各业生产的产品都增加了审美元素的要求,建筑、家具、环境、交通等强化了方便、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铺天盖地的图像、广告、动漫、电影等,都使艺术与设计应用空前紧密地参与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鲜活、通俗的文化形态和表达方式为不同文化和审美层次的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每个人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消费着文化,享受着艺术,选择着设计。

文化形态和环境扩大了艺术参与社会的程度,艺术中的职业性、技能性、媒介性、面向性逐渐得到延展和强化。在社会文化条件的递变中,很多艺术职业院校应时而变,根据文化艺术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延伸艺术职业教育的方向,不断拓展艺术专业的潜力与知识更新,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新的社会文化形势。

电子科技传播的视觉文化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电子通信技术、制造技术等的普遍应用,进一步强调了以机器为工作或通过科技软件来工作的创造生产,提出了对技术型研发人才的更高要求;同时,普遍以计算机为工具带来了跨学科效应,打破了专业和不同领域的边界,艺术谋求与计算机研发或工程师合作,组成共同的实验室、工作坊,展开协同的工作模式,使具有思想深度的想法具备技术实现的可能。

这些变化要求艺术职业院校在专业基础上适时调整、更新和延伸专业设置,积极开展分支专业与新兴专业。通过以项目为导向的全链条实践、创新工作室制度、校企合作、社区参与实验平台、逆向设计法等培养模式,贴合当今艺术教育的理念,提供一个可获得的实用工具,为培养具有复合型能力的艺术人才做好准备。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浪潮中,应反思艺术职业教育的多元拓展和社会化延伸,在过去的教育主旨上,重新理解艺术、文化、社会与学生和院校的关系。在职业教育的共性中凸显职业属性、实用属性,关心在更大的世界背景下相关的文化现实,强调把艺术作为创造性的“生产”形态,以极强的、具有艺术性的应用价值满足经济社会以及行业发展需要。基于更加宽泛的服务对象和社会多元属性的反映,对学科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可能性,从而完成技能、应用、实践等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最终把艺术方面的技能和知识转化为社会中的服务、生产、研究、创新能力。

三、艺术性的本质前提与对文化素养的强调

包含在艺术教育系统中的艺术职业教育同样“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①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7页。。艺术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职业技能训练,更是一种文化教育、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的本质前提是拒绝艺术成为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它面向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关怀思想的活动,关怀美和人类情感,能使一个技术者一跃成为创造者。

科技的迅猛发展将电脑加工、数字技术、摄影技术、软件设计等推到一个重要且占据优势的地位,广泛运用的电子媒介和技术生产手段大大缩减了艺术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他们不需要经年累月地通过经验的积累而达到某种“传神”的境界,这些被缩减的技艺学习时间被用来提升艺术素养。因为大众化的图像视野和传播媒介改变了人们看待事物的途径,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成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审美感知领域,这些强化了艺术生产领域的参与者对世界观、人生观、生活观的表达,对艺术生产者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艺术职业教育者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包容多元的文化意识去看待每一个成长中的个体,尊重个性和独立自由的精神,尊重不同的信念及其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以开放混合多元的文化实践与受众建立起更广泛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服务设计、交互体验、创意文化等领域的积极性。以更广泛的科技、历史、哲学、文学补充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包括通过对民族文化精髓的感悟来培养未来的艺术从业者,从广泛的地域、民族、文化因素中提炼人文精神素养,在品行的提升、道德的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的视野中知道究竟要生产什么样的艺术感知,传达什么样的人生体验。

随着专业化建设与艺术职业教学体系的日臻成熟,在规范化的学术研究之外,塑造艺术人格、培养全面人格的教育目标始终隐含在规范化的教育体系之中,作为“万变不离其宗”的价值原则。注重艺术作为审美活动中的感性体验以及观察自然、了解社会的独特的个性眼光,实现与其相关的人文学科、科学学科的交汇,提供思想与创新的材料,培养哲学思辨能力,以广阔和深远的教育目的,树立学习者与社会相吻合的艺术人生观念,实现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共同提升。

在具体的文化艺术生产和再生产领域,只有获得充实的心灵启迪,以开阔眼界来唤醒个性天赋与审美判断力,才有可能赋予艺术生产以价值和意义。只有将审美作为一种感性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作用,才能使技术程序的创造带有人文的光彩,带有美的创造价值,艺术生产活动中的产品才能具有审美价值、精神价值与思想价值。这使艺术从业者意识到他们作为文化解释者的社会责任,避免使艺术生产成为空洞的形式或缺乏社会意义的肤浅存在,以此提高创造者的素质,产生有深度的艺术内容,令观看者也能享受到精神的愉悦,体味人生深处的意趣、生命的核心价值。

四、在职业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中“思变”

艺术职业教育是职业性与艺术性在教育中的统一,也是不断变化着的时代要求与教育本质的统一,应时刻保持以思变的态度和原则面对当代社会教育观念的变革。当下的艺术职业教育应该不断思考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各种基本技能,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文化生产者。社会的发展对艺术职业教育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突出的职业特性决定了艺术教育必须以非常敏锐的感知力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只有充分理解外部环境与艺术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持其自身的活力。教育使命与外部社会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其所必要的开放性,只有更深层次地反思和理解自身内涵,才能使职业教育本身的价值得到更好的释放。

艺术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观念的导向,要求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多元需要结合起来,强调将艺术职业教育视作一个内外兼修过程,从而发挥艺术的人文价值和内在感染力量。在大众化和社会化的审美意识转变下,建立具有价值影响力的多元语言系统,实现艺术价值的传播力量和作用。任何时候,艺术生产都是对当下生存状态与语境的确证,都是对人类情感与精神的拓展。任何时候,社会都呼唤具有典范意义的“大美之艺”。

艺术职业教育是将审美元素融入到实践之中,实现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这要求个体能够使用先进的工艺媒介和技术手段,具备流畅地创造、展示、表演和迁移到其他学科、环境和情境之中的能力,还需要个体的专业知识、艺术素养和价值观念的全面互动。在整合中,将学习者的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将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现实世界统一起来;将艺术作为一种“人工制造”与“情感体验”统一起来,最终使艺术中的技术、工艺的跃升为精神境界,促进心灵的陶冶以达到全社会范围内的普世价值。

猜你喜欢
职业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我爱的职业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头艺术